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经验启示

构建两张网 服务零距离

2013年06月16日 14:11

 

2010年以来,镇江市京口区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积极创新社区社会管理方法,探索形成了在现实社会推行“网格化”管理、在虚拟社会开展网络化服务的社区党建“两网”管理服务模式,使居民、社区、街道之间的信息与需求能够通过“两网”及时、准确地通达和处理,既提高了社区自治,维护了社区稳定,又生动演绎了社区党组织“借互联网提速服务,用脚步踏实服务”的联系服务群众新景象。

背景与起因

京口区是镇江市主城区,下辖6个街道党工委,1个省级工业园区,1个港口产业园区。共有各级基层党组织650余个,党员11569名,其中城乡社区67个,共有党员8943名。推行社区“两网”管理服务模式,是近年来京口区委在总结四牌楼街道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全面整合社会管理与服务资源,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社会综合治理基础,建设和谐社区。其源于:

1、基层党建的客观需求。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石,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基层载体,加强社会管理已成为当前社区党组织的重要任务之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要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贯穿街道社区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对街道社区党组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即要把服务社区群众作为重点,通过帮助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抓住凝聚人心这个关键,发挥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把大多数群众团结凝聚起来,形成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强大合力;要善于推进优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及时了解、掌握和引导社区群众的情绪,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进一步营造团结和谐的局面。“两网”管理服务模式顺应了这样的要求,通过创新党组织设置、创新管理服务方法,推行网格化的自治管理和网络化的及时服务,有效破解了社区怎么管,谁来管,管什么,谁领导的问题,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2、社区发展的趋势要求。随着社会转型、政府职能的转换和企业社会职能的剥离,大量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进城务工的农民和各种流动人口在社区聚集,使社区成为社会矛盾的交汇点和消化站。在进入社区的“社会人”中,既有下岗失业党员、离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等,也有新社会阶层党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和诉求,迫切需要及时的多形式的利益诉求表达和沟通渠道。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虚拟社区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群众反映意见、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其放大效应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基于这些新情况,传统的社区党建工作面临四大难题:一是仅靠几名社区工作者,如有有效地实施管理和服务?二是针对党员、群众结构的差异性,利益需求的多元化,如何寻求普适性、广泛参与性的方法和载体?三是作为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党组织如何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同时,积极履行服务群众、联系群众、教育群众的职责,担负起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重任?四是如何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拓展党组织网上活动空间,积极应对网络舆情,使基层党建工作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管理实际?为此迫切需要找到一个能有效统揽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两项职责的好抓手,能有效履行组织党员、教育群众双重任务的好载体,能有效吸引党员和群众两大实践主体广泛参与自治的好形式。而京口区在社区调研中发现:及时缩小社会管理单元,快速回应居民的各项诉求,主动建立网上服务平台,把社区党建工作渗透到社区的各个领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3、社区居民的自治诉求。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公民权利为本的社会,权利意识、平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公民精神的重要体现。社区不同于家庭、单位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一般缺乏血缘和感情纽带以及直接的利益相关性,社区居民如何和谐相处,主要靠文化认同,必须在行为习惯和活动方式上找到相通点。而引导居民自治、参与社区的共同管理是最有效的办法,这就要求社区党组织必须搭建一个与居民联系、服务、沟通的平台,使更多的居民能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贡献个人才智,承担社会责任,分享共建成果,真正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氛围。京口区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网络化服务”的“两网”模式的建立,顺应了居民的自治诉求,使居民在网格化的自治管理中提高了参政议政的能力,在网络化的及时服务中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贴心服务和关怀。

