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专题评论 正道沧桑系列评论
《正道沧桑》观后感:从巴黎公社领袖拒购贵重服装看“长治久廉”
2013年06月09日 12:39
廉政建设具有多维内涵,官员、政府、政治“三位一体”共同指向一个“清”字,廉政建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曾经,一提到官员,许多人就会联想到一个形容词:尊贵。也难怪,有一段时间,因戴名表、吸名烟和佩戴奢侈品而下台的官员接连不断,以致于“表哥”“烟哥”“奢侈哥”一度成了腐败官员的代名词。腐败官员所作所为,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与政府公务员的形象严重不符,为党纪国法所不容,他们的下场可谓咎由自取。
其实,反对奢侈腐化,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巴黎公社起,就已经旗帜鲜明地提了出来,并从制度上作出严格规定,对消极腐败现象加以遏制。《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第十集《巴黎血战》中,就有一个令人肃然起敬、让人感慨不已的细节——
装订工人瓦尔兰是公社领袖之一,也是威信最高的委员。他严格按照公社对官员的要求,以公仆标准要求自己。他任军需总监的时候,有一个公社委员在过去的帝国服装店定做了一套价格昂贵的服装,把账单送到军需部请求付款,瓦尔兰毫不客气地在帐单上写下了“公社没有钱购置贵重服装”的字样。
不仅如此,公社议会92名委员上任伊始,就废除了以往的官员高薪制,规定所有公社委员,只能领取同熟练工人一样的工资,即最高年薪不超过6000法郎。
142年后的今天,回望巴黎公社当年拒购贵重服装,我们仍然能够从中得到诸多有益的启示。
廉洁从政,是人类自有阶级统治以来的一个梦想和追求。哪怕是再腐败透顶的政权,也总是会以廉政自我标榜。遍览古今,还没有任何一个政权公开承认自身的腐败无能。客观地讲,任何一个政权中各级官员都有“两只手”:一只恪尽职守、为百姓奉献的“服务之手”,一只贪污腐败、牟取私利的“掠夺之手”。斩断“掠夺之手”、培育“服务之手”的廉政建设,的确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对当代中国来说,“长治久廉”也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努力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古往今来的实践表明,理想信念教育扎实有效,廉政建设才能确保正确方向,保持旺盛活力。其中道理并不复杂,理想信念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的具体体现,只有入脑入心,成为行动遵循,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从政行为的约束和牵引。
殷鉴不远。巴黎公社的最终失败,就其根源分析,不是败在廉政,而是败在其他许多方面。最根本的一条,是领导层的政治理念不一致,信仰不一致。他们中包括很高比例的技术工人和一些专家,比如医生和记者,而其中许多人是政治活跃分子,派别从共和派改良主义者,到各种类型的社会主义者,甚至还有希望恢复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专政的雅各宾党人等政治投机分子。一旦政治追求不一样,恪守的为政原则就会有不同,再好的廉政制度设计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败局。
理想信念入脑入心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理想信念经常讲、反复讲,让正确的理想信念潜移默化,真正融入灵魂深处,成为一种潜意识和本能反应。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要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你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伸手必被捉。“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想都不要想,一触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线。”依笔者之见,用面壁成佛的劲头提升精神境界,就是在日积月累中自我净化、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
廉政建设具有多维内涵,官员、政府、政治“三位一体”共同指向一个“清”字,廉政建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在中国古代,“清廉”一词最早见于《庄子•说剑》:“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沬。”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而“廉政”一词,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可见,不论什么时代,官员自身清正廉洁十分重要,当代中国,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保持清正,是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基础和体现,三者之间互为表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廉政建设的三个维度。这也充分说明,深入人心、长期见效的廉政建设哪一个维度也不能忽视,都必须下苦功夫认真抓好抓实。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09/7178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