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镉大米”事件引起社会反思:我们碗里的饭安全吗?
2013年06月13日 15:18
【百姓心声案例】
编者按:自今年2月以来,湖南稻米就接连陷入“镉霾”包围。令人遗憾的是,湖南相关部门至今未对镉米事件做出全面正式的回应,调查结果也迟迟不肯公布。现在是大流通时代,大家吃的粮食来自五湖四海。作为其他地方的消费者,不得不问一句:“我碗里的饭到底安不安全?”作为相关部门应该反思,应该有所作为。只有全国各地都重视起来,截住了毒粮,消除了毒源,我们碗里的饭才能安全。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镉米”:饭碗中的“48号魔鬼”
镉米,这一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大米,连日来不断挑动着人们的神经。
5月16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公布了第一季度餐饮食品抽检结果,在对18个批次的大米及米制品抽检后,监管部门发现有8个批次的大米镉含量超标,比例高达44.4%。
该消息一出,旋即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一时间,“毒大米”搞得人们惴惴不安。市场上的含镉大米究竟有多少?除了镉,大米中还有无其他重金属?镉米到底有多毒……这些疑问,始终盘旋在人们心头。
镉米究竟有多毒?
镉,是一种重金属,银白色,有光泽,化学符号Cd,在元素周期表中名列第48位。由于镉对人体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它亦被称作“48号魔鬼”。
原本,镉与人类没有亲密接触,但由于人在焙烧矿石及湿法取矿时,镉被释放到废水废渣中,并通过水源进入土壤和农田。自此,镉与人类形成了“剪不清,理还乱”的复杂关系,稻米成为了介质。有研究表明,水稻是对镉吸收最强的大宗谷类作物,其籽粒中镉含量仅次于生菜。
此次“镉米超标”事件,之所以引发人们的极大关注和担忧,主要缘于大家迫切想知道:吃了镉米到底会怎样?
医学研究表明,镉主要在肝、肾部积累,并不会自然消失,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慢性积累后,人会出现镉中毒症状。镉的拿手绝招是先损坏人体的肾功能,让骨骼生长代谢发生障碍,进而使骨骼出现各种病变,像骨痛病、软骨病、骨质疏松。
镉米的危害,最早于上世纪60年代在日本被发现。日本由于开矿致使镉严重污染农田,农民长期食用污染土壤上的稻米导致镉中毒,患者骨头有针扎般剧痛,口中常喊“痛啊痛啊”,镉中毒因此被称为“痛痛病”,情况最严重的患者身上曾同时出现100多处骨折。日本“镉米中毒”事件,曾被国际卫生组织列为上世纪8大公害事件之一。
而在广西阳朔县兴坪镇思的村,曾流行一种叫做“软脚病”的怪病,医生对此也束手无策。除了人之外,该村还有“鸡下软蛋,初生小牛软骨”的奇异症状。经过调查,媒体和专家都认为,镉污染的水稻,是所谓“软脚病”的根源。
据南京农业大学潘根兴教授介绍,镉进入人体,会抑制锌和硒的吸收,后两种正是促进钙质吸收的微量元素。体内镉超标易患高血压、肺气肿、骨质疏松等病症。此外,镉代替了钙、锌等元素,容易引起体内功能紊乱,影响身体代谢。
“摄入多少量的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这要根据不同个体的体质确定。”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博士表示,综合国外尤其是日本科学家的研究综合而定,人一生中(前50年计),摄取的镉最好不宜超过2克,否则肾小管会开始受损,使得钙磷和小分子蛋白质不能重吸收利用,导致骨痛病。
据了解,我国食品中镉限量卫生标准规定,大米镉含量≤0.2毫克/公斤、面粉镉含量≤0.1毫克/公斤、肉鱼镉含量≤0.1毫克/公斤、蛋类镉含量≤0.05毫克/公斤等,由于卫生标准的制定需要安全系数方面的考虑,以及人体内在的代谢能力,所以短期摄入镉超标食品,并不意味着伤害会立即显现。
有专家认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72年发布的专家委员会建议,人每日由食物摄取镉的耐受量为1mg/kg,即为我国大米镉标准的5倍。因此,即使吃这样的镉超标大米,对于正常人来说,也是可以耐受的,不必过于恐慌。但亦有专家指出,比起以面包、土豆为主食的国家,中国人对稻米的需求量非常大,65%的中国人以它为绝对主食。即便国内的标准严于国际,但若长期摄入这些大米,量的积累会让潜在的健康风险爆发。
如何远离镉危害?
