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政治
改革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2013年05月31日 13:14
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通过解放赋予历史使命的当代实践主体实现的。马克思把“改变世界”的主体概念引入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毛泽东把统一战线主体引入中国革命实践过程,无产阶级成为社会实践主体的核心,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向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过渡,毛泽东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改革解放人的本质主体,并与无产阶级形成社会主体系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改革实践的当代主体,改革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只有融入当代主体,通过改革实践,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解放赋予历史使命的当代主体是创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标志。马克思把主体概念引入实践观,通过主体的实践与认识的相互转化,也就现实地发展了主体能动的方面。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能够从根本上调动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精神,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就成了主体按照无产阶级世界观能动地“改变世界”的行动准则。毛泽东建立统一战线主体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武装斗争的实践形式,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改变了生产资料奴役人的本质的关系,无产阶级在中国成了实践观的社会主体。改革解放赋予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使命的生产力主体人的本质,实现人的本质的社会主体地位,并与无产阶级主体形成实践观的当代社会主体系统,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主体能够更加能动地“改变世界”,改革也就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一、创立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机遇
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对事物、现实、感性,不是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结果却是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其中“主观”一词按1995年版改变为“主体)。这也就成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机遇。马克思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之后,就把唯物主义的“物”界定为人的本质,同时在批评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实践观的过程中,把人的本质这种包括体力系统和智力系统的物质系统结构作为实践的主体,也就确定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即由物质变精神、由精神变物质的两个“转换站”,认识和实践也就能够在主体实践过程中实现相互转化,从而实现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也就能够不断增强主体的能动的方面。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就能够解决只有由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能动方面的问题。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就成了主体按照无产阶级世界观能动地“改变世界”的行动准则。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进入经济建设时期又重新提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于实践与认识相互转化这个增强主体能动性的关键问题。本来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创新了武装斗争的实践形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成为实践和认识的社会主体。所以毛泽东指出,实践和认识的相互转化是直接的。在20世纪的三十年代,毛泽东就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公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85页)。并且毛泽东还把他的认识公式简述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可是过了二十几年后,毛泽东又提出:“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9页)。毛泽东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加上感性认识,这是由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践观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无产阶级成了实践观的社会主体,要实现实践和认识的相互转化,增强主体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能动的方面,还必须解放思维和生产的共同主体人的本质。因为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以思维与生产的统一为基础。而思维和生产两种劳动的统一是由两种劳动的共同主体人的本质实现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解放人的本质主体也就成为创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又一时代机遇。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新取决于社会主体系统的形成
形成创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体——社会主体系统,首先必须解放人的本质劳动力的社会主体地位,才能与无产阶级形成社会主体系统。但是把阶级主体转变为人的本质劳动力主体,并形成社会主体系统,至关重要的是要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本质的社会主体地位。正如邓小平强调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页)。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也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本质的社会主体地位。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以发展生产力为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改革才重新发动了”(同上第255页)。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就能够解放两种劳动的共同主体人的本质。
解放人的本质主体,还必须通过拨乱反正来转变思维方式。邓小平转变思维方式就是把思维(思想)和生产相联系。这样邓小平制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也就抓住了人的本质的两种职能即思维和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以生产为基础的相互转化。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质上就是解放生产力的主体人的本质劳动力、实现人的本质的主体地位,并与无产阶级主体形成社会主体系统。邓小平理论也就能够使哲学思维和社会生产两种劳动实现统一,并成为实践和认识相互转化的基础,两种劳动的社会形式即认识和实践也就能够统一于社会主体系统,实现相互转化。
实践和认识相互转化是它们的共同主体——社会主体系统实现的。实践转化为认识是指从主体的实践到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主体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从主体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所谓认识转化为实践,也就是主体的认识形成了观念,观念中的“物质”在使用价值的作用下启动主体产生实践行动。因此,实践和认识不管怎样转化都是通过它们的共同主体——社会主体系统实现的。实践转化为认识提高主体的实践自觉性;认识转化为实践提高主体的能动的方面。
社会主体系统运用创新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能够更加自觉地实现实践和认识的相互转化,不断提高主体实践的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实现更加自觉地把无产阶级世界观作为行动的准则去创造性地“改变世界”。在“改变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又进一步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事实上改革创造的人间奇迹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发动的改革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改革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转变为人的本质的运动规律,在坚持改革解放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本质的过程中,解放作为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人间正道。使中国梦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于“改变世界”的人类梦相通——最终实现人与社会高度统一,社会成为真正人类的社会,人成为真正的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从实践的当代主体出发,不仅能理解马克思何以能创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而且也可以理解毛泽东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践形式和改革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只有在人的本质这个根本上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才能融入创新了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社会主体系统,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与党同心、与民同行,去践行创新了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并且通过改革实践,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责任编辑:郑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31/7164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