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专题评论 中国梦系列评论
生态文明:中国梦的健康底色——三十六论中国梦
2013年06月04日 13:30
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其固有的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和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使得资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掠夺,生态遭到了空前破坏,物种灭绝速度令人惊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成为实现中国梦征程上亟待解决的现实而紧迫的难题。
“雄巍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与夫‘秀丽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可以傲睨一世,令人称羡……”方志敏笔下的中国“无地不美”,让人“流连难舍”。正是这样一位可爱的母亲,用她“无穷的乳汁”滋养了解放初期四万万儿女,实现了中华民族从贫穷走向富强的百年梦想。
然而,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全体中华儿女为追逐中国梦奋力拼搏的时候,重担在肩的祖国母亲“容颜”却日益憔悴:空气不再透明、饮用水不再安全、绿色植被遭破坏、肥沃土壤被沙化、灾害性天气让人们的生命财产面临威胁……“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成为实现中国梦征程上亟待解决的现实而紧迫的难题。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其固有的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人类经历了臣服自然的原始文明、开发自然的农业文明后,迎来了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然而,随之而来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和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使得资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掠夺, 生态遭到了空前破坏,物种灭绝速度令人惊愕,大自然在“寂静的春天”里为人类盲目发展唱起了“征服的挽歌”,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让国人深切体会到破坏生态的恶果,实践充分证明,欧洲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而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境界却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无论是炎帝的“神农之禁”、大禹的“禹禁”,还是《周易》中说的“天地之大德日生”、老子倡导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不闪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智慧光芒。今天,我们在追寻五彩斑斓的中国梦历程中,要忆古思今、惩前毖后,更要清醒地意识到:离开了生态文明这个健康底色,梦想再美好也只是空中楼阁,苍白无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问题作为重要章节来阐述,并为生态梦指明了方向:“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打造生态梦,政府应努力构建制度文明,确保物质文明健康有序。“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物质文明,却因不合理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经济结构敲响了生态环境的警钟,随之而来的食品安全等现实问题,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决心立,路需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做到权力有为不缺位、作为到位不错位。最根本的,是以制度抓建设、以法律保成效。当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地方政府目标瞄着所谓的政绩,眼睛盯着GDP数字,粗放式发展、投入性增长;一些企业唯利是图,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逃避环境责任,这些做法虽然换取了一时的经济效益,其代价却是对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掠夺和损害。要改变这种自伤式发展模式,政府要担当“管家婆”重任,科学立规矩、敢于打板子、大胆闯路子,努力构建制度文明: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及制度,加大对环境破坏的惩戒力度,将环保成绩纳入政府班子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对环境可能造成污染的相关企业的环保标准,保证执行过程中不违原则、不留死角、不打折扣;积极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建立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有序地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及生态经济,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只有政府真正以人民福祉为上,积极有效作为,让经济发展沿着制度的轨道前进,社会环保文明之风才能形成,生态梦圆才有可能。
打造生态梦,领导干部应成为制度的领跑者和示范岗。风成于上,习化于下。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历来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和效仿的对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刚性制度先行,还需领导带好头。习总书记指出:“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打造生态梦,努力建设美丽中国,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落实到位,这不仅是责任义务使然,更是官德人品的彰显。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其作为工作的重头戏抓好。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破坏环境的后果立竿见影,生态修复却非朝夕之功。领导干部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有放眼长远的胸襟和魄力,铸牢“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做到作为接力、承前启后,保持政策执行的连续性,杜绝“新官上任三把火、千头万绪都归零”的短视行为。那些口头上为党分忧、为民尽责,行动上打造形象工程、追求立竿见影,目标上追求任内政绩、关注个人升迁的人,恰恰是生态破坏的刽子手、生态梦征程上的绊脚石,必须加以剔除。
打造生态梦,老百姓应勇挑精神文明建设重担。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成为我们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也是打造生态梦的主力军和践行者。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消费理念有了全新的变化。一些人以奢靡为荣、节俭为耻,吃讲档次、穿讲牌子、出行讲排场,给社会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更成为不法者有利可图的市场。古人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面对物种灭绝、生态恶化的现实,社会呼唤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在指责他人恶行的时候,更应该多审视自己的行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努力转变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形成健康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多一些绿色环保,少一些白色污染;多用些循环使用品,少用些一次性制品;多一些零排量出行,少一些大功率排放……在吃穿住行用上多一点绿色,凡事讲求适度。
俗话说得好: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活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在打造生态梦的征程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重担在肩的使命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如此,13亿中华儿女的合力定能托举精神文明的碧水蓝天,重塑祖国母亲的“娇美容颜”,让中国梦底色永远健康常青。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04/7170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