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案例】探析国企改革的三种路径
2013年06月08日 21:30
【全球财经案例】
编者按:自2009年以来,在经济学界、舆论界掀起了一股关于“国退洋进”、“国退民进”、“国进民退”的争论浪潮。近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刘震发表评论,“国进民退”是个伪命题,存在的个别案例是“优进劣退”而非“国进民退”。他认为,当前应警惕的是“国退民退洋进”,绝对不能将“私有化”作为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的目标。国企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坊间民意蒸腾着公众对国企改革的期待。我们也希望改革的方向不要偏离原有的初衷,而是在逐步健全法治、优化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上,健康平稳地朝着公众所期待的方向发展。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刘震——
警惕 “国退民退洋进”
“从数据来看,不支撑‘国进民退’的说法,反倒是‘国退民退洋进’。所有国有资本退出的行业,最终来看,都是由外资控制。所以说‘国进民退’是个伪命题,存在的个别案例是‘优进劣退’而非‘国进民退’。”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刘震认为,当前应警惕的是 “国退民退洋进”,绝对不能将“私有化”作为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的目标。
国际资本的阴谋
关于国企地位和作用、国企改革内容和方向的讨论中,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主要围绕 “国企低效论”、“国企垄断论”、“国企腐败论”、“国企与民争利论”、“国企产权不清晰论”、“国企股权多元化”等展开激烈讨论。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引发这场讨论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垄断资本寻求投资场所和利润来源、国内对于中国下一步改革方向和目标存在不同认识等背景下产生的。
刘震说,当前的讨论呈现出时间关键、争论双方加入了外国势力、形成内外结合的态势等特点。当前应该高度警惕的是“国退民退洋进”,因为所有国有资本退出的行业,最终来看,都是由外资控制。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被跨国公司直接或间接主导甚至垄断,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营销等诸多方面无法与这些跨国企业相抗衡,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成为跨国公司的附庸,成为跨国公司国际分工链条上的一环,没有丝毫的谈判议价能力。
刘震指出,一度引发国企话题讨论热潮的世行报告,是国际垄断资本尤其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团企图以改头换面的新自由主义,瓦解和攻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即国有企业。“因为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尚未走出经济低迷,欧洲债务危机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前景更是不容乐观。危机爆发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破坏了金融资本的利润获得基础,金融资本也遭受重大打击。然而欧美国家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注资救市计划和量化宽松政策,金融资本并未受到实质性的毁灭。危机发生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出路。”
刘震说,中国国有企业雄厚的实力和盈利能力正好符合其寻求投资场所和利润来源的需要,若借助国企私有化,国际金融垄断资本掌握国企控制权而进入中国市场,金融资本便获得了巨大的利润来源。
刘震表示,当前美欧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企图借中国国企的私有化解决其债务问题。苏联的解体和私有化中,美国政府大量购买苏联资产,里根时代的赤字问题得以彻底解决。而当今美国又走到赤字危机和大量印钞的阶段,如果要解决美国的危机,也只有购买到足够的资产才可以解决。放眼全球,这样的资产也只有中国的央企和土地私有化可以提供。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国国有企业的绩效并不低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企业,让国际垄断资本感到了威胁,既然无法以正常市场竞争的方式赢得胜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便炮制出各种旨在将国企私有化的措施,诱骗中国政府将国企私有化,以便国际垄断资本集团趁机购买股权并获得国企控制权。”刘震说。
反对国企“私有化”
关于这场讨论产生的原因,刘震说,从国内背景来看,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逐步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回避,如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腐败问题严重、产业结构调整难以开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缓慢、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和对外依存度过高等等。
因此,有人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陷入停顿,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而阻碍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便是国有企业及其培育的既得利益集团,因此必须将国企进行私有化改革。
他指出,目前为推动国企私有化造势的,还有之前几轮国企改革重组过程中已尝到甜头、获得好处的官员和企业高管,这些人形成了类似前苏联国内的、大卫•科兹称之为“亲资本主义联盟”的集团,他们意识到进一步私有化将为他们带来更大利益,企图滥用权力贱卖国有资产,或者在“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中获得国企股权。
刘震强调,绝对不能将“私有化”作为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的目标。“国有企业的存在,从理论上来讲作为一种客观必然,可以抑制和解决贫富差距增大和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但从现状来讲,国有企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并没有完全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和功能,这就是国有企业为什么要继续改革的出发点,简而言之就是‘为民所有、为民所管、为民所用’的目标尚未实现。”
“当前关于国企私有化的建议,是一些人企图以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其根本目的是要建立西方式的政治制度,因此需要摧毁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之相匹配。”刘震说。
