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从“苹果”避税看美国税制改革
2013年06月06日 21:44
5月下旬以来,美国苹果公司被指避税超过百亿美元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一向游离在华盛顿圈子之外的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走上国会山接受质询,而这一次广受关注的听证除了把苹果的纳税“诀窍”曝光外,也重燃了有关美国企业税制改革的辩论。放眼美国目前的税收制度,似乎有错咬“苹果”之嫌。
同为纳税大户和避税大户
苹果公司树大招风,毕竟它是美国第一大纳税企业。按照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在国会参议院的证词,苹果公司2012年向财政部的纳税额近60亿美元,即每天超过1600万美元。
然而,美国共和党资深参议员约翰•麦凯恩的批评称,苹果同时也是美国首屈一指的避税大户。
美国参议院常设调查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苹果利用税收漏洞,通过建立国际分支将企业收入向海外集中,从而避免向美国政府缴税,金额超过百亿美元。
事实上,美国现行的企业税税率是35%,为发达国家中最高。粗略计算,相当于企业要将三分之一的应税收入上缴政府。于是,美国企业纷纷选择将纳税义务“外迁”,而苹果只是在不违规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了税收漏洞而已。
按照美国规定,企业在注册所在地缴税,而爱尔兰则允许企业在管理者所在地报税。如果把企业的分支设在爱尔兰,然后在美国遥控管理,就不必在这两个国家纳税。苹果实际上就是这样做的。
避税乃跨国企业生存法则
美国全民避税的风气是一种体制性产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企业寻求税率最低点的努力不会停止。早在苹果事件之前,美国参议院常设调查委员会已经就类似事件质询了微软、惠普及其它跨国公司的高管。
为何美国企业巨头如此热衷避税?这其实是在大的境外所得征税制度之下的跨国企业生存法则。
目前全球各国的境外所得征税制度大多采用混合税制,兼有属人税制和属地税制的色彩。美国是典型的属人税制国家,也即注册地在美国加州的苹果公司将海外利润汇回国内,还要按照美国的联邦企业所得税率双重纳税。
法国则是典型的属地税制国家,也即一家法国企业在美国分部的运营利润汇回法国时无需再行纳税。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实行以属地税制为主的混合税制。
当前,很多美国企业的利润增长点来自海外,尤其是新兴市场,苹果公司的海外营收是美国国内营收的两倍。
美国企业为用避税来帮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找到很多借口。库克就称,苹果公司七成的现金都放在美国本土之外,是为了应对国际业务迅猛发展的需要。如果苹果公司的海外利润全部汇回美国,至少要向财政部缴纳超过300亿美元的企业所得税,这并非小数目,美国财政部2012年征收企业所得税总额也不过2420亿美元。
如今,在企业所得税率仅有约12%的爱尔兰设立一个用于接收海外利润的国际运营公司,或将爱尔兰国际运营公司的总部设在加勒比群岛等避税天堂,成了美国企业界的流行做法,美其名曰国际税务规划。
避税折射美国税改难题
属地税制由于其操作简洁的特征而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欢迎。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截至2012年底,在经合组织的34个成员国中,法国、比利时、荷兰等28个成员国都采用了以属地税制为主的境外所得征税制度,目前只有美国、韩国、墨西哥等六个国家是以属人税制为主。
美国媒体评论说,在不改变现有税制的情况下,讨论苹果的避税问题有为其他公司树立坏榜样之嫌。《福布斯》杂志甚至带着几分讽刺说,跨国公司的避税做得既完美又合法,何不如法炮制。
库克指出,美国的税制跟不上数字化时代的节拍,由于利润汇回美国本土的代价高昂,使得美国公司在国际同行面前处于劣势。美国应当简化税制、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取消利润汇回本土的成本,即让美国向属地税制转移。
(图片: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
舆论认为,对美国国内税制顶层设计进行改革才能咬对“苹果”,但鉴于税制改革涉及利益攸关方众多,短期内实现改变的难度很大。美国总统奥巴马在首个任期内多次谈及这一改革,但尚未采取实际举措,促成改革还需跨越国内的政治关。
很多民主党人士将经济议题政治化,抨击跨国企业将工作岗位挪至海外,利润汇回国内更是要从严征税;此论调本身也是把双刃剑,倘若美国企业不把巨额利润汇回国内,也会影响国内的投资和就业创造。共和党近期热炒苹果公司避税和国内税收署丑闻,也有想在税制改革进程中占据主导权的弦外之音。
不过,即便经过驴象两党多年的交锋后美国最终成为属地税制为主的国家,即便美国最高企业所得税率从35%降至奥巴马建议的28%,即便全球在打击避税天堂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也不能排除美国跨国企业将利润转移至税率更低的国家的可能。除非全球各国的企业所得税率完全均等,否则帮助寻找各国税制漏洞的税务律师在美国仍将吃香。(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06/7174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