和普通大米相比,镉超标大米同样颜色纯白,颗粒饱满,看不出两样,只有经过仪器检测,才能分辨出来。那么,应该如何远离镉米对人的伤害呢?
对此,潘根兴教授指出,镉中毒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市场上的大米可能来自全国各地,一般百姓会在不同超市买不同牌子的大米,吃了“百家米”后,都市人目前大米的食用已经达不到中毒的量了。
专家表示,预防镉危害首先要不吃镉超标大米。在无法自己区分的情况下,注意大米产地,不买来自镉污染地区的大米,多吃没有镉污染记录地区出产的大米,不要连续多年一直食用同一地区、同一品牌的大米,最好多个品牌大米换着吃。
其次,即便无法确定自己的米是否镉米,也不要紧,改变以大米为主食的单一结构的饮食模式,不要总是吃大米,最好米面混搭,多样化饮食,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只要不是连续的进食大米,能够进入人体的镉也是微量的,短期的使用不会给人体带来健康风险。况且,很多的市场上的大米还是安全的。
此外,适量进食一些含锌和硒丰富的食物,像海鲜产品、豆类、蔬菜等,以此对抗镉米造成的损害。含锌量高的食物有牡蛎肉、牛肉、牛奶、鸡肉、鸡肝、蛋黄、贝类、花生、谷类、马铃薯、蔬菜、红糖等,含硒元素高的食物有洋葱、大蒜、西兰花等。专家还建议,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增加蛋白质、膳食纤维的摄入,多补充水,可以促进排泄,有利于毒素尽早排出。而绿茶也有解毒的作用,促进排泄。
如何挑选放心大米
我国大米产地众多,消费者如何才能买到放心、新鲜、口感、营养俱佳的大米呢?专家表示,“望、闻、摸、咬”四招可选购到放心的大米。
望:看色泽辨新陈大米。陈旧的大米色泽变暗,黏性降低,失去大米原有的香味;表面呈灰粉状或有白道沟纹的米是陈米,其量越多则说明大米越陈旧;米粒中有虫蚀粒的也是陈米。若发现大米腹部常有一个不透明的白斑,说明是不够成熟的稻谷;米粒上出现一条或更多条横裂纹,是爆腰米,不要购买。
闻:购买大米时,可以捧起大米闻一闻,陈米会有发霉的气味,或者有存放在仓库的味道,一旦有大米有这样的味道,不要购买。
摸:新鲜的大米手感很好,手摸一摸,光滑圆润;陈米、劣质米手感粗糙。
咬:大米硬度越强,蛋白质含量越高,其透明度也会越好。一般情况下,新米比陈米硬,水分低的米比水分高的米硬,晚米比早米硬。牙齿一咬变成粉状,说明大米不新鲜,如分成两块,说明大米新鲜可选购。
广东查出30余批次镉超标大米,产自湖南江西广东
针对广受关注的大米镉超标问题,广东对省内大米加工、流通、储备等各环节质量安全现状进行了一次大范围摸查。该省食安办5月21日深夜的通报显示,抽检的大米中有30余批次镉超标。
目前,广东省各地已对餐饮环节查获的镉超标大米进行下架封存,要求企业召回问题大米,对相关单位的立案查处等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广州要求,米和米制品须出具镉检测合格报告才能经营
此次大范围摸查中,广东省质监局、工商局、粮食局对大米获证生产企业、大型粮食批发市场、粮库等进行了抽检。
广东省质监局对全省618家(目前全省共有729家大米获证生产加工企业,其中111家停产)大米生产加工企业成品库房中的大米产品进行抽样,共抽检大米成品762批次,合格751批次,镉超标11批次。
广东省工商局抽检市场上销售的大米342批次,其中镉含量项目合格322批次,不合格20批次。广东省粮食局对库存粮食进行抽样检验,全省共抽样473批次,镉含量等卫生指标全部合格。
广东省食安办公布的不合格名单显示,镉超标大米(以及大米制品的原料)大多来自周边的湖南、江西,也有少部分产自本省的清远、韶关、佛山、台山等地。例如,一款产自湖南株洲县春风大米厂的大米镉实测值高达0.93mg/kg(镉含量的标准值是≤0.2mg/kg),而广东清远清城区石角粮食管理所粮食加工厂的金凤牌大米高达1.12mg/kg。
针对镉超标大米问题,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决定,对已经查明的问题大米全部下架封存并处理。副市长贡儿珍表示,下一步将强化日常监管制度,落实溯源监管。广州市范围内米和米制品必须出具镉的检测合格报告,才能上架经营或使用。要监督职能部门完善各项监管制度,监督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和台账登记制度,确保来源清晰、可追溯。
