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世界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花儿
2014年01月02日 11:09
“甘肃花儿”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方言山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演唱时用临夏方言,有浓郁的地方气息。“花儿”唱词和曲调分“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两大类。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
西北之魂--甘肃花儿
2009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花儿”,获准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花儿的起源
花儿是流传于西北地区的多民族民歌,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花儿的演唱又被分为河州型花儿、洮岷型花儿等流派。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作为花儿的发祥地和最主要的传唱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岷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之乡”称号,康乐县和和政县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和中国花儿传承基地,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永靖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民歌考察采录地。
花儿的传播者
花儿发源于临夏,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六盘山花儿就是其中的一种。回族群众喜爱花儿,是花儿的创造者、演唱者、继承者和传播者。“花儿是心头肉,不唱由不得自家”,可见回族对花儿的喜爱程度。流行于固原地区的花儿主要有两类:河州花儿和山花儿(俗称干花儿)。河州花儿委婉动听,基本调式和旋律有数十种,变体甚多。形式上有慢调和快调。慢调多为4/4或6/8拍,唱起来高亢、悠长,曲首曲间和句间多用衬句拖腔,旋律起伏大,上行多用四度调进,高音区多用假声。快调多为2/4或3/8拍,相对紧凑短小。河州花儿多为五声微调,在文学上自成体系。一般每首词由四句组成,前两句常用比兴,后两句切题。字数上单双交错,奇偶相间,不像一般民歌那么规整,故更加自由畅快。但是,固原回族多唱山花儿。山花儿在旋律上起伏较小,较多地应用五声羽调和角调,衬词衬句使用较少,段尾或句末用上滑音。在文学上除具有河州花儿的一些特征外,还派生出一些变体,有时也采用信天游或一般民谣体。演唱形式有自唱式和问答式。曲目无令之称,属抒情短歌。花儿音乐高亢、悠长、爽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鲜明。不仅有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而且有丰富的文学内容。反映生活、爱情、时政、劳动等内容。用比、兴、赋的艺术手法即兴演出。虽然大部分花儿的内容与爱情有关,但也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语言朴实、鲜明,比兴借喻优美,有比较高的文学欣赏和研究价值。20世纪80年代,花儿的演唱形式已发展到花儿歌舞剧!
花儿的基本类型
花儿其实是学术界的一种叫法,当地人叫做“漫花儿”,更准确地说叫“漫花”,由于当地发音多带“儿”音,所以“漫花”外人听起来就是“漫花儿”了。从叫法上就道出了“花儿”的关键在于“漫”,与我们常说的“漫谈”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花儿会”这天,青年男女就会背上干粮,到附近的山中去“漫花儿”,类似其他地方的赶庙会或踏青。他们以歌会友,或单打独唱,或一问一答,互相对唱,总之不拘泥于任何形式,非常自由而“散漫”,所以叫做“漫花儿” 根据“花儿”的发源地,
漫花儿
我们可把“花儿”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河州花儿”,发源于河州地区,大致相当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辖域,遍及临洮、康乐、和政、广河、永靖、夏河等县,有的流传到宁夏。
第二类叫“洮岷花儿”,在洮岷地区,即甘肃省的临潭、岷县、卓尼一带。
第三类是“西宁花儿”,发源于西宁地区,即青海省的西宁、湟源、贵德、乐都、循化一带。
花儿曲调多称“令”,有大令、小令之分。大令旋律悠长、结构清晰,大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演唱,如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小令节奏规整,乐段结构内变化较多,旋律受小调影响较多,多用真声演唱,如《一对白鸽子》。
花儿的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花儿以爱情为主线,广泛地展现着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多侧面地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不但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表现水平,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珍贵的史料性。基本内容可分为情歌、生活歌和本子歌。情歌是花儿的主体.艺术水平高超,充满思想激情,集中了历代人民群众的天才智慧,是花儿中最动人、最精彩、最丰富的部分,产生的时代远,流传的时间长,有着多方面的价值。生活歌主要指的是情歌之外的反映人们社会生活内容的花儿,它可说是情歌的副产品,但从发展的趋势看,前景是相当广阔的,人们正在用花儿的形式,表现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花儿主要以爱情为主调
本子歌花儿唱词有“散花”“本子花”之分。单首或几首独立成篇表达比较简单内容的属于“散花”反映历史故事的花儿则属于“本子花”的范围,以表现内容与故事的联贯和富有叙事性为特征。“本子花”的最早提出者是1940年出版《花儿集》的编著者张亚雄先生。“本子花”是以编唱历史故事为主旨。衡量一个歌手的优劣,不但要声嗓好,还需演唱“本子花”。因为“本子花,涉及的内容广泛,是考验歌手知识水平的关键。利用历史故事起兴,以表达多方面的情感,是“本子花”的变体,“本子花”是大量存在的,由于内容的庞杂及对演唱者的过高要求,影响了自身发展和传播。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本子花”中的艺术精品还是随处可见的,特别是一些用本子起兴的花儿,前后结合紧密,借古抒情,古为今用,自成一体,别有一翻情趣。
花儿会
青海素有“花儿家乡”的美称。盛况空前的花儿会,自农历四月山花烂漫时相继开始,身着各民族盛装的歌手们携情侣,带酒食,三五成群,边饮美酒边赛歌,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漫山遍野成了花儿的海洋。民和县峡门花儿会 历史悠久。每年五月端阳节在满山遍布眼眼清泉的乱泉滩举行。人们头戴杨柳帽,手提节日饭,痛饮清泉水,放声唱花儿,别是一番情趣。 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 每年农历六月十四至十六日举办,十五日是高峰。歌手们一边领略瞿昙寺胜景,一边引吭高歌,心情格外激动,歌声格外动听。五峰山花儿会 于农历六月六日在素有“风景胜地”之称的五峰山澄花泉边举行。
花儿会
大通县六月六的老爷山花儿会则又以演唱源于藏族的“长寿令儿”的花儿见长,这里峰回路转。林木葱笼,悠悠白云上飘荡着声声花儿,一片诗情画意。此外,丹麻花儿会在农历六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十分有趣的是,各地的花儿会,不仅风情各异,而且都和特别美丽而动听的传说,独特的习俗连结在一起。欲知花儿事,想观花儿情,还是亲临其境去感受花儿的海洋吧!
