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莫让电梯成为通往天堂的“天梯”
2013年05月30日 13:43
【百姓心声案例】
编者按:最近一段时间,有关电梯发生事故致人员伤亡事件频频见诸报端,让人们对电梯安全性能的信任度直线下降。特别是,上周成“电梯夺命周”,3天之内4人丧生,更是给人们上演了一幕幕悲剧。“一日遭蛇咬,百日怕井绳”,可以预料,有过电梯事故经历的人,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电梯敬而远之。电梯不安全,给当今社会敲响了警钟。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沃尔玛电梯故障致老人坠亡
5月14日上午,湖北宜昌沃尔玛超市中正在运行的一个手扶电梯突然断裂,当场导致一位老太与电梯一起坠落后当场身亡。超市所在购物中心物业部门负责人称,事发前一天该电梯因检修故障拆除了一块梯板,但未及时安装还原。由于这部电梯每天都由沃尔玛超市工作人员负责开启,他们便将这一消息告知了该超市相关负责人。可能是负责开电梯的工作人员没有得到通知,才酿成悲剧。
宜昌市质监局随后公布的调查结果称,经初步调查认定,该事故系检修过程中违规擅自启用故障设备所致。
沃尔玛中国官方微博15日晚声明称:“自事件发生以来,公司已成立专项小组跟进和处理此事,积极配合相关主管部门的调查。同时,商场与死者家人保持沟通。公司对此事高度关注。我们正在与相关主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并将在其指导下依法妥善处理后续事宜。”
虽然距事故发生已近一周,但事件的后续进展仍然成谜。中新网财经频道就此致电涉事沃尔玛超市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称,之前已有工作人员与被害人家属取得联系,但具体内容她并不知情。
一周内接连发生7起电梯事故
5月14日,湖北宜昌沃尔玛超市,电梯缺少梯板仍“带病”运行,致一名女士坠亡。
5月14日,西安红庙坡幸福家园小区,一名女士因为乘电梯踏空,从15层跌落当场死亡。
5月15日,深圳市罗湖区长虹大厦1号电梯发生事故,一医院实习生走出电梯时电梯门关闭,被挤压身亡。
5月16日,一名61岁老人坠入云南玉溪市中医院住院部大楼电梯里,被救出时已停止呼吸。
5月19日,天津河东区裕阳花园小区一部电梯在运行到3楼时突然停止不动,3名乘客被关闭其中。而津南区柳景花园一电梯突然失控坠落,所幸乘客及时从电梯脱身。
5月19日,哈尔滨道里区清河湾小区电梯突然从16楼直坠1楼,事发时电梯内有两名18岁女孩。所幸,电梯在到达一楼时及时停住,两人未受伤。
据《湖北日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一年,中国内地发生的电梯事故就达36起,直接导致28人死亡。
观察
据调查显示,在诸多导致电梯安全隐患的因素中,制造质量占16%,安装占24%,而保养和使用问题高达60%。我国电梯出厂时需通过国家相关质量标准检测,产品质量基本过关,目前绝大部分事故根源都集中在“维修保养”和“正确使用”等环节上。比如,这几起事故,大都是电梯出现故障或乘客使用不当所致。可见,电梯安全重在“维修保养”和“正确使用”。
而现实情况却是,近六成载人电梯没有按时更新维保记录,其中有的甚至连“年检合格”标牌都没有。一些物业单位为节省费用,几个月才对电梯检查一次,甚至等出了问题才请人来检查,逃检、漏检和滞后年检现象十分严重。此外,过多地非正常开启和使用,电梯超载等,为电梯安全埋下了隐患。由此看来,电梯是否安全使用也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相关的知识普及对政府及各厂商也提出了迫在眉睫的要求。
因此,“电梯夺命周”应成“安全警示周”。除了安全知识普及工作之外,政府对电梯安全的监管力度也要不断加强。当然,电梯安全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应当发挥全社会的力量,综合治理,严格监督。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广大市民、新闻媒体及其他社会中介组织等,均有监督权、建议权、举报权。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争取早日实现人人安全、家家安心,让电梯真正成为安全舒适的交通工具,而不是通向地狱的“夺命杀手”。