此外,5月20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通报了顺德市场大米检测结果。顺德区市场安全监管局抽检27个杂货铺、食品店、购物中心,发现6家店里的大米镉超标,镉超标大米产自湖南。在生产环节,也查出了一批原料来自江西、广东乐昌,在顺德加工的镉超标大米。
湖南攸县表示,镉超标大米原材料稻谷收自当地农户
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此前公布的8批次大米及米制品镉超标中,涉及湖南攸县3个米厂5个批次的大米。记者从湖南攸县了解到,不合格米厂的大米原材料稻谷,主要来自当地农户,销往广州和攸县本地。
攸县官方向媒体通报了广州方面的抽检结果:攸县大同桥镇大板米业3个批次抽检不合格;攸县高和夏生大米厂1个批次抽检不合格;攸县石羊塘田星大米厂1个批次不合格。
据介绍,这3个厂家的原材料稻谷主要从攸县大同桥镇、上云桥镇、菜花坪镇、石羊塘镇、桃水镇等地的农户家收购。攸县已要求涉事米厂在规定时间内将有问题批次产品召回和下柜,并责令存在问题的厂家停业整顿。另外,组织监管人员对上述企业成品库的大米进行监督抽查,已送至省级法定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全面分析产品的质量状况。
攸县初步调查表示,3家涉事米厂均手续齐全,符合生产要求,3家企业周围10公里内没有重金属企业。攸县环境空气质量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要求,水质常规监测断面的水质质量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限值要求。
镉的来源需要说清
大米镉含量超标,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近几日,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对相关情况进行了摸查、回应,还有地方至今未作说明。在此,人们有理由对一些情况提出疑问:
一、大米镉含量超标,通常由于土壤和水受到污染,那么土壤和水中的镉又来自哪里?是源自重化工业污染,还是由于农业种植养殖环节使用的产品?责任由谁承担?按涉事地方公布的调查结果,米厂符合生产要求,整体环境空气与水质也没问题,而原材料稻谷又来自当地,镉是从什么渠道进入的呢?其他作物是否面临同样的问题?
二、广东本次调查显示镉超标大米主要来自本省及其邻省湖南、江西,是否跟其主要消费本省及周边省份大米有关?其他省份种植的大米是否存在镉超标问题,是否需要有一次全国范围的摸查?
三、镉超标大米如何处理?怎样避免问题大米“改头换面”后被不良商贩重新推回市场或销往监管不严的地区?谁来监管,谁来负责?
食品安全涉及每一个人的健康。污染源需尽快查清,防治污染的措施需尽快制定,对相关作物或产品的全过程安全监管需要加强。
镉超标大米须追根溯源:是谁污染了水和土壤?
这些大米是怎么进入市场的?如果仅仅将镉超标大米查封了事,实在也是一种不负责任。这就好比一个人中了箭伤,外科医生却只将箭杆剪去,然后将伤口包扎起来,任凭肉里面的那部分箭头溃烂…【更多】
【三言两语】
马静然:为什么如此晚才公开信息?要知道,公开真相,对不良商家的惩罚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王艳:镉超标大米不仅仅是不合格产品,更是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有毒食品!相关责任人是在犯罪。
方文海:相对于牛奶,老百姓对大米质量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那就应该严格追查“镉大米”的来源,并由国家更高级别的部门牵头“除镉”,如果“此镉不除”,今后的解决成本势必更高。
袁功军:存在镉超标大米的广州市太洋海鲜酒家,不仅对此不公示,不让顾客知晓,而且还振振有词地以“员工吃的”来搪塞记者的质疑,真是岂有此理!
郝明旗:奶粉买外国的,总不能大米也要买外国的吧?
谢晖:如果不是公众持续的质疑和追问,恐怕根本得不到如此详细的信息吧?
于洋:广州市监管部门在舆论倒逼下,终于向社会各界公布了镉大米的品牌,显示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这是该事件可喜之处。
聚焦镉超标大米源头及流通 镉大米如何流向餐桌?
