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专题评论 正道沧桑系列评论

《正道沧桑》观后感—不被前人的理论所束缚的列宁

2013年06月01日 22:27

 

列宁在领导革命的进程中,既不被前人的理论所束缚,也不被自己提出而在现实中却已跟不上时代发展和革命需要的理论所束缚。从战时共产主义结束到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改旗易帜,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再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亲自领导了十月革命并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列宁,也逐渐淡出了众人的视野,伟人的历史功绩被否定,历史地位黯然失色。在这种情况下,《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从第13集“世纪曙光”开始,一直到第18集“病榻绝笔”,用了整整六集的篇幅,浓墨重彩地展现了列宁的革命活动和他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的光辉历程,使观众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同时从列宁树立的榜样中,得到了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如何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宝贵启示。

人民要革命,首先就要有一个能够领导革命走向成功的革命党。在当时的俄国,这样的革命党就是列宁一手缔造的布尔什维克党。《正道沧桑》告诉我们:列宁在实际斗争中越来越认识到组织一个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的重要。他说:“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这是何等坚定的信念!一百年后,俄罗斯总统普京说:“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实际上也不过是当了一回列宁的后来人而已。在建党过程中,列宁坚决驳斥了马尔托夫的错误主张,坚持建立一个有严格纪律的、集中统一的革命党。1903年,在列宁直接领导下,一个新型的、与西欧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了。这使得以后的俄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从来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书斋理论,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从《正道沧桑》中我们看到,列宁主义一登上历史舞台,就展现了鲜明的实践特色和创新特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曾经明确表示,社会主义革命“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同时发生的革命”。而列宁却不为这种预言捆住手脚,他根据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个对马克思主义创新的理论,为十月革命率先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取得胜利提供了理论根据,成为人们手中的强大武器。其实,这种做法正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 恩格斯在著名的《费尔巴哈论》中就明确说过,唯物主义就是要“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马恩选集》第2版第4卷242页)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总是与社会现实生活、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与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紧密联系着,这也决定了它永远具有不竭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

列宁在领导革命的进程中,既不被前人的理论所束缚,也不被自己提出而在现实中却已跟不上时代发展和革命需要的理论所束缚。从战时共产主义结束到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十月革命爆发的时候,喀琅施塔得港的水兵曾立下赫赫战功,可是4年之后,也就是到了1921年,他们却调转枪口,要求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改选苏维埃,提出“不要布尔什维克政权”,“要自由贸易”等口号。对此,列宁没有采取铁腕镇压的果断手段。而从中看到了民心、民意,看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能跟不上实践的发展。于是,他领导布尔什维克党迅速转变,做出了《关于以实物税制代替余粮征集制》的重大决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从俄国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共产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这个政策一实行,就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而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列宁是有世界视野的伟大革命家。他虽然第一个在俄国砸断了资本主义的链条,但并不拒绝利用资本主义几百年间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当23岁的美国青年哈默担心自己作为资本家会与俄国的劳工发生摩擦时,列宁表示:“我们的工人可以就业,拿到高工资,是会很高兴的。对他们来说,砍断自己所坐的树枝,将是个愚蠢的行为。”话说得多么实在,多么入情入理,真是“是真佛只说家常话”,直到今天还有带着温暖人心的生命力。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以丰富的史料,鲜活的画面,向我们展示了列宁的光辉形象,展示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在世的时候曾经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摆在13亿中华儿女面前的艰巨任务。我们不能指望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寻找现成答案,也不能指望到列宁的著作中寻找现成答案。解决这样的问题,只能靠我们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锻造新的武器,这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相信,只要像列宁那样继承前人、立足实践,勇于创造,我们就一定能踏上光明的前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点击进入《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专题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01/7166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