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镉大米”事件持续发酵 看日本曾如何“与镉作战”

2013年06月05日 14:14

 

近来,镉大米事件持续发酵,广东连续两次查出17个批次的镉超标大米,有12个批次来自湖南。其中,湖南攸县3家涉事米厂被要求召回、下柜、责令停业整顿。

民众“谈镉色变”不是没有来由。镉对于人体健康危害重大,当年日本富山县发生的“痛痛病”,就是镉环境污染进而导致人体慢性镉中毒的典型案例。

上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重点治理镉污染,采取了立法、技术推广和设定镉浓度标准等多重措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近年来在防镉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获得了很大的成效。

镉污染引发痛痛病

痛痛病是由于位于岐阜县的三井金属矿业神冈事业所(神冈矿山)冶炼时产生的未处理污水在神通川下游的富山县妇负郡妇中町(现属富山市)引发的矿业公害,是日本首个公害病。

这种公害病的得名来自患者会痛苦地哭喊着“痛啊痛啊”。1955年,《富山新闻》记者八田清信采访当地的开业医生秋野升的时候,看到护士将患者称为“痛痛先生(女士)”,于是提议将这种病命名为“痛痛病”。

从江户时代开始,神冈矿山开始生产铜、银和铅等,虽然生产规模很小,但是已经有记录显示附近的农业和饮用水开始受损。从1886年“三井组”开始在这里生产到1972“痛痛病”诉讼判决,这里共向下游排放出了854吨镉。实际上,从上世纪10年代到70年代前半期,神通川下游的富山县妇负郡妇中町(现属富山市)就一直有痛痛病患者出现。1920年,神通川的稻谷就出现了矿山废水导致水稻发育迟缓,不能完全成熟的情况。

(图片:上世纪,日本镉污染引发“痛痛病”)

痛痛病以镉中毒引发的多发性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和骨软化症为主要特征,是一种慢性疾病。自然界中的镉积累在农畜水产品内,患者在镉污染地区常年居住,食用该地区生产的米和蔬菜等,饮用被镉污染的水,就会引发痛痛病。

 

多重措施清污染

1970年,受痛痛病事件的影响,日本在《公害对策基本法》(现《环境基本法》)中增加了有关土壤污染的内容,并且在当年12月25日公布了《农用地污染防止法》,1971年6月5日开始实施。

该法要求,为了预防、清除和合理利用遭受特定有害物质污染的农用地,要采取必要措施。该法针对以下三种特定的有害物质,即镉及其化合物、铜及其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都道府县知事在确认农用地遭受了这些特定有害物质污染后,要将农用地指定为“土壤污染对策地区”,制定治理计划。都道府县知事和市町村长要根据计划,采取清除污染土、添加客土、改变水源、转作他用等措施。消除污染之后才能解除其对策地区的身份。

环境省和农林水产省主管清除污染,给农田添加客土的工作。农林水产省还推广植物净化技术,种植能够高效吸收镉的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镉,此外还推广实施“灌水管理”,即在水稻抽穗时期前后,在水田灌满水,遏制水稻吸收镉。

对于大米之外的农作物,包括大豆、小麦、蔬菜等,也通过植物净化,减少镉的浓度,改种不易吸收镉的品种,使用改良土壤的器材遏制镉浓度,开发新的不易吸收镉的品种等措施。

设定镉浓度标准

1970年7月,厚生省微量重金属调查研究会指出,镉浓度不到1.0ppm(每公斤糙米含有的镉的量为1.0mg)的糙米(精米为0.9ppm)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当年10月,厚生省根据《食品卫生法》,将镉的标准定为“糙米1.0ppm以下”,此后,禁止镉浓度在1.0ppm以上的糙米流通和销售。日本人吸收的镉40%来自大米,所以设定了大米的标准值之后,取得了很好效果。

厚生劳动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从2008年7月开始重新评估了镉对健康的影响,2010年4月,将该标准改为“糙米和精米0.4ppm以下”,2011年2月开始实施新标准。

根据厚生劳动省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食品健康影响评估,近年来,日本人的饮食生活发生变化。人均大米消费量与1962年顶峰时相比,已经减少一半,因此日本人的镉摄取量随之不断减少,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也降低了。

厚生劳动省食品安全委员会设定的每周镉摄取量每公斤体重7μg,这是基于十分安全的标准。食品安全委员会指出,目前,日本几乎没有人摄取的镉超过暂定允许每周摄取量,即使神通川地区也没有超标现象。

防镉技术不断突破

目前,人体内积蓄的镉无法安全有效地进行排除,因此消除环境中的镉污染、防止“镉从口入”显得尤其重要。作为大米消费大国,日本政府和相关研究机构都非常重视防镉的技术开发。

 

1、植物大战镉金属。2004年2月,藤田公司、农业工学研究所和名古屋大学研究生院的研究小组发现十字花科植物“叶芽南芥”具有高浓度吸收镉的能力,每公斤能够吸收1至2克的镉,相当于荠菜的10至20倍。

2009年,群马大学工学部教授板桥英之率领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以杉树皮为主要原料的肥料,能够使大米吸收的镉浓度降至十分之一,镍减少一半,铜减少10%至20%。

(图片:具有高浓度吸收镉能力的“叶芽南芥”)

2、化学反应助排镉。2010年8月,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宣布该所研究人员与太平洋水泥公司合作,开发出一种清除水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镉的新技术,其成本较低,方便可行。具体操作流程是,首先向镉含量超标的水田中注入氯化铁溶液,然后加以搅拌,以提高土壤酸度,使土壤中的镉溶入水中,然后进行排水,以排掉镉,反复进行两三次。

试验表明,水田土壤中镉浓度由此降低60%至80%,糙米中镉浓度降低70%至90%。而溶入水并被排走的镉大部分可以凝结沉淀,利用处理装置回收,因此不会对环境产生新的危害。成本是每10公亩约300万日元,相当于加土改造法的60%。

3、水稻基因降污染。2010年9月,冈山大学的研究人员上报告说,他们发现水稻中的“OsHMA3”基因能抑制重金属镉在稻米中蓄积,该基因能把从土壤中吸收的镉封闭在水稻根部细胞内。这一发现为培育难以蓄积镉的水稻品种开辟了道路。

2011年,筑波大学副教授中谷清治开发出了用神户制铁所开发的特殊铁粉吸收水田中镉的技术,能够使糙米的镉含量减少30%至40%。2012年,冈山大学的研究小组又发现,破坏了水稻根部外皮和中心部的细胞膜内存在的“Nramp5”基因,即使将水稻种植到遭受镉污染的土壤中,稻草和糙米中含有的镉的量也不到通常水平的十分之一。(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05/7173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