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公文写作 公文写作 常用公文 技巧经验

让理论文章“实”起来

2013年05月30日 13:56

 

理论文章是纸质媒体宣传的重头武器,也是党报宣传的优势所在。要让理论宣传真正做到使人入耳、入脑、入心,必须大力改进学风、文风,让理论文章“实”起来。

向理论文章抽象化、概念化、空泛化开刀

凡举时下文风弊端种种,其中一个人所共知的通病,就是不少理论文章从概念到概念,从文件到文件,言之无物,空洞乏味,充满了毫无实质内容或内容不多的大话、空话、套话。理论文章抽象化、概念化、空泛化的恶习,源远流长,积重难返。当年,毛泽东同志为“党八股”开列的第一条罪状,就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空”的问题可谓理论文章的一大顽疾,又是败坏学风、文风非治好不可的重症。

谈起理论文章,不少人会有这样的印象——理论是“灰色”的,似乎不“空”就不是理论文章了。但细究起来,“灰色”通常不是理论本身,而是其“晦涩”的解读和表达方式。一些理论文章对重大思想观点也许有不错的理解,但在表达的时候往往从概念到概念、从抽象到抽象,结果理论的魅力便在“空对空”的苍白和乏味中消失殆尽。

其实,世界上没有完全绝对抽象的理论。理论是随着实践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理论作为关于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的客观揭示,是对主客体来龙去脉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非书斋中的学说和经院哲学,而是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既然科学理论依附在“实”的基础之上,作为写给人看的理论文章,也需要“实”来“实”去,结合客观实际和实践的发展,通过“实”的表达来阐释和传播,不能搞“空对空”。

讲究虚实结合、虚实相济,本来就是写好文章的妙义。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过:“文章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故虚实常宜相济也。”这段话说得很精辟,离开了“实”的铺陈、辨析、演绎,文章的义理就无法表现出来,就没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早在1842年,马克思就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并主张理论读物要“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事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而我们有些理论文章只是抽象的说教、概念的堆砌、逻辑的推理,很少有“实”的东西做支撑,因此难以说服人、打动人、鼓舞人。

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学风、文风的要求,应当扭住重点,突破难点,勇于向理论文章抽象化、概念化、空泛化开刀,在认真研究理论文章如何求“实”上下功夫。 

 

从回答重大思想和现实问题中求“实”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科学理论的价值和魅力,在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毛泽东同志曾用“有的放矢”的典故生动形象地阐述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和文风,“的”就是问题,“矢”就是理论,要用“矢”去射“的”,也就是要用理论去分析、解答问题。“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党的创新理论是在破解改革、发展实践重大问题中产生的鲜活理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也需要用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分析解决重大思想和现实问题。《邓小平文选》中的文章,之所以受到人们欢迎,就是因为分析、解答了姓“社”姓“资”等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仅充满着理论魅力和真理力量,而且在学风、文风上也堪称典范。

从某种意义上说,从问题出发,是写好理论文章的第一要义。强化问题意识,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并挖掘重大问题,用党的创新理论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既是理论研究宣传要恪守的原则,也是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所在。2006年9月4日,军报理论版在全国新闻媒体和军内外学术刊物中最早推出《构建当代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文章,之后又推出了《关于构建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对话》等文章,提出并阐明了价值多元时代如何铸牢当代军人精神支柱这一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大问题,受到军委、总政领导和机关的高度重视。胡锦涛主席提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思想后,军报理论版又及时推出了《多元时代军人的价值选择》《传统武德文化与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核心价值观主导与多样化价值追求的统一》等系列专论。这些文章都或明或暗瞄着“靶子”,直接或间接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官兵关心的思想问题。配合履行新的历史使命的主题教育,军报理论版没有直接照搬文件上的“官话”做题目,而是从不同视角、不同问题着眼,刊出了《我军历史使命的历史性演变及其启示》《养兵千日 用兵千日——论提高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与《使命连着你我他——履行历史使命与当代军人价值追求》等文章,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释了履行新的历史使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从善于“用事实说理”中求“实”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理论文章虽不具体描绘客观有形的物象,但也不能离开“事实”做依据。人们常说“摆事实、讲道理”,理论文章也要善于“用事实说理”。这个“事实”是就广义而言的,包括数据、故事、典故、史料、资讯和各种知识等。人们接受新的事物常常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一篇理论文章如果能让读者记住个把有寓意的故事,进而接受你阐发的观点,就是一个较高的境界。毛泽东同志所致的党的七大闭幕词,如此重要的报告不但简短得只有千把字,而且只讲了一个“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以此阐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三座大山的寓意和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的精神,可谓“一典扛千斤”,由此使“愚公移山”的典故变得家喻户晓,成为一种穿越时空的民族精神。

事实是最雄辩的。选用精当的典籍与故事等,不仅使文章有血有肉,文采飞扬,丰满耐看,而且有助于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2011年7月3日军报刊登的《兴国之光——我党我军思想作风建设的历史镜鉴》一文,开头用爱国华侨陈嘉庚1941年率团慰问抗日将士,在重庆蒋介石花巨资隆重宴请,而在延安毛泽东只用土菜、土鸡招待的对比事实,预见“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引出良好的思想作风是“兴国之光”的论题,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倘若泛泛抽象地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意义,不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军报理论版刊发的《社会思想的多样化与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载2006年8月26日军报第六版),不仅选题有现实针对性,而且开头从英国广播公司“千年思想家”网络评选马克思高居榜首谈起,文中结合苏共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很快倒台等历史资料,使虚的主题变成了有意思的“实”的思想表达。《忧患意识——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载2007年3月30日军报一版)一文,没有大段大段的抽象议论,而是灵活选用了从“文景之治”到“七国之乱”、从“贞观之治”到安史之乱、日本人的“岛国意识”、古罗马军团衰亡、李自成起义军失败等知识点,有观点、有材料、有分析,使容易虚泛、乏味的理论文章“实”起来、“活”起来了。

