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苗族新村的安居梦
2013年06月25日 10:14
一、案例背景
新发村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北部,平均海拔1800米,气温偏低,气候寒冷,是多种民族共同杂居的村寨,少数民族占70%以上。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30元。现有人口796户3176人,12个村民小组,辖区面积13.1平方公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思想保守,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适于种植的土地面积少,许多苗族还住在15年前民政部门帮助修建的临时“安居房”内。砂砖房一排排长长的很象工棚,以预制板做墙,以杂木为梁,以粗糙的水泥板当瓦,中间有墙隔成近15平方米的一间。人畜混居、狭窄、基本上是危房。
谈起第一次走进新发村的部分苗族群众家里的情形,结队帮扶的六盘水市人大所有领导至今仍然深有感触:“连基本的住所都无法保障,还谈什么发展?”加强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村民思想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住条件刻不容缓。建一个新村,把这部分群众集中搬迁出来。这是市人大领导们的一个构想。可是老百姓投资能力十分弱,一户人家出500元钱都是大问题,建一个新村要好几百万,还不算基础配套设施,谈何容易?
二、主要做法
瞄准政策、整合资金。这一想法并没有得到当地干部的支持,就连老百姓也不以为然:“全家的铺盖卖了都值不了几个钱,那里有这么多钱来盖房子?”
面对质疑,曾下派任新发村第一书记的邓人华同志有着成熟的考虑——“整合资金”。与其像撒胡椒面东一点,西一点,成不了规模,不如捆绑在一起,集中力量办点事。他立即将修建方案整理向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黄金主任作出汇报,黄主任立即召集有关部门召开协调会议进行落实。邓人华又及时召开村民“一事一议”会议,由村民自己以土地置换土地的方式落实了修建土地30亩。邓人华开始各部门跑,到处协调资金。
争取发改部门资金99.77万元;驻建局资金30万元;扶贫局20万元;民政部门资金40万元;民宗局资金9万元;财政奖补资金30万元,共计228.77万元 。
合理利用、厉行节约。建设50户苗族新村,每户平均45.75万元,除了房子还有道路硬化、水窖、圈舍、民用电和休闲停车广场等设施,看上去怎么都不够。邓人华却信心满满,他说只要控制合理、管理得当,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让我们从一个个事例来看看他省钱的绝招——
货比三家、统一采购。木料是建房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为了解使用量较大的杉木实际价格,邓人华带领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到 400公里外的兴义市去了解对比市场价格,最终确定了收购价:4.5米的70元、4米的60元,小头不能小于10公分。如老百姓能自凑的,按价收购执行。尽管这个价格与六盘水本地的市场价差不多有7元的出入,但由于采购量大,还是有客商找上门来供应。也正是因为统一采购量大,这个苗族新村的材料几乎都探底到了市场的最低价,砂砖2.3元/块,比市场价低了3角钱;瓦2.3元/片,比市场价低了2角钱……看上去不过几角钱的差距,可是对于一个50户的新村建设工程来说,省下的就不是一点点。
发动群众 、就地取材。在新村建设中,购买了一台打砂机,发动群众投工投劳,邀请爆破公司开山炸石,在进行打砂。据估算,单砂石这一项,就节约了近60万元。发动群众自己打炮眼,按照8元/米的价格进行补贴,这个价格就比市场价便宜了近一倍。在修砌基础毛石上,用修房户做副工的30元/立方,反之,35元/立方;在修砌砂砖上,用修房户做副工的0.7元/块,反之,1元/块;在所有的场地平整、基础挖坑、材料装卸等技术含量不高的工程上都以老百姓出义务工为主。
捆绑打包、集中分包。建房的技术活比较多,需要外请技术人员的,邓人华把这些技术活全部分类、捆绑打包,一块一块分包出去。铺瓦、搭梁1900元一户房子;基础毛石墙35元/立方;粉糊墙8元/平方……。尽管单价比市场价格要低,但是50户是个大工程,同样吸引了不少技工前来做“家边活路”。
统一修建、平等分房。修建房屋按照统一式样、统一质量、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统一平整地基、统一规划三个水池、统一规划3个公厕、统一集中圈舍、统一架通通电线路、统一硬化村内道路及院落进行修建。房屋分配在修建完工后,对房屋从1-50号进行编号后再进行集中抽号,抽号必须具备出工平均的原则进行,如出工较少的农户,可以以请工补工的形式或以40元钱计一天工的形式补工。
让群众全程参与、让厂商无机可乘。每次去了解市场价格或采购,邓人华都叫上村支两委负责人一起。每次定价,都要向这50户村民一一征求意见。每次去谈价格的时候,邓人华都早早和商家亮出自己的底牌:“不需要你请吃饭、不需要你送东西、不需要你给回扣,最低的价格能是多少?”有些时候让商家都发愣:“没见过这样来采购的人,傻乎乎的。”
三、取得的成效
如今,一排排规划整齐、统一苗族风情的50户新楼房已矗立在充满生机的田野上。50家无房户、危房户、居住困难户将不花一分钱就能住进漂亮、整洁的苗族新村。预算的资金一分也没有超支,奇迹的“始作俑者”六盘水市人大的驻村干部邓人华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村官又一年。2012年3月,两年帮扶正式结束,想到最初带民致富的毫情壮志,邓支书又萌生新想法:继续留在新发搞帮扶。他的要求很快得到组织部门、派出单位的同意,顺利在新一轮联乡驻村活动中留在了新发。
留下后,他一方面继续推进新村建设,带领村支两委进行“四在农家”建设、修路、解决人畜饮水、种植核桃和马铃薯、修建兴发小学等等。另一方面,他还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帮扶重头戏。在他的带领下,全村面貌焕然一新,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现达4800余元,是2009年的3倍。
陌路变至亲。刚到新发时,并没有人注意到邓人华。“以前来我们村扶贫的多了,都是悄悄地来,很快又悄悄地走了。邓人华个子不高,斯斯文文的,乡亲们都没把他当回事儿。”村支书杨常勋说。然而三年后的今天,村民却把他当成了心上人,亲切地称他“小邓书记”。“很多人去活动室,有事没事总要带上几个核桃、鸡蛋等土特产,不知不觉地放到他办公室。” 建新村的时候,50户村民看他日夜操劳,组织每家拿出40元钱共2000元送给他当电话费,被他一一退还。今年,当地苗族群众破例为他织了一套苗族服装,按当地习俗这种衣服不能送给外族人。“为我们修路,修房子,还帮忙种地……,最亲的人也没这么好。”对于小邓书记,苗族汉子杨文武打心眼里认可。
专题相关
在紫光阁网、宣讲家网开设“群众工作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专栏,及时通报进展动态,并登出全部案例。
联系人: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紫光阁》杂志社 屈辉 刘艳斌
联系电话:010-64002688; 010-64021512
邮政地址:北京市1709信箱 邮编:100017
速递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后街18号康铭大厦622房间
电子邮箱:qhww793@sina.com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25/7189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