湖南是全国闻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土壤中重金属本底值本来就比较高,加上湘江流域历来是中部地区重要的有色金属和重化工业密集区,特别是水污染严重的有色冶金、化工、矿山采选等行业占全省80%以上…【更多】
“镉大米”警示食安信息公开规范化
近日,广州“镉超标大米”事件引发持续关注。先是市食药监局公布一季度抽检18批次的大米及米制品发现44.4%镉超标,同时称“不便透露名单”,激起舆论强烈反弹。继而公布所涉4家餐饮单位,再而公布8个批次“镉大米”及米制品的品牌。
不难看出,这是一次舆论倒逼下的食安信息公开,且呈现出“挤牙膏式”公开的不良观感。虽然公布方为此辩解称抽样量较少、范围较窄、不代表整体情况等,但这不仅未能消除公众的疑虑乃至恐慌,也难自圆其说。
显然,此次“镉大米”信息公开的不及时不全面是其硬伤。抽检信息一经披露,监管部门有何“不便”,镉超标大米来自何地,涉及哪些品牌、哪些餐饮单位,市场上的大米是否安全,镉超标大米危害性如何等,即刻招致公众蜂拥追问。官方信息残缺及“不便透露名单”的表述,更诱发诸多猜疑。
无论是公众的直接追问,还是基于某些社会语境而引发的猜度和质疑,都有其必然性。3月抽检5月才公布结果已经迟缓,更让人不安的是信息不全或导致公众对大米质量的全面担忧。正如餐饮界人士所忧的,抽检报告公开不具体不透明,公众或以偏概全,不敢出来吃饭而误伤整体餐饮业,这是可怕的。
就信息公开而言,此次广州“镉大米”的信息披露无疑是有瑕疵的。无论有何理由,事涉公众利益的食品信息公开残缺不全,履职层面都有未尽职责之嫌。这一事件并不孤立,再次给食安信息公开制度化、规范化提出警示,职能部门当应深刻反思。
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公众忧虑重重的当下,稍有风吹草动无不触动人们的敏感神经。因此,从法规制度到政府指令,从中央到地方,除了要求严加监管、严厉惩处之外,信息须及时全面公开都是反复强调的,但不公开、迟缓公开或选择性公开等现象却依然存在。如此不仅削弱监管公信力,难以让人相信职能部门只是失误,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漠视,是对法规政令及人民利益的不恭。
食品质量监督检测是基于政府部门的职责,更基于对民众生命安全的负责,而非获取几个空泛的数字以“表功”。唯有将问题食品信息及时全面公布,将其危害性知识及国家标准等相关指引广而告之,才能给公众警示和提醒,减少乃至消除其危害,同时也给涉案者以惩戒。这是信息公开的根本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当下除了监管漏洞及惩罚力度不足而致食品质量问题频出之外,食品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公众恐慌、以致引发对政府监管的不信任等问题也相当突出。因而,建立和落实规范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及职能部门失职渎职的问责机制已不可或缺。去年国务院要求各级政府将推进食品安全信息公开作为重点,“两高”不久前专就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作出适用法律解释,强调要严惩重处。这些无疑都是有的放矢,地方政府执行时不容懈怠。由此而论,食品安全信息公开规范化、透明化,既是法规政令的明确要求,更是让公众重拾对监管公信力和食品质量信心的必然选择。
治理“镉大米”要建监管链
大米不同于别的食品,我们可以不吃生姜,不喝牛奶,不吃黄瓜,但很少有人能不吃大米。“镉大米”事件关注度之高毫不奇怪。
老百姓的困惑,源自一种担心,不知道隐患潜伏在哪,什么时候会冒出来。“换着产地吃”某种意义上是专家对民众不可预知的担心的安慰,透着几分无奈。但如果整天生活在忐忑之中,要考虑怎么换种米吃,这日子过得也够沉重的。
因此,全面保障餐桌安全,给老百姓吃颗定心丸,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这些年,监管部门想了很多办法,监测、打击,时有成效,但类似“镉大米”的食品安全事件仍屡禁不绝,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监管重流通环节,轻生产、加工环节的现象未有根本性改变,也是重要的原因。许多问题其实在源头——生产环节就出现了。
毫无疑问,要打造“放心餐桌”,建立一个清晰、透明、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形成一个封闭的链条,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各个环节,至关重要,也是当务之急。
生产环节要有效监管,比如:土壤有没有污染,是否适合种植,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必不可少,如果土壤有问题,就要及时治理和修复。又如:农药是否滥用,化肥是否滥施,会否造成农药残留及其他污染。收购环节要有效监管,只有符合标准的才能被收购,各项检测指标必须正常。加工环节要有效监管,防止为了卖相,非法加工,滥用添加剂。黄黑发霉的陈大米漂白抛光变“优质大米”,即是一祸。流通环节要有效监管,要加强抽查检测,并及时公布结果……
这样,每一个环节都处在严密的监控之中,谁监管谁检测谁负责,各司其职,谁出了问题,就严肃追究谁的责任。当然,检测手段和指标也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
许多问题,其实可以消弭于源头和中端。
应对“镉大米”危机不可讳疾忌医
自今年2月以来,湖南稻米就接连陷入“镉霾”包围。令人遗憾的是,湖南相关部门至今未对镉米事件做出全面正式的回应,调查结果也迟迟不肯公布。
粮食生产关系到公众健康,关系到广大农户种田收益。今年受“镉污染”影响,湖南上千万农民种植的稻谷几乎无人问津,已经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攸县大同桥镇大板米厂,有老板反映两个月来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尤其令他们感到彷徨的是,“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如何走出“镉大米”的困扰,是当下许多大米厂商求解的难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的是,受到污染的土壤究竟具体分布在哪里?这样的土壤质量,还适不适合继续用来种植粮食?如何才能修复这些土壤?