“花儿”的历史
早期的“花儿”研究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歌手们在唱花儿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袁复礼在甘肃做地质调查时记录整理的30首“花儿”歌词,1925年发表于《歌谣周刊》,题目叫《甘肃的歌谣——“花儿”》。这是“花儿”在全国文学中首次出现。 著名音乐家王云阶1943年记录发表的《山丹花》是中国第一首“花儿”曲谱。王云阶是当时中国最高音乐学府——重庆青木关音乐学院的作曲家,他在青海东部农业区进行教学和音乐采风时,找到撒拉族“花儿”女歌手哈图玛,记录下《山丹花》曲调,谱成曲发表在他主编的《青海民国日报》《乐艺》音乐副刊上,避免了像《诗经》那样只记词不记曲、后人难以演唱的遗憾。
作为“花儿”研究专著出版的,是榆中人张亚雄1942年在重庆出版的《花儿集》。张亚雄利用在兰州担任《甘肃民国日报》编辑之便,公开征集流传于甘青宁的“花儿”,并在该报发表歌词和研究文章,在近10年的岁月中,张亚雄对征集到的3000多首“花儿”,精选了600余首加以整理,其中的《抗日少年》12首,用民歌形式激励人民抗战到底,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乔建中在2004年第三期《音乐研究》上撰文赞誉其“对于日后成为民俗学、音乐学界‘显学’的‘花儿’研究来说,是第一部内容丰富也有深度的专书,是现代花儿研究的第一块碑石”。1944年至1947年张亚雄住在西宁。他利用空闲时间,奔走于田间地头、河畔山野,将一些优美的“花儿”记录下来。1948年秋,当《花儿集》在兰州再版时,又加入了不少新内容。1990年,著名音乐家江定仙教授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往甘肃考察,回京后写成钢琴组曲《甘肃行》:(1.走廊;2.花儿;3.阳关),从地理、风情、历史对比三种角度表现,其中的“花儿”是从旧作中移来的,极富特色。收入1992年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的《江定仙作品集》中。
发展和保护
“花儿”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随着经济大潮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渗透,使原始古朴的“花儿”生存空间正面临着萎缩。“花儿”就是从农田和山野里练出来的,一些唱得好的人被称为“花儿把式”,都是经过多年劳作、放牧期间跟随大人学唱,熟悉掌握了曲调,而后自己才能即兴编词对唱或领唱。现在最有利于花儿成长的田园牧歌式的农村生活逐渐被打破,不少小伙子和姑娘已经不满足原有的生存方式,纷纷离开家乡寻找赚钱的机会和新的生活梦想,因此真正热爱“花儿”并能为此付出努力的传唱把式也就不多见了。
上山漫花儿
岷县“花儿”传承的中坚力量,也是被省民协命名为“甘肃省花儿歌手”的有41人,这个数字应该是比较可观的,像董明巧、刘国成、刘尕文、郎雪慧、白绪娥、姜照娃等一批“花儿”歌手,大多年龄都在30岁到40岁之间,而他们当中大部分不识字,文化程度低。这一批歌手成长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家庭生活困难,没有机会读书,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锻炼成长为“花儿”歌手。相对而言,出生于80年代或90年代的小伙子大都走进了学校,他们基本没有机会学习“花儿”,而校园文化和流行歌曲等新兴的娱乐活动也在弱化着“花儿”对年轻一代的熏陶 。保护“花儿”传承人,扶持著名“花儿”歌手,对传承人的确认和保护,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
责任编辑:高潮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02/7168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