做法与经过

社区网格化管理,就是在社区范围内按照一定地域和人口,把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并实施网格内居民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的一种社区管理模式。网络化服务则是通过互联网开通“网上居委会”,让社区干部成为网络版主,把社区事务搬上网络,及时应答处理居民的问题,成为化解民怨纠纷,服务社会管理和社区自治的平台。实践中,京口区注重网格化的管理功能、拓展网络化的服务功能,“两网”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做到社区内信息到街道的5分钟通达,重要情况应急处置能够“坐标式”迅速定位,群众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和最小的空间内予以解决,实现了“管理到门口、服务进小区”的零距离对接,找到了一条创新社区社会管理的新路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缩小管理单元:解决怎么管的问题。2010年以来,该区按照“地域相邻、人员相熟、文化相近、构成相似”的原则,依托庭苑、楼栋、巷道等,以200-300户、1000人左右为标准,按照社区类型,分类设置网格:在大型封闭式小区,以物业管理的独立庭、苑、区为参照设置庭苑类网格;在老式开放型小区,以相邻楼栋为参照设置楼栋类网格;在老城区居民区,以巷道为参照设置巷道类网格;在“村改居”的涉农社区,以原有居(村)民小组为参照,设置居(村)民小组类网格。目前,该区共设置网格491个。在各社区开通“网上居委会”平台,由四大块组成:信息直通车,包括政策宣传、办事指南、通知公告、党务居务公开;便民服务所,包括社区互助、劳动保障服务、民政低保服务、计划生育服务;矛盾化解站,具体为受理意见投诉,协调相关部门处理,在线及时反馈处理意见和结果;文化大舞台,适时报道社区文体活动情况、展示社区文化建设风采、倡导社区文明新风。

 

2、推进居民自治:解决谁来管的问题。该区在每个网格设网格长1名、志愿者若干名。通过社区推荐、群众举荐和个人自荐的方式,从网格内的常住居民中差额选出一批热心社区工作、群众公认、身体健康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并根据个人意愿、个性特点和群众威望等,由社区安排担任网格长和志愿者工作。现任网格长平均年龄为59.6周岁,老干部占21.2%,老党员占62.4%,老教师10%。推行“三活、四清、五百家、六必访”的网格长工作法,不断增强网格管理功能。“三活”,即网格长成为本网格的“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四清”,即网格长对所负责的区域做到“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五百家”,即网格长在网格里做到“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和百家亲”;“六必访”,即网格长每月对困难群众必访、对独居老人必访、对残疾家庭必访、对流动人员必访、对失业人员必访、对帮扶对象必访。网上居委会则实行“双版主”制度,其中的一个版主为社区干部,另一名版主由居民推荐、社区审批产生,版主每天最少两次上网浏览,及时发布社区服务信息,对居民发表的意见、建议和投诉,版主要在发帖3小时以内初步回应,问题和意见类投诉需在5个工作日内正式答复,对需要延长办理的帖子,须在7个工作日内解释说明,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一年多来,仅四牌楼街道江一社区“网上居委会”共发帖890余条,点击量达36000余次。

3、工作重心下沉:解决管什么的问题。明确网格长的“七重身份”:即当好党的政策宣传员、社情民意联络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文明新风倡导员、和谐建设示范员、社区管理监督员、工作创新实践员。赋予网格长“四项权利”:即审核权,对于准生证办理、低保等需要社区审核的事项,均由网格长调查审核盖章后,社区才可办理;监督权,对社区不合理的做法及时指正;组织权,可以以社区名义组织网格内居民开展各类健康文明活动;建议权,网格长在广泛征求网格内居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可以对社区工作提出建议。同时,该区将民政、计生、就业、社保、城管、综治、党建等社区工作细化分解到每一个网格,如低保发放、失业登记、劳动保障等社会管理事务在网格内第一时间就能准确及时办理,提高了街道、社区8小时内的办事效率。充分利用“网上居委会”这个平台,发布社区网格化管理、户籍迁移、计划生育、民政低保、合作医疗、劳动就业、家政护理和社区党务(居务)公开、捐资助学等多项信息,居民做在家中点点鼠标、就能了解社区各项办事内容和办事流程,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社区传统工作形式的不足,实现了8小时之外的即时服务。

4、强化党组织作用:解决谁领导的问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对网格长的选拔、网络版主的产生全程参与,做出决策。根据网格内党员的结构和数量,突破传统的党组织设置形式,按照“地缘、业缘、趣缘”的关系,组建了435个网格党小组,每个党小组中有8-10名党员组成,每名党员就近联系10-20户群众,积极创建“网格+党小组+网格长+网格党员志愿者”的服务工作新机制,实现了党组织的管理服务工作由条状向网状转变。网格党小组在做好各项管理、服务工作的同时,根据党员的兴趣、特点,开展富有特色的党员教育活动。如该区正东路街道酒海街社区网格长兼党小组长王明玉购买了多本《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读本,发放给党小组内的党员,共同学习交流。各网格党小组把培养、推荐群众中的优秀份子作为一项重要工作,2010年以来,各网格党小组向党组织推荐入党积极分子198名,发展党员26名,消除党员空白网格2个,社区一线党员队伍逐步壮大和优化。