分析
暴露责任链条断裂
相关责任链条的模糊不清,是此类事故频发导致伤亡惨重的罪魁祸首。各地几乎都对电梯的安全监管出台过相关法规,但在具体执行中却往往是有制度难落实,一个突出的因素就是对相关责任链条的不够明晰,最终在执行中遭遇瓶颈。
电梯“使用权者”为第一责任人,电梯的“使用权者”必须按规定履行各项使用权责任和义务,并在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时予以明确,从而理顺了电梯所有权、使用权、物业管理权、技术管理权和具体使用者等多个主体的责任,形成了清晰的、可追溯的责任链条。然而,当前的情况却是所有相关权限多个主体之间的混乱不堪。尤其是当电梯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时,必然加剧安全事故的频发。
为此,各级政府在落实强制性年检、正常维修保养制度构建电梯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同时,必须强化电梯安全责任主体的明晰,尽快破解电梯安全监管中的难题。
质监部门尤其要加大电梯整治力度,对所有建设工程涉及的电梯进行安全评估。同时,对本地使用年限超期的电梯进行免费检测,并强化电梯维护保养单位质量考核工作。有条件的地方不妨启动电梯远程监控系统试点工作,普遍安装“电梯维保监控系统”。
电梯产权单位是电梯安全使用的主体责任单位,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对其实施严格监管。督促其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确保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到位。
电梯使用单位是电梯的直接管理者,负有全天候安全管理的直接责任。政府相关部门应督促、协调相关部门及街道、社区做好齐抓共管的工作,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电梯安全管理制度,从根本上确保电梯安全运行,避免类似电梯“吃人”的悲剧频繁发生。
建议
需制度规范更需依法追责
隐藏在电梯惊魂的事故背后,不仅暴露出电梯质量及行业标准缺乏规范的乱象,更也进一步说明,目前我国电梯维护保养与事故之后的处罚略显滞后的事实,电梯的安全系数以及生产检测标准并未随着电梯需求的增长而有所提升。
如果说频频出现的电梯运行事故背后所反映的是经济快速发展之下,各类配套设施与高层建筑盲目“跃进”的现实,不仅是电梯,近来,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急于求快所出现桥梁坍塌、道路沉降等问题,也都反映出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谁都难以断定目前我国究竟还有多少问题电梯存在,但电梯标准的落后以及对电梯维护缺乏统一的监督,却依然昭示着我国电梯安全的不容乐观。一个鲜见的例子就是,直到2011年轰动一时的“北京地铁4号线电梯逆行事故”发生之后,我国才开始着手修订1997年沿用的《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虽说此后关于国内电梯标准有所提升,但电梯日常维护与管理却仍然存在着缺乏统一的规范。
应当承认,即使是在经济技术较为发达的美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电梯所造成的安全事故,但与之相比,我们更应该从电梯管理的制度方面力求革新。从目前一些资料来看,实际上,美国早已将电梯的监督管理从劳动安全扩大到公众安全,而在电梯质量的管理方面,美国有产品质量责任法、消费产品安全法等法规,用以确定制造者的民事责任,电梯的日常运行安全由业主负责,如果属于制造者的产品质量责任,业主可以进行追讨。而这些在国外针对电梯事故所赢得的制度经验,恰恰是我国在长期严防电梯安全事故所忽略的治理手段。
提醒
个人应有安全乘梯意识
当下电梯夺命,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电梯质量问题,也有电梯超期服役原因,有管理因素,也有安全常识教育缺失所致。不过,即使各个方面都努力了,安全常识教育仍不可缺。所以,当我们乘坐电梯时,多一些安全意识,或许能避免一些电梯事故发生。
