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文化政绩”如何考核

2013年06月20日 10:10

 

福建厦门翔安区提出民俗文化“一镇一品”考核发展战略,新圩嫂子合唱团便是考核发展中推出的精品。 资料图片

天津河西区区委提供

本期主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文化建设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通过什么方法将文化这个软实力量化为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标准,从而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今天,本版特邀6位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就此建言献策。

天津市河西区委书记 张 杰

按照文化发展规律开展政绩考核

在推进文化建设进程中,只有建立完善的文化指标考核体系,才能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观念,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像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文化工作。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共识的今天,如何在“文化热”中保持清醒和沉着,如何让文化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已经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深层次问题。作为文化大区,河西区在推进文化建设中,把文化发展目标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体系。我们先后出台了《河西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及评价实施细则、《成立推动文化建设指挥部的决定》等制度性文件,把文化改革发展列入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河西区在推进“国际商务城区、多元文化城区、生态宜居城区”的进程中,顺势而为地推进“大文化”发展格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视以往和如今文化建设方面的理念、观念、方法、路径,切实把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转移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保障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方面,转移到支持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型方面,转移到增强文化软实力、扩大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方面。

通过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区域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探索解决文化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说和做脱节问题,我们找到了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与百姓生活的最佳契合点。考核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等评价要素列入指标体系,占据重要权重,结合文化领域单位特点,坚持分类指导,完善考核办法,强化领导干部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督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文化建设中履职尽责。同时特别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

我认为,政府管文化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把文化纳入干部考核,一方面要提高地方政府对文化的重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要警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要按照文化发展的规律,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引导作用。文化不能做民生的旁观者,文化设施也不能等民生工程建设之后再点缀。这些年,河西区将文化与各项民生工作同步推进,甚至提前推进。文化是民生之魂,只有具备文化支持,民众才能在改善生活的同时,找回心理归宿,重建社会关系,体现人生价值。

 

吉林省松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徐淑红

量化考核确保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

在2012年度松原市政府工作部门绩效管理考评计划中,分为重点工作和职能工作,各占60%和40%;每项工作都设有一级目标、二级目标、三级目标;共细化到29个三级目标,都有相应的分值、完成时限、计算方式、评分标准和责任人。

文化是城市之魂,民生是城市之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2007年,松原启动了国家文化惠民工程,并将其列入市委市政府每年的重点工作目标和民生实事,写入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

为了强化责任,松原制定《绩效评估考核细则》,在总体上将文化惠民工程分解为基础设施覆盖程度、文化活动频率、农民受益指数三部分,具体细化为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投入比例、文化场馆制度建设、文化场所管理和运行机制、送戏下乡场次、年度文化活动场次、人均参与活动次数、人均拥有图书数量八项内容,将其列入市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作为各级政府和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并明确要求,凡年内文化建设不达标的,一律取消先进单位评选资格,地区或部门主要领导不予提拔重用。已完成的部门,由市委市政府授予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

为了扎实推进工作,确保量化考核落到实处,松原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关于繁荣发展松原文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文化建设用地、文化项目和活动审批、文化市场税费征收上给予优惠或减免,促进了社会各界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量化考核的最终目的不是惩戒,而是确保各项文化工作的顺利完成。近年来,松原先后投入资金8亿余元,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基层网点行政村全覆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

量化考核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不仅满足了群众对文化硬件的需求,更满足了群众对文化内容的渴望。为基层群众送去文化、思想和理念,换来了松原市文明、欢乐、幸福的新局面。目前,松原市自办文化典型户和骨干已接近6000个,民间文艺骨干2万余人,年均开展活动万余次,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城乡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11年,松原市农民自办文化项目还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今后松原将加快推进并细化文化业绩与领导政绩考核细则,最大限度地满足松原290万人民的文化需求。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曾东生

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重要考核标准

把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纳入绩效考核,目的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推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让各级政府领导看到文化建设展现出来的效应,促成各级政府领导关心、支持文化事业,进而在文化建设上形成一套机制。

厦门市翔安区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以来,以文化惠民为目标,以量化考核促进建设目标的落实,形成重视文化建设机制,在工作中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经费到位、宣传到位和落实到位。通过一系列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公共文化建设成果正在惠及城乡群众。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认为文化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应把握好“三个原则”:

一、以在文化建设上形成一套机制为原则。把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纳入绩效考核,促成各级政府领导关心、支持文化事业,进而在文化建设上形成一套机制。翔安在考核中着力促使区、镇、村三级文化建设机制的形成。纳入考核体系后,全区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不仅舍得将更多的经费投入到文化建设上来,而且积极抓好工作落实,层层督促、层层落实,极大地推动了文化建设的进程。全区先后投入3亿多元进行区、镇、村(居)文化场馆建设,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基本上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翔安在福建省已率先完成全区113个村(居)的信息化工程。

二、以因地制宜繁荣发展为原则。在文化绩效考核中,要尽量避免“一刀切”的情况,要紧紧围绕加强阵地建设、活跃群众文化、培育特色文化等内容,坚持“送”文化下乡和“扶持”本地文化并重;要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目标下,开展因地制宜、形式灵活、参与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翔安现存较有特色的歌舞项目很多,在考核中我们充分尊重本土文化,提出了民俗文化“一镇一品”考核发展策略,强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经过精心培育,大嶝百人腰鼓、新店镇农民画、马巷镇南音、内厝镇莲塘宋江阵等民俗文化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新圩汉子拍胸舞、嫂子合唱团和孩子竖笛等“三子”文化还上了央视,名扬全国。

