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新时期扶贫开发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2013年06月18日 09:10

一、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情况新特点

一是新时期扶贫开发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难点的难点在贫困村。通过多年来的扶贫开发,扶贫的规模和范围缩小了,但难度加大了,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当前及今后的扶贫开发,不仅要解决温饱和脱贫问题,更要解决致富和发展问题,也就是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是新时期扶贫开发要与生态建设、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相联系。造成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是贫穷,治理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是治理贫穷。当前剩下的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区,大都生态条件极端恶劣。这些地区的扶贫开发,从生态角度是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就地扶贫是解决“沙退人进”、人为恢复生态的问题;搬迁转移是解决“人退沙不进”、靠自然恢复生态的问题。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就是解决既“绿起来”又“富起来”的问题。

三是新时期扶贫开发要与发展现代农牧业相联系。传统种养业是一个弱质产业,贫困农牧户是一个弱势群体,靠一个弱势群体来经营一个弱质产业,很难富起来。在缺水的贫困地区,抽水浇地的成本甚至比买粮食还高,而搞现代农业的效益是搞传统农业的许多倍。因此,越是贫困村,越是缺水地区,越要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好用活用足,用到最该用的地方,那就是发展现代农业。

四是新时期扶贫开发要与提高农牧民素质相联系。习总书记指出:“治贫要先治愚” 。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每家每户分到的耕地、草场、牲畜数量相同,但几十年后,有的已脱贫致富,有的还一贫如洗。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很多,但归根到底还是与农牧民素质有关。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有觉悟、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

二、新时期扶贫开发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按照自治区党委“六项任务”等有关要求,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坚决摒弃传统“撒胡椒面”的扶贫模式,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移民搬迁扶贫和素质扶贫,构筑大扶贫工作格局。

一是对于生态恶劣地区的扶贫开发,以搬迁转移为主、就地扶贫为辅。呼和浩特市有该类行政村400多个。要算大账、算长远账。虽然实施搬迁成本大,但从长远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要搬就一步到位,直接搬迁至旗县所在地甚至是中心城区。对于搬迁出来后的区域,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让生态自然恢复。

二是对于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实施就地帮扶的贫困村,关键是找到适合当地的好产业好项目。呼和浩特市有该类行政村400个左右。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在培育产业、增强内生动力上下功夫,关键是找到好项目。比如帮扶武川县的贫困村,就要围绕生态游、食用菌、马铃薯、清洁能源等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

三是整村推进、整合资金,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要以村为单位,整合各方面资金合力攻坚,每村投入在3000万元以上,并安排若干个委办局及企业来帮扶,每年集中力量帮扶30至60个贫困村,确保扶一个成一个。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尽快缩小首府周边农村与主城区的巨大差距。

四是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大力实施素质扶贫。对农村贫困家庭在校大学生,政府为每人提供救助金6000元,同时引导企事业单位吸纳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以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加强贫困地区村干部的培训,提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五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要积极推进土地有序流转;突出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源泉地位,在效益分红等方面不鼓励“懒人”;市县两级政府为搬迁转移农民提供“一份工作、一套住房、一份社会保障”;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鼓励全市各类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开发。(作者系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18/7183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