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打造田园风光、都市生活相融合的幸福家园

2013年06月05日 08:01

 

莆田市新农村建设典型之一——坪盘村的秀丽风光

打造田园风光、都市生活相融合的幸福家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发展城乡一体化。2012年7月,省委、省政府批复了《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莆田迎来了先行先试、示范带动的新机遇。莆田开启新征途,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打造百姓同城同待遇、同城同福祉的幸福家园,全力建设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示范区。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实现城乡发展和自然生态相协调、田园风光与都市生活相结合的过程。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实现城乡发展和自然生态相协调、田园风光与都市生活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生态资源,其最终目的是为百姓创造绿色红利。

莆仙大地钟灵毓秀、风景如画,雄伟壮美的壶山兰水、蜿蜒绵长的荔林水乡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它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建设好。坚持对子孙负责的原则,注重把自然优势和科学的城乡建设结合起来,描绘“人兴业茂,青山绿水,清风明月”的愿景蓝图,构建一座人和自然和谐、城乡发展和自然生态相协调的山水田园城市,让人们在生活富足的同时,还能看到漂亮的溪流、山林以及乡村田野,让后人“有田可耕,有水可喝,有业可兴、有海可游”。

我们要坚持城市发展“一二三四五”格局,走符合莆田“宜居港城”的路子。“一心为源”,就是把城市中心60平方公里的荔枝林带保存下来,建成莆田“城市之肺”。“二岛添辉”,就是在莆田两个引以为豪的岛屿——湄洲岛和南日岛上主导发展生态产业,湄洲岛发展文化旅游业,南日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三湾环绕”,就是在开发湄洲湾和兴化湾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平海湾,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以享受阳光晒太阳的海滨浴场。“四水相依”,就是按照“河库连通、源清水动、滨水绿廊”的要求,把莆田境内的木兰溪、萩芦溪、延寿溪,以及灌溉和肥沃了莆田的南北洋河网水系,很好地保护下来,精心打造宜居休闲长廊,全面提升水系的生态、休闲、旅游、文化和宜居功能。“五山簇拥”,就是把囊山、九华山、天马山、凤凰山和壶公山等自然山体发展成为森林公园、休闲公园,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林相依”的新格局。近年来,莆田市文化创意产业比重、空气质量、GDP增幅、财政收入增幅,均居全省前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举,探索出一条符合莆田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在推进“美丽莆田·幸福家园”试点建设过程中,在充分尊重当地实践、当地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注重保护修缮传承老莆田记忆痕迹,对传统的文化元素,坚持修旧如旧。在规划理念上,坚持体现文化传承,着力打造现代城市和美丽乡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为我省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作出应有贡献。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要化解城乡二元矛盾,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要化解城乡二元矛盾,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其最终目的是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实现农村生活城市化、福利均等化。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有效整合城乡资源,让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和覆盖。推进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坚持教育资源共享共用,继续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百校帮百校”年度行动计划,年内100%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组建教育集团,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率先出台《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将具有莆田市户籍的城乡居民,统一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管理,人均标准提高到340元,实现“参保范围统一、筹资标准统一、待遇水平统一”。在全省率先开展新农合大病统筹补充补偿工作,最高补充补偿比例可达90%,最高补偿可达42万元。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出台《关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的实施意见》,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并增加缴费档次补贴,从100元-500元增加到100元-1000元;增加重点优抚对象、非重度持证残疾人为代缴困难群体等。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整合城乡道路客运资源,组建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对符合车辆安全通行条件且具备公交化运营的客运班线进行公交化改造,构筑安全高效的中心城区、区际、区镇(村)三级公交网络。推进城乡文化建设一体化,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筹建莆田市数字农家书屋,实现乡镇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推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制度,切实让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惠及城乡居民,在“同一片蓝天下”公平共享发展成果。