成效与反响

京口区社区党建“两网”管理服务模式的实践,创新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新方法。正如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11年11月28日到该区视察时所说:“京口区四牌楼街道江滨新村第一社区的‘网上居委会’非常好!这是一种服务形式的创新,适应了现代人的需求。它拓展了社区工作空间,提高了居委会办事效率,创新了服务居民方法,实现了社会更加和谐,值得在全国进行推广。”

1、加强了社区管理的基层工作力量,实现了社区工作快节奏。以该区四牌楼街道为例,实施“两网”管理服务以前,街道共有10个社区,社区工作人员50名,每个社区工作人员平均需要管理服务约480户、1460人。现在,10个社区划分为101个网格,增加了300多名网格长和志愿者,社区管理工作基层力量增加了6倍,街道、社区、居民之间的信息实现五分钟互通。“网上居委会”开通后,社区居民可以在8小时工作以外的时间咨询政策、反映情况。网名为“紫色风信子”的网友于晚8点10分发帖询问,“家里老人退休后居住在社区,单位在外地,前两天收到单位寄来的退休认证表,请问应该是到社区办理吗?”版主在8点29分就给予答复,“请本人带上身份证和认证表到居委会找负责就业退管的杨主任办理就可以了。”简短的信息交流,节约了居民办事的速度,拉近了社区与群众的距离。

2、加大了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力度,增强了社区建设的和谐度。实践证明,一些小问题酿成大事件,往往是因为事情刚开始时无人问津,群众的合理诉求得不到及时解决,群众的怨气没有渠道发泄。推行网格化管理、网络化服务后,哪些楼栋可能会发生矛盾纠纷?产生矛盾纠纷的主要原因何在?用什么方法调解?解决老矛盾会不会引发新矛盾?每天走家串户的网格长心中最有数,也最有发言权。2011年以来,网格长和网格志愿者共参与家庭矛盾、邻里纠纷调解824起,其中调解成功702起,成功率达85.2%,发现上报各类稳控信息23条,涉及人员56人,基本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同时网上居委会在调解矛盾方面也大显身手,如去年9月30日,江一社区61幢308居民发了这样一个帖子,说自己外出探亲一段时间回来后,发现408居民的空调回水管漏水,导致自家墙体、衣物和被褥受损。社区干部在“网上居委会”上看到后,立即上门了解情况,并对两家人进行细致的调解,一起邻里矛盾就这样化解了。该居民10月4日在“网上居委会”发帖说:“谢谢社区的出面调解,麻烦版主帮我谢谢社区领导,他们在放假期间几次上门,我们真过意不去。”“两网管理服务”给居民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新平台,有效促进了邻里的和睦相处和社区的文明和谐。

3、拓宽了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渠道,树立了基层党员干部的新形象。网格化管理和网络化服务搭建了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新平台,社区党组织通过把党员选拔成网格长和志愿者,把网格长培养成党员,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促进了社区中的党员主动亮出身份、服务居民。2011年,3000多名无职党员和离退休党员在社区网格内认领了治安巡逻、绿化管护等社区管理服务岗位,5000多名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公开的网络平台不仅服务社区居民,还有利于社区党务(政务)公开,有效监督社区干部工作状态。让社区党员更加自律。一位社区党员开玩笑说:“因为有了网上居委会 ,我们都不敢在小区吵架,因为怕曝光啊!”从创先争优群众评议结果上看,居民对社区干部服务满意率由去年的72%上升到96%,对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满意率由81%上升到98%。

虚拟的网络与现实的网格,织起群众社会生活中的两张“服务网”,它既是信息直通车,也是矛盾化解站。更是干群连心桥,有力的促进了文明和谐社区建设。近年来,京口涌现了一批“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全国文明社区、全国侨务先进社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等明星社区,培育了全国文明楼栋、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省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体团队、市百佳文明市民等优秀家庭和先进个人。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16/7185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