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专题评论 正道沧桑系列评论

《正道沧桑》观后感:实现中国梦不能忘记苦难与惨痛的历史

2013年06月14日 16:24

 

“知耻近乎勇”!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绝不能忘记自己民族的苦难与惨痛的历史,应认真从耻辱中汲取前进力量。实现中国梦不仅要知耻,还要转化为巨大的奋斗动力。只要全国人民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那些想来欺侮我们的人就无从下手。

正在北京卫视热播的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第二十二集《苦难求索》有一个细节让人永志难忘,也让人五味杂陈——

1793年9月14日,经过多次交涉,马嘎尔尼率领的英国使团以谒见英王的单腿下跪礼节,觐见了在热河行宫的乾隆皇帝。英国人希望以贸易的方式敲开中国大门,却无功而返。马嘎尔尼的副手斯当东将其出使中国的过程记录下来,编辑了《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斯当东随行的12岁儿子是英国使团中唯一会说中国话的人,乾隆在龙颜大悦中当场赐给他一块翡翠及自己腰间一个绣有龙纹的黄色丝织荷包。意外的是,这位当年12岁的小斯当东成为英国国会议员后,在为保护鸦片贸易,是否应对中国动武的表决中投了赞成票。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从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清政府的战争赔款总数高达72450万两白银,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条款等总数达数百个之多。1901年9月7日,风烛残年的李鸿章奉命在《辛丑条约》签字回来后大口吐血,两个月后,积郁而亡。他临终前写下遗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乱,八千里外吊民残。”

为洗刷耻辱,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几代中国人在黑暗中上下求索。诚如习近平同志所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不仅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也以各种各样的具体行动,进行了多方面的“学习”和“运动”,但收效甚微。无论是“改良”、“变法”,还是“立宪”、“共和”,均以失败结束,始终无法改写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惨痛历史。“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科学的“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艰苦拼搏,推翻了欺压人民大众的“三座大山”,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才算真正开始,也才在实践中逐渐变为现实。

 

遗憾的是,对于近代中国所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中国人民所承受的巨大耻辱,有些人不知道,有些人忘记了,有些人则别有用心地进行所谓“解读”和“再认识”,极力为殖民统治进行辩护,把曾经的耻辱当荣耀。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的老祖宗也讲过:“知耻近乎勇”!因此,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绝不能忘记自己民族的苦难与惨痛的历史,应认真从耻辱中汲取前进力量,否则无法造就辉煌。一方面,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也是洗刷近代耻辱、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动力。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才能勇敢地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另一方面,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自己的梦。实现梦想不仅要知耻,还要转化为巨大的奋斗动力。只要全国人民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那些想来欺侮我们的人就无从下手。这不仅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梦想拓展了广阔空间,创造了大家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和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凝聚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镌刻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凸显着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这条道路,是在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理想、接力、拓荒与反思中走过来的,也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广泛的现实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自觉坚信党的领导,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路的前头必定灿烂辉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定完美实现。

(作者: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点击进入《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专题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14/7184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