此外,刘震认为,国企话题的热议不仅有国企自身经营过程中的原因,也与媒体报道的倾向性等外在因素有关。当前,针对不同的社会思潮,应采取以下措施:防止经济学“西化”,警惕改头换面的新自由主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国企作用的研究和宣传,做好舆论引导。
【启示与思考】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问题,众说纷纭。但归根到底不出三个途径:国退洋进、国退民进和国进民退。近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刘震发表评论,“国进民退”是个伪命题,存在的个别案例是‘优进劣退’而非‘国进民退’。他认为,当前应警惕的是 “国退民退洋进”,绝对不能将“私有化”作为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的目标。在此,我们不过多评价刘震东教授的观点对与错,只简单分析国企改革进程中的这“三个途径”。
首先,有关“国退洋进”的观点。为了响应党的十五大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号召,大量的国企纷纷敞开怀抱迎接外资的进入。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大多数的国企选择了与洋人联姻,而冷眼看待国内的民营企业。事实表明,一方面大量的外资引了进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昔日辉煌的民族品牌消失了。资本层面的国退洋进最终很有可能只是外资独享的盛宴。在引入外资后,我们的企业一定会有部分利润被外资分享;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跨国公司的对华并购也更加注重投资的战略性、系统性和全球性,看重的是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长期的经营利润,是跨国公司投资战略层次上的进一步提升,实际上已经把中国企业纳入了自己的增值链和经营网。
当然,对“国退洋进”的现象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外资进入中国参股或控股国内知名企业是市场化的行为,对此反应不必过分敏感,外资并购方式上的趋同是由于资本自身的逐利本性。以华为、联想、TCL、中石化为代表,从他们通过并购国外产业和品牌走上国际化开始,一如我们对外资并购中民族品牌发展前景的担忧,这些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颇具影响的交易同样引起了其他国家经济学界“狼来了”的惊呼。新经济时代条件下,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果通过并购能够形成分工合理、协调发展的格局,对中国培养出自己的世界级跨国公司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二,有关“国退民进”的观点。国退民进是指国有产权的私有化,也就是市场经济化。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逐步暴露诸多问题,如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腐败问题严重、产业结构调整难以开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缓慢、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和对外依存度过高等等。因此,有人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陷入停顿,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而阻碍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便是国有企业及其培育的既得利益集团,因此必须将国企进行私有化改革。但同时也有很大部分学者会提出国退民进不但会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甚至会动摇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更多支持“国退民进”观点的专家则认为,这里所谓的“国退”指国有经济在一般性竞争领域的退出和民营资本的进入、代替和补充。国有经济没有效率,已是明显的事实,在竞争性领域“国退民进”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局。另一方面,从国退所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来看,目前国退民进的方式主要有经营管理层(MBO)、私营企业收购以及外资收购等3种方式,对于第三种方式的确存在着非常大的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但是其他两种方式对国有资产流失却没有构成较大的威胁。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是由于在操作和制度层面上所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政策本身带来的错误。
其三,有关“国进民退”的观点。近年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受惠于宽松信贷和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不少国企规模、利润不断壮大,有的在本行业扩张,有的不断进入新领域,有的甚至出现在土地拍卖“地王”中。另外近年出现的行政力量介入的山东钢铁收购日照钢铁、山西煤矿国有化整合等等事件,使人们感到与十五大提出的国有经济“有进有退”以及1998年以来大面积的国企改制或出售的“退”主流相悖。因此,在经济学界、舆论界掀起了一股质疑、批评“国进民退”的浪潮。
国有企业改革,不论走哪条途径,国企、民企和外资无论谁退谁进,在笔者看来,一切都归结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有经济发展要尊重市场规律,发挥政府作用。国企发展应树立“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市场”的核心,通过市场的积极作用解放生产力,让广大人民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而发挥政府作用,意味着国企经营、改革过程中,政府应通过政策扶持,弥补市场缺陷,能动地实施政策倾斜,帮助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没有现成的成功模式可供中国照搬,特别是在世界经济普遍不够景气的当今国际市场环境下,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于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国有企业而言,应“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发挥政府作用”,未来探索任务仍十分艰巨。
国企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坊间民意蒸腾着公众对国企改革的期待。我们希望改革的方向不要偏离原有的初衷,而是在逐步健全法治、优化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上,健康平稳地朝着公众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08/7177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