 

从为群众释疑解惑中求“实”

如果说新闻是为读者提供资讯服务,那么,理论文章就是为读者提供“思想服务”。

真理是既深刻又平凡的。深刻是因为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平凡是因为它与人们的切身权益和利益密切相关,人们可以感受感知,进而关注和需求理论。在阐述新思想、新观点时,看看读者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疑问,把这个疑问回答清楚了,理论宣传的目的就达到了。可以说,理论的实现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为受众提供“思想服务”的程度。中宣部近年来推出的“理论热点面对面”丛书为什么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改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空空洞洞的叙述风格,适应读者的思想理论需求和信息接受习惯,正确解答了人们所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如《七个“怎么看”》围绕老百姓关注的就业难、看病难、房价过高、分配不公、腐败现象等热门话题,从身边直观的社会现象展开,既讲清“怎么看”的道理,又阐明“怎么办”的思路和办法,一下子拉近了理论与百姓的距离。

强化“思想服务”意识,自觉为受众指点迷津,释疑解惑,应当成为理论宣传的一种常态。这些年来,部队教育常常强调要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政治观点的侵蚀,但中国军队为什么不能搞“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一直没有说清楚。为了配合部队军魂教育,军报理论版推出了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三个“为什么”系列解答,从基本理论、国情军情、历史经验、现实考验、实践要求诸方面的结合上,把多年来未说清楚的问题说清楚了,受到部队政治干部和基层读者的欢迎。

当今社会是成就与问题、正面与负面并存的多元社会,理论宣传同样不能“木匠斧子一面砍”。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宣传战役中,军报理论版不是单纯正面歌颂,而是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关心的问题,组织了《怎样看待新中国两个30年》《怎样看待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怎样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建设成就》等6个“怎样看待”系列文章和《历史的选择 人民的选择——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等4个“如何认识”系列文章,都收到了较好宣传效果。

 

从把道理讲具体中求“实”

有的同志写文章热衷高调论述,喜欢把道理往大里说。一些理论文章解读领导人讲话,大标题常常是“行动纲领”“政治宣示”“又一重大创新”,小标题常常是“必然要求”“迫切需要”云云,导语中又常常冠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文中就语焉不详了。

文章最忌大而空。口子小才能开掘深。把大道理分解成小道理,由小道理透视大道理,深入浅出,抽丝剥笋,层层挖掘,其义自会凸现出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并非就“资本”论“资本”,而是从解剖商品这一“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平凡、人们碰到亿万次”而又“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东西入手,通过对商品“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考察、分析、研究,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指明了工人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科学道路。

事物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阐述一个新的思想和观点的重要意义,不应只着眼共性和普遍性的特征,应重点发掘、阐释“这一个”的特殊性,引导读者由个性认识共性,由特殊性认识普遍性。党的十七大在理论上的最大亮点,就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了避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抽象、空洞、概念化,军报理论版推出了一组通俗对话,题目分别是《一个具有划时代价值的理论体系》《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一个贯穿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体系》《一个系统科学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这组对话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意义、内涵等进行了分解,具体生动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学理性、针对性和可读性。

 

从创新话语表达中求“实”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涤除“大而空”的文风弊习,让理论文章“实”起来,还需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群众喜闻乐见、清新活泼的话语体系,实现从政治宣传、政治说教到政治传播的转型。

“宣传”和“传播”是不一样的。宣传可以居高临下,按标准的“文件语言”与“政治术语”进行组装、灌输。传播就不能搬起面孔,就不能只用官方语言,必须摆在和读者平等的位置上,以“百姓视角”看问题,以“朴素语言”讲道理,以“实践需求”找落点,在选题紧扣社会热点的同时追求平民化的表达,用清新活泼的文风感染读者、影响读者,不仅要让读者“入眼”,更要让读者“入脑”。《人民日报》署名“任仲平”的政论文章,既保持了对理论观点的精深把握,又在话语表达上下足了功夫,在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模本之外,形成了独具特点的论述风格,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近年来,军报理论版在创新理论文章语言表达形态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刊发的《风展旗帜如画——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形成及其重大意义》(载2008年12月11日军报第六版),避开不容置疑的生硬说教和抽象论述,围绕“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分野,旗帜就是理想”“旗帜就是召唤,旗帜就是信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迎风招展,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写起,通过对这面旗帜应运而生的历史动因、内在逻辑和时代意蕴的深刻剖析,阐释了“旗帜的确立是道路的确立,旗帜的觉醒是命运的觉醒”等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引导读者深刻认识这是一面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一面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意志和力量的旗帜,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旗帜。《大道之行——辛亥革命10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昭示》《一唱雄鸡天下白——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划时代价值》《坚强中国——汶川抗震救灾启示录》《世博精神的时代诉求——科学发展观与上海世博会》《军队转型与军人形象塑造》等,从标题到内容,从架构到语言,都力求摆脱“宣传味”“说教味”“学术味”,融思想、理性、激情、历史、现实、知识、文采于一炉,洋溢着灵动、活泼的风格和气韵。

改进文风离不开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离不开解放表达。让理论文章“实”起来,必须更新思想观念,转换话语体系,强化“传播意识”,让理论文章从模式化、概念化、抽象化的套路和表达方式中解放出来,提高将“官方话语”转换成“百姓语言”的能力,提高将“基本原理”转换成“朴素道理”的能力,提高将抽象的“理论逻辑”转换成形象的“生活逻辑”的能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话语体系。随着学风、文风的大力改进,理论文章“实”起来必将蔚然成风。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理论部高级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30/7164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