加快基础设施配套一体化。建立木兰溪等主要河流分区段和城区所有河流分片区监测治理机制,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水、电、路、电话、有线电视、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组建专业保洁队伍,推行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输、县(区)处理”运作模式,做到村庄环卫设施齐全、保洁制度健全。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及绿化美化工程,全面落实“三通”、“四绿”和“十配套”工程,按照村庄规划,建设生活污水管网工程,实施“四绿”工程。2015年前,每个中心村建成一个休闲健身及文化活动公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8平方米,绿地率不低于30%。

探索社会管理模式一体化。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放宽务工就业人员迁移落户,在中心城区街道建制范围内务工的就业人员,符合相关规定的均可迁移户口至居住地址;进一步放宽集体户设立和户口迁入条件,符合一定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可设立集体户等,稳步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按照“1+X”乡镇体系布局,开展村庄整合、区划调整调查,加快制定撤乡并镇、撤镇设街和村改居意见,探索自然村向中心村集聚、中心村向农村新型社区转变模式。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探索设立中心村党委和管委会,探索“村级组织+小区自治”等市场化运作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模式,村居、社区网络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达50%以上。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提升莆田城市品位。

莆田区域面积不大,但有自己的方言和戏剧,这些历史文化传承就是莆田记忆、莆田故事和莆田城市基因。通过统筹城乡发展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提升莆田城市品位。

打造示范样板。率先在“两片、八点”共16个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开展试点建设,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确权发证和产权交易流转等方面,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致力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样板。坚持“一村一策”、“一村一案”,仙游县榜头镇坝下村、紫泽村,重点在深化农村产权流转制度改革上探索;大地城——文甲片区,重点在村庄整治和确权发证上探索;华亭镇涧口村,重点在土地整理上探索;月塘乡东潘村,重点在引入民间资金参与村庄整治上探索等。探索建立以考核试点村建设及部门责任的《莆田市“美丽莆田·幸福家园”试点村评价指标体系》,更好地体现工作方向标和群众满意度,这一做法在国内城乡统筹发展上尚无先例。

提升城市品位。莆田的发展,每一代都留下很多文化记忆,它们独立而富有特色和创造性,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中要很好地传承和发扬,提高莆田城市的品位和文化内涵。对内涵独特的妈祖文化深入挖掘,整合开发滨海旅游资源,完善湄洲岛国家度假区功能;对禅武相融的南少林武术文化,加快规划、策划,造势促销;对源远流长的元宵等民俗文化,着重研究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流程,总结文化底蕴;对古韵遗风的莆仙戏曲文化,进行科学、系统整合,承续古风,拓展新潮,让这颗“文化明珠”成为吸引入莆游客的标志性项目;对底蕴深厚的“文献名邦、海滨邹鲁”文化,整合莆田城乡的古建筑、氏族源流活动载体、古代名人的文化遗产遗著遗刻等,打造可供系列凭吊、观摩的旅游产品;对遍布世界的莆商文化,注重倡导莆商弘扬“成事报效桑梓”精神,为家乡发展尽心献力。

发展特色产业。坚守自身固有优势的传承和发扬,注重凸显产业文化特色,坚持用莆田元素来创造都市时尚,用莆田工艺来引领现代制作和现代创造。通过加快转型发展,促进粗放经济走向精细的产业经济,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比重。如今莆田的古典工艺家具、金银珠宝首饰和油画产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三驾马车”;坚持打造“电子义乌”,依托电子网络平台,培育新型商业业态;坚持“金木水火土”五行布局,打造海峡西岸重要的矿石中转基地、东南沿海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和林浆纸业生产基地、亚太地区具有较大影响的油品储运基地、国家级LNG战略储备基地和电力供应基地、海西煤炭中转基地,推动“港口货物走江湖,品牌产品过江东”;坚持“不污染、不冒烟,还有一个蓝蓝的天”的发展愿景,规划建设海洋生态牧场,探索平海湾“风行海西,鲍打天下”产业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综合利用风电、海水资源,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立体海洋资源开发新路子。

(作者为莆田市委书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05/7168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