三、以群众满意为原则。繁荣群众文化,仅仅设施好、活动多是不够的,文化建设也应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否则就容易形成政府干政府的、群众忙自己的“二层皮”现象。因此,在文化考核中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标准。只有群众满意了,群众参与度才能大大提高,群众首创精神才能得以充分调动和尊重,文化惠民的目的才能得以充分落实。

 

河北省唐山市委宣传部副调研员 杨秀慧

让文化考核发挥指挥棒作用

考核内容由最初简单的对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对文化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的考核,扩展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5大项15小项考核内容,25项考核指标。

河北唐山从2008年起,把文化建设列入对市委管理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经过5年的实践探索,已形成了较成熟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机制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了唐山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唐山对文化建设进行考核的主要经验有:

一是不断丰富、完善考核内容,制定科学、规范的考核标准。唐山对文化建设的考核,是一个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5年来,唐山将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列入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并不断加大考核力度,逐年增加考核内容、考核分值,完善考核标准。2011年、2012年,唐山市连续两年组织调研月活动,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作为重要调研课题列入活动中。相关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本着体现中央和省、市委对文化建设重点要求,体现唐山实际需要,体现量化、可评价、能操作的原则,不断修改完善文化建设考核体系。修改完善后的考核体系更加侧重文化产业发展和公共文化中的惠民工程,把过去抓不着而文化发展中可量化的文化绩效进行量化分析,列入考核内容中。通过深入调研,对文化建设考核的思路更加清晰,考核内容更有针对性,考核标准更加科学、合理。到2012年,唐山文化建设考核在全市1000分制考核中的分值权重已增加至60分,“文化产业”考核项中还增设了15分的加分项。目前,唐山市相关部门正在研究修改完善2013年度文化建设考核体系,争取进一步提高考核分值权重,增加考核内容、完善考核标准,使文化建设的考核更科学、更规范。

二是建立健全考核工作机制。工作中,坚持考核内容公开、考核标准公开、考核过程公开、考核结果运用公开。按照党委、政府职责范围,采取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民意测评、实地考察、统计核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使各县(市)区及相关单位从年初制定工作计划到工作任务的督导落实都有明确的方向,真正起到了考核的指挥棒作用。通过5年来对文化建设的考核,使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市)区及相关单位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高度共识,市、县两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一批规模较大的文化产业项目相继落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景德镇女子瓷乐团演绎瓷文化。 资料图片

设立文化建设专项经费

江西省景德镇市委书记 邓保生

景德镇是享誉中外的千年瓷都,作为我国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不仅是千年官窑的象征,也是陶瓷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使者,更是人类文明象征之一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者,是历史上中华民族文化兴盛的一个重要体现。根据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的“扎实推进文化建设。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扎实推进文化建设,考核“文化政绩”的具体措施。

首先,将文化改革发展重点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考评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并进行了细化。例如,是否保证了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是否提高了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的1%是否用于了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否设立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以保证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等。我们的近期目标,就是力争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主营收入占GDP比重达8%,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居于主导地位。

其次,各职能部门设立文化建设的专项经费。如财政足额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用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市财政继续设立宣传文化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大宣传文化活动和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并随财政收入增长逐年增加等。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统筹瓷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能将文化看成是经济的附庸,也不能把文化建设仅仅看成是有形的文化遗产宣传。“文化强市”必须建立在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价值。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文化建设方面考察党委、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我们将以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根本准则。

近年来,东莞公共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图为市民在东莞图书馆阅读。资料图片

 

以考评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建设

广东省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 陈志伟

东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从 2004—2009年,实施了两年一次的基层文化建设考评,共评出148个标兵、353个先进、317个达标单位;2012年,我们又推出了两年一度的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街)、示范村(社区)、示范企业评选活动;此外,我们每年都将公共文化建设内容列入市对镇(街)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和局对镇(街)文广中心年度考核范围,根据实际情况评出一、二等奖和创新奖若干名,有效推动了东莞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概括来讲,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首先,在考评对象上分门别类,以此保证考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考评过程中,我们首先在对象上分门别类,这样也有助于推进不同类别的文化建设,形成公共文化发展整体合力。比如基层文化建设考评,共分为镇(街)、社区(村)、企业、学校、医院五个类别,根据各类文化发展的要求,分别建立了涵盖设施建设、氛围营造、活动开展、保障措施等各方面量化的指标体系。

其次,在考评定级上分出档次。我们参照国家、省文化评估定级的做法,对部分考核进行不同的定级,评出不同档次的文化单位,引导基层干事创业,形成层级分明、比学赶超的良好格局。如基层文化建设考评,分标兵、先进、达标三个档次,每一档次都设置不同的考评标准。其中,标兵档次代表未来文化发展方向;先进档次体现现阶段文化发展水平;达标档次代表达到基本文化发展要求。

最后,在考评操作上分段推进。我们坚持分段推进,切实抓好每个环节,力争将各个考评做成对公共文化建设的大指导、大推动。一是动员发动,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利用媒体宣传等方式,进行广泛发动。二是制定计划,按照考评方案及其指标体系,经过深入调查,认真分析现状,指导考评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计划。三是培养指导,通过举办培训班,学习考评方案,交流创建经验,明确发展方向;以落实局分片督导制度为契机,切实加强对培养对象的指导。四是实地考核,市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考核小组,按照“验收的程序一个不减,验收的地方一处不漏,验收的材料一篇不少,验收的意见一条不虚,验收的审批一环不缺”的原则,扎实做好实地检查验收工作。五是表彰推广,在全市年度表彰大会上进行高规格表彰通报和授牌,并组织各种形式进行大力宣传报道,充分发挥先进单位的典型引领、榜样示范作用。(记者陈建强、曾毅、马跃华、耿建扩、胡晓军、吴春燕,特约记者任爽,光明网记者朱斌,通讯员林瑞声整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20/7192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