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2013年06月06日 07:39

 

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话生动地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给人们以奋进的激情和力量。如何正确把握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从而进一步增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自觉性、坚定性以及自信心、自豪感?本版特邀请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教授沈谦芳为读者作答。

主 持 人:余 霞

特邀嘉宾:沈谦芳(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教授)

主持人:回首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鉴,我们应从中汲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沈谦芳: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世所罕见的灾难。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中国无不以失败告终,而且越败越惨,使祖国山河支离破碎。《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数以百计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国家主权沦丧,领土被瓜分豆剖、蚕食鲸吞,无尽的财富被掠夺,广大中国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致使爱国志士发出“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愤呐喊。

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民最为急切的共同梦想。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了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早期探索。但是,这一设想曲高和寡、应者寥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主张“中体西用”,发起并推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但是,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撕碎”了他们的梦想。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推动维新变法,但最后落得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的悲惨境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首先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呐喊。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闸门。但是,袁世凯的复辟和北洋军阀的混战使得辛亥革命最终归于失败。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时期,中国涌现出数以百计的党派。但是,他们都未能提出正确的纲领,未能承担起挽救民族危亡、促进民族进步的历史责任。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有了新的坚强领导力量。大革命时期,共产党积极投身北伐战争,广泛开展工农运动,扩大了党的影响,宣传了党的主张。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罪恶的屠刀。然而,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血雨腥风所吓倒,更没有忘记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毅然独立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随着八一南昌起义枪声的打响和井冈山星星之火的点燃,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家进步和民族振兴找到了一条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崭新道路。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进一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不计前嫌,主动提出并积极促成了与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组建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长达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是中华民族重新奋起的转折点。通过抗日战争,中国初步废除了近代以来外国列强由对华不平等条约所攫取的许多特权,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形成的大国地位得以初步确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必将永载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辉史册。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希望过上和平安定祥和的生活,希望国家和民族从此走向强盛。中国共产党又领导广大人民经过4年艰苦的解放战争,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使中华民族的复兴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主持人:放眼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什么说这条正确的道路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沈谦芳: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上,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坚决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接力探索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势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我们不仅创造了同期世界上大国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最快的外汇储备增长速度、最快且人数最多的脱贫致富速度、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实现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三峡工程竣工、青藏铁路通车、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等伟大创举,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实现了两个“不可逆转”,即不可逆转地结束了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不断发展壮大、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唯一正确的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现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同志告诫我们,“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因此,在新的征程上,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要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主持人:展望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我们应如何鼓足信心和勇气,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沈谦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各项部署已经到位。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全面科学的部署。其中,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完善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指导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指明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方向和具体路径;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强调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完善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增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强调和平发展,彰显了中华民族复兴的特性;重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实现民族复兴的阶段性任务,等等。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又强调了实现中国梦必须特别注意和长期坚持的三条原则:一是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三是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强领导集体已经形成。党的十八大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依法选举和决定任命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这就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一批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进入中央和国家领导机构,实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又一次新老交替,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1930年初,当中国革命还处在低潮时,毛泽东同志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用诗一样的语言展望革命高潮的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今天,我们谈实现中国梦,可谓是激情满怀、信心十足,“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保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顽强拼搏、扎实工作、开拓进取,用更加饱满的激情去拥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明天。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06/7168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