在没有官方数据之前,土地污染面积恐怕无从猜测。但是,假使污染的面积的确很大,或者严重到已经不能为我们提供粮食,修复起来也困难重重;或者有关部门认为公布调查结果会引起公众恐慌。但所有这些,都不能成其为官方不作任何回应的理由。任何问题,须面对才能获得解决,须坦诚才能得到理解。在重金属污染已经既成事实的当下,任何的拖延和隐瞒,只会让消费者对当地大米产品更加避之不及。
也许,消费者面对“镉大米”,还可以选择其他产地的替代品。农民面对“镉土地”,也可以选择离开土地进城打工。但在一个农业大省、一个“稻米产量第一省”的辖内,“无人种田”和“无人买米”的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反思。毕竟,粮食生产不仅关系到人们的日常需求,更关系到国家安全,对此,政府部门不能无动于衷,更不应该讳疾忌医,无所作为。
对于相关政府部门而言,选择沉默以对,或许能扛得过一时的舆论风暴,但却会给相关产业的发展埋下“定时炸弹”。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唯有选择积极面对,才能破解问题的症结,争取主动改善当地的粮食产品形象。笔者相信,在公众环保意识日益提高、科技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镉污染”并非不可治的顽疾,需要的只是治理的决心和方法。
再有不长的几个月时间,就又到了一季稻谷成熟时。农民辛辛苦苦收获的稻米,决不能因为挥之不去的“镉霾”阴影遭受损失。解决污染问题,宜早不宜迟。这不仅是对广大农户负责,也是对广大消费者负责。对此,当地相关部门显然还缺乏一个正确的态度。
【启示与思考】
“大米重金属超标”在湖南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不管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是基层粮农和粮食企业,都已经对这一事实有所认识。然而,却曝出“具体情况其实早就掌握,只是不能公布”。也许担心一旦公布实情,可能将引起更大的恐慌。
当消费者不知道自己吃进肚里的东西是否有毒,当粮农不知道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是否能卖出去,当企业不知道自己不能收粮卖粮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还有什么样的恐慌,能比不知道为何恐慌更可怕?
事实证明,视而不见、自欺欺人的“鸵鸟心态”对于解决问题毫无帮助。面对公众对镉超标大米的追问,有关部门为何不能及时、公开、透明地回应舆论质疑?为何不能把一些不应该成为秘密的“秘密”晒到阳光下,大胆地接受老百姓的检验? 一切恐慌只能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烟消云散。
镉大米不仅是食品安全问题,更大程度上则是环境污染问题。有专家建议,“换着产地吃大米”,这一建议放到现实中,委实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不过建议仍回避不了两个问题:一、倘若镉大米的根源在于土壤污染,那么普通百姓又如何能确保自己所吃的大米是产自没有污染过的土壤?事实上,广州此次抽检发现“镉超标率达44.4%”,多少表明镉大米并不是个案。二、以“鸵鸟心态”来防范镉大米,也不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上上之策。
将大米的镉含量等安全标准列入必须进行的安全检测中,这很有必要。但要想从根源上防范镉大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其一,必须加强对土壤的监测,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不要等农民辛辛苦苦种出粮食,却因为隔超标而要销毁。这就需要尽快建立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预警体系,对污染程度和范围做到心中有数,而不能再以“土壤污染是国家机密”的态度拒绝公开。其二,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很重要,保护耕地不受污染、能种出安全的粮食同样重要。这需要加快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明确土壤污染责任和环境权利,不能任由地方政府牺牲环境来换取地方GDP。其三,湖南作为稻米产销大省,可以考虑对产地进行分类管理,土壤深度污染地区不妨先治理再种植,污染较小地区可以进行土地改良,或者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同时还需对“鱼米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这种产业的错误搭配进行反思,政府有责任进行有意识的产业调整,让大米远离有色金属。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13/7182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