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美国“棱镜门”事件再引安全与隐私大讨论
2013年06月16日 20:49
“我们相信上帝,我们监视其他所有人”。这是美国国家安全局流传着一句老生常谈的笑话。近日,随着美国“棱镜”秘密情报项目的持续发酵,有关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的讨论再次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焦点。
“深喉”自爆身份
6月5日以来,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曝光了美国两项秘密情报监视项目。一项为代号“棱镜”的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经由这一项目直接接触9大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数据,侦查可疑行为。另一项是电话记录监视项目,国安局利用每天收集的数以百万计电话记录创建一个数据库,从中可以获知恐怖分子嫌疑人是否联系美国境内人员。
报道称,美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开展的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直接接入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心服务器,挖掘数据以搜集情报。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参与了这一项目。
这项高度机密的项目自2007年实施以来从未对外公开过。通过接入互联网公司的中心服务器,情报分析人员可直接接触所有用户的音频、视频、照片、电邮、文件和连接日志等信息,跟踪互联网使用者的一举一动以及他们的所有联系人。
这一披露如同重磅炸弹,掀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在此风口浪尖上,为这两家报纸提供秘密情报监视项目“棱镜”消息源的“深喉”6月9日在中国香港自我曝光,他就是29岁的美国前情报分析员爱德华•斯诺登。
(图片:“棱镜门”事件揭秘者爱德华•斯诺登)
斯诺登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伊丽莎白城长大,随后移居至马里兰州,靠近米德堡的国安局总部。他没有获得高中文凭,一度在马里兰社区学院学习计算机。斯诺登说,他曾在陆军服役,因在训练中受伤离开部队,在国安局担任安保人员。随后,他作为中情局信息技术员派驻瑞士日内瓦并工作至2007年。2009年,斯诺登离开中情局,为戴尔计算机公司工作,随后作为博斯公司雇员在国安局工作4年。
斯诺登告诉《卫报》记者:“我愿意牺牲一切的原因是,良心上无法允许美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隐私、互联网自由……我的唯一动机是告知公众以(保护)他们的名义所做的事以及针对他们所做的事情。”
自我曝光后第二天,斯诺登从中国香港九龙区一家豪华酒店退房后去向不明。
一石激起千层浪
斯诺登的爆料正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不小震动。美国国内外呼声不断,要求奥巴马政府对此作出解释并增加相关透明度。
美民主、共和两党部分参议员6月11日提出议案,要求外国情报调查法院中止秘密监控项目。议案发起人之一、俄勒冈州民主党议员杰夫•默克利表示,“美国民众有权知道,在现行法律之下,政府认为他们私人通讯中有多少信息被允许截取利用”。
一个由多个民间团体组成的互联网及人权组织联盟要求美国国会对“棱镜”事件发起全面调查。“火狐”浏览器的开发商Mozilla公司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我们不想要一个做任何事情都会被政府秘密记录和跟踪的互联网”。
该组织联盟主要成员、美知名人权团体“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当天向纽约南区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提出诉讼,要求法院立即停止国家安全局的大规模电话监听,并命令政府清除所有通话记录资料数据。该组织认为,美国政府的监控举动违反了宪法,并侵犯言论自由及隐私权。
(图片:美国政府秘密监控项目引起各方震惊)
在美国之外,“棱镜”事件也引发了其盟友的担忧。欧盟司法委员维维亚娜•雷丁6月10日致信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称,“‘棱镜’这类项目以及授权此类项目所依据的法律可能会给欧盟公民的基本权利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6月11日,“棱镜”项目成为欧洲议会全会的辩论主题和议员炮轰的对象。欧盟负责卫生和消费者事务的委员托尼奥•博格说,类似“棱镜”的项目“可能会危及欧盟公民基本的隐私权和数据安全”。
在太平洋另一端,与美国共享安全情报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安全机构同样面临国内质疑。一些澳大利亚政界人士9日要求政府说明是否借用“棱镜”数据搜集情报。多名澳大利亚反对党保守党人士9日说,美国“棱镜”项目“非常麻烦”。他们担心澳大利亚人在美国“脸谱”、谷歌等IT企业中心服务器上存储的资料泄露。
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美国盟友英国的安全机构也已经遭到国内压力。工党影子内阁内政大臣伊薇特•库珀7日要求,首相戴维•卡梅伦出面说明真相。
前保守党影子内阁内政大臣戴维•戴维斯说,美国的“棱镜”项目针对境外非美国公民,意味着英国人可能成为监视对象,英国议员隐私也可能受到威胁。
库珀说:“必须存在法律保障,包括对英国公民隐私的恰当保护,恰当监管、检查和平衡,以确保情报权力不会被滥用。公众需要相信,他们的隐私得到恰当尊重和保护。”
国家安全重于个人隐私?
“棱镜门”事件再度激发有关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的讨论。
一方面,美国一些政界人士认为,斯诺登的泄密行为可能损害国家安全。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范斯坦和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坎托等人均已出面表示,应对斯诺登的泄密行为严肃彻查,司法部也证实已就此展开刑事调查。
另一方面,对此类情报搜集项目在反恐工作中成效几何的质疑声不少,有关此类项目侵犯个人隐私的看法也得到不少民众认同。自9日至10日下午2时,白宫请愿网页上要求赦免斯诺登的条目已迅速搜集到两万个签名。
(图片:美军网络司令部司令基思•亚历山大为“棱镜门”辩护)
不过,据6月10日公布的《华盛顿邮报》与皮尤研究中心联合民调结果,多达一半以上的美国人说,联邦政府调查恐怖威胁更重要,即便这些调查侵犯了个人隐私。
《华盛顿邮报》报道说,斯诺登的泄密行为数日来已在美国情报系统内引起不小震动,甚至可能导致对国家安全局、中央情报局等情报机构安全措施的全面审查。曾为中情局工作数十年的律师约翰•里佐认为,此次泄密行为的影响规模和范围极大,而斯诺登自揭身份的做法也令人震惊。
《华盛顿邮报》评论说,这一项目与“9•11”恐怖袭击之后布什政府对美国公民开展的窃听项目有很多相似之处,势必引起诸多争议。(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16/7185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