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推动国防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013年06月02日 10:25

 

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作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组织者,省军区系统与地方党委政府和各类社会资源联系密切,在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地位特殊,优势明显,责任重大。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使命意识,推动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一、着眼形势任务,充分认清省军区系统的独特优势

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省军区固有的独特优势日益凸显。

领导体制优势。在双重领导机制下,省军区既是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又是地方政府的兵役机关,同时将部队工作延伸到乡镇、村寨等最基层的行政区域,直接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直接规划落实国防需求,是军地联系最紧密、军民融合最充分、军民互动最频繁的系统。在军事工作上,地方党委政府直接领导、高度重视,有关单位和部门大力支持,有利于部队的建设发展。在经济建设中,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成建制参加扶贫帮困、抢险救灾、维稳执勤等急难险重任务,成为地方最经常使用、最方便使用的重要力量。

地缘人脉优势。民兵预备役人员遍布城乡和各行各业。部队在本乡本土、本行政区内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就地就近编组和使用,机动时间短、投送效率高、民情社情熟、情报信息准,在遂行任务中,基本不用勘察机动路线和任务地区,就能迅速展开部署,有效组织行动,尽快形成战斗力。在投身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省军区发动驻地民兵预备役人员,发掘驻地资源优势,改善驻地民生环境,投资在当地吸收,人才在当地培养,成果在当地分享,军地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容易得到更为充分地调动。

资源互补优势。省军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几乎覆盖了国家战略资源的全部内容,使创造财富的经济活动和提升战力的军事活动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充分融合。地方丰富的科技、信息、人才资源,通过人装结合、预编预征等方式,为我所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部队基础设施、装备建设的大规模投入,在社会化保障机制下,为地方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防空、交通、通信以及应急力量建设,在军民融合发展思路指导下,不另铺摊子,不另起炉灶,各类资源得到最有效合理的整合,为生产力和战斗力的同步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把握关键环节,着力提高融合式发展的质量效益

融合是方法、发展是目的、双赢是落点。只有找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着力点,满足军地双方需求互补互利,才能融得密切、融得深入、融得持久。只有实现资源共享、效益同出,才能使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强势。

要在领导体系上共谋。要充分发挥双重领导优势,健全完善依法管武装、依法建武装、依法用武装的长效工作机制,改变凭个人感情抓武装的局面,保障后备力量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要充分发挥党委军事部和政府兵役机关的职能作用,既当好领导后备力量建设的“导演”,又当好地方党委、政府抓经济社会建设的“参谋”。

要在建设目标上共进。围绕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战略目标,从思想观念、目标规划、政策法规、建设任务、体制机制等各个层面,深化融合内容、拓展融合领域、提升融合效益,实现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的融合发展,实现军地建设体系由“分”到“合”的转型、由“浅”到“深”的渐进,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个进程相一致、两个战略相配套、两个体系相兼容,在发展成果上相互转化,在发展水平上相互促进,做到一种投入两种效益,一种资源双方共享,形成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强大支撑力、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强大牵引力,切实提高军民融合发展的综合效益。

要在应急力量上共建。各级党委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规划、进行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时,及时通报军事机关和国防动员机构,征求意见,通盘考虑经济、社会、科技发展需要与后备力量编组布局、装备技术综合保障的需求,促进平时与战时相衔接、军需与民用相协调,在军民融合中实现共建共用、军地共享。  

要在人才建设上共育。要充分利用地方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优势,将军民通用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后备人才素质。依托新兴工业园、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等院校,把部队急需的信息化人才预编进来,把各行业系统中训练有素、组织性强、具有一定军事技能的人员充实到民兵力量中去。将兵员征集列入驻地人才培养规划。通过服义务兵役和预备役等形式,将更多优秀青年输送到部队,通过军营这个大学校,解决农村青年文化素质偏低问题,为地方基层组织成规模地培养政治素质强、思想观念新、能力作风硬的骨干人才。

要在科技资源上共享。按照“平战衔接、军民结合、立足急需、保障重点”的原则,搞好军民通用技术的研究、储备和应用。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和部队装备技术优势,在重点行业、重要产品和常规项目中,搞好军民通用技术共同开发和技术转换。要加大对地方成熟技术的利用力度,完善军民通用装备动员体系,通过嫁接、移植、嵌入等方式,把地方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前沿学科和领域中的创新成果,运用到部队装备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之中,抓好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等专业装备器材的配套和保障,提高部队整体建设效益。

要在文化建设上共荣。把国防教育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理论学习、各类学校素质教育和培训、新农村建设等领域,扩大国防教育普及率。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体,发挥我省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优势,依托“青年民兵之家”、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坚持党委领导、政府出资、军地联办,把弘扬优良传统、培育优良作风纳入主流媒体宣传计划,形成繁荣、生动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三、完善制度机制,着力推动军民融合的长效运行

从当前情况看,一些制度机制上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成为影响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充分发挥省军区部队主官在同级地方党委政府兼职这一优势,积极协调呼吁,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长效机制。

要建立军地一体的组织领导机制。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坚持党管武装政治原则不动摇,突出党委的统一领导,强化政府抓融合式发展的主导地位。要充分发挥国动委的桥梁作用,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进一步完善军地之间的联系纽带。   

要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落实机制。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军地双方的共同责任。军地各级领导既要熟悉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又要关注部队建设需求,在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中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积极协调。

要建立配套完善的政策法规机制。军地双方要依据《宪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等法规制度,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关于军民融合的地方性法规,把军民融合深化、细化、具体化为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的法律法规,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制度化。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02/7164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