首先,对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电梯,要小心观察,留意电梯的安全性能。比如,仔细察看电梯使用年限及维修情况,如果超过维修期没有维修,乘坐电梯时要小心,如果所在楼层不高,宁愿走路,少乘坐电梯,避免电梯发生意外。
其次,在踏入电梯前,注意观察电梯及电梯厢的状态。比如,电梯门如果开着,不要急于踏进去,要看电梯厢在不在本层,切莫盲目一脚,结果踏空。因为,有时电梯门开着不等于电梯厢在本层,有可能是有人在维修,而有时可能因为电梯发生故障,电梯门开了,电梯厢却在楼上。
再者,乘坐电梯不要埋头玩手机等,要看看电梯门是否处于正常打开的状态,千万别迷迷糊糊踏进电梯厢,也不要强行阻止电梯门合上,企图强行挤进去。
安全乘坐电梯,还有很多小常识。比如,双脚要踩在黄线框内;不要拥挤、推搡;不要将上下方向按钮都按亮;不要在电梯内蹦跳;切忌将头部、肢体伸出扶手装置以外;不要在电梯里抽烟,以免引起火灾等等。这些都是乘坐电梯时必须了解、掌握和遵守的。
注重电梯安全常识教育,不仅是乘坐电梯应该掌握的常识,也是在电梯质量、电梯标准、电梯管理令人担忧的语境下必不可少的。毕竟,多一份安全常识、多一份小心,比盲目、莽撞乘坐电梯的安全系数要高很多。
三言两语
斯涵涵:电梯安全不单纯是行业的问题,已成为公共安全的重大社会课题。加强当前城市电梯生产、安装、维护、质量监管是保证电梯安全的必要基础。
黄齐超:相关部门应当出台电梯的报废年限。由于没有明确、统一的报废年限,许多电梯超期服役,带病工作,这是电梯惨案的一大诱因。
凌寒:杜绝不安全行为才能共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只有质量过硬、安防明确,监管有力,安全意识全面到位,才能确保安全责任不“过期”,电梯安全不“失控”。
高行:住在高层,“上上下下”不仅有享受,还有烦恼和恐惧。
陶观:在电梯落下的那几秒,是怎样的一种绝望、无助和牵挂,在对电梯事故的发生感到悲伤和惋惜之余,希望政府能承担起应有责任,防止悲剧重演。
刘英团:可筹建电梯协会对电梯厂家和产品的监督和管理,以行业自律来避免电梯事故。对一些事故频率高、维修能力差的电梯厂家实施“永久性禁入”。
李方向:对电梯维保不到位的实行零容忍,坚决严惩决不姑息!否则,电梯夺命事故就不会绝迹!
【启示与思考】
随着城市不断“长高”,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电梯,电梯在带来方便时也伴随着隐忧。电梯惨剧不断重演,“夺命电梯”正成为不少城市公共安全的隐患:电梯老旧超龄“服役”隐患重重;维保单位层层转包,低价无序竞争;保养资金难以到位,导致部分电梯维保“走过场”。拒绝电梯夺命惨剧,扎牢电梯安全网,必须从电梯安全的监管、维修等多方位下手,否则“带病”运行的电梯很可能再成安全杀手。
基于电梯事故的多重成因,遏制电梯夺命必须严把三道关。
一是产品质量关。电梯事故的调查结论,往往将诱因归咎于监管环节,比如“超龄服役”、“保养不善”、“检修走过场”等,很少有人对电梯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提出质疑,比如设计是否合理、制造有无缺陷、零部件是否合格等。以“5・15”事故为例,正在下行的电梯缘何在三楼与二楼之间突然打开,随即关门后又反过来上行,让人们不得不向生产环节追问是否存在质量缺陷。
二是运行监督关。如果电梯出厂质量合格,电梯安装规范合理,那么事故的责任无疑就在于管理使用。这就需要电梯生产商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电梯使用方明确专人负责监管,完善并落实管理、保养、检修等制度,建立与职责挂钩的问责处罚机制。据了解,不少负责电梯维保的公司为了节约成本,使维保流于形式。政府有关部门更要经常对电梯使用者的自律管护情况巡视督导,力促把事故隐患消灭于萌芽。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高层建筑中,有的电梯已经使用了近20年,这批老化电梯的更新换代也是一道难题。
三是自我保护关。在尽可能减少机械故障的同时,乘坐者的个人保护意识不可或缺。“小心无大差”可以避免许多不该发生的悲剧,要加强对公民正确使用电梯的常识性教育,教给人们正确应对电梯故障的心理状态和技术方法;管理者要在醒目位置设置乘坐电梯须知的警示标志,消费者要自觉遵守规则,力避因自己的行为不当引发电梯故障和人身意外。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30/7164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