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故宫文物受损,不堪一击的岂止只是一块玻璃
2013年06月21日 08:40
【百姓心声案例】
编者按:2013年5月4日上午,故宫翊坤宫,一男性参观者徒手击碎正殿原状展室一块窗玻璃,致临窗陈设的文物跌落受损。有网友称,该男子可能因拍照受阻,一怒之下砸坏玻璃。故宫官方微博称,受损文物为清代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故宫,不是一个简单的旅游景点,是令国人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故宫盗窃案相去不久,又上演这场“砸玻璃案”,一连串的“故宫事件”足以令人深刻反思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素有“京城第一保卫处”之称的故宫,岂能如此“易碎”?故宫文物受损,不堪一击的岂止又只是一块玻璃?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这回故宫摊上大事了!”2013年5月5日上午,在外地开会匆匆赶回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对媒体记者说。
前一天,4日上午11点10分,故宫西路开放区的翊坤宫,一游客徒手击碎正殿原状展室一窗户玻璃,致临窗陈设的一座文物钟表跌落受损。
“受损文物名为清代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这回真变成‘人打钟’了。”单霁翔无奈地表示。
还原现场:年轻游客瞬间完成“人打钟”
故宫数字所会议厅大屏幕,回放了当时录影:
5月4日上午11点08分46秒,一位身穿白色T恤牛仔裤的精瘦小伙进入翊坤宫,未作任何停留,直穿庭院,登上台阶,奔向廊檐,进入正殿。此后,进入监控“死角”,小伙消失。才几秒钟,又见其离开正殿,但白色T恤明显沾着血迹。正是在“消失”的瞬间,这个年轻人徒手击碎了展室玻璃,完成“人打钟”。
涉事青年尚未走下台阶,被赶到的故宫现场工作人员截住。从头到尾,不到半分钟。
单霁翔介绍,该青年已送积水潭医院医治,初步诊断为“右手多处皮肤裂伤、右手中指伸指肌腱断裂”。至于其姓名、籍贯,单院长没有透露,只是告诉记者当时该青年被截住时,语无伦次地对故宫人员说:“我不砸玻璃,玻璃就砸我”“应该找个人少的地方”……
关于“不堪一击”的三问
单霁翔领着记者来到事发地——西区翊坤宫。作为明清两代后妃居住之地,翊坤宫游人甚少。事发后,很快又恢复了开放。
和故宫其他宫殿一样,游客只能站在正殿外不宽的檐廊,隔着窗户观看翊坤宫陈列的文物。事发的正殿西侧,已经换上了一面新玻璃。那面受损的钟,此前一直放在西侧临窗正中,现在这个位置空了,两边是两件精美镂花文物。由于殿内光线很暗,玻璃反光厉害,游客得趴在玻璃上才能看清里头的究竟。
翊坤宫是什么玻璃?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面对公众的质疑,单霁翔表示,翊坤宫现存玻璃至少是1949年以前的,与窗框一起因保留历史信息而不敢擅动。单霁翔解释了引发翊坤宫事件的几个技术问题——
一问:“为何不设一米线?”
——作为宫殿式博物馆,出于安全,翊坤宫等不许通电。本来室内光线黯淡,再设一米线,观众根本无法看到内里,势必造成观众“趴”玻璃“内窥”式观看,给同为文物的窗框带来损害。
二问:“为何文物摆放如此靠窗?”
——作为宫殿博物馆,必须呈现真实历史信息,当年这些文物就是临窗而放,而且就是放在条案上。但是,没有安全区隔的“临窗”确实带来安全隐患。
三问:“条案上要否放文物?”
——文物放在库房中当然安全,但是,作为故宫博物馆,原状陈列展厅,必须体现其功能与特点。
文物安全与人性化参观如何两全?
既要符合宫殿式博物馆的展陈需要,又要保证文物安全和人性化参观需要,怎么办?
单霁翔介绍,自2012年以来,故宫博物院开展了展室门窗安全防护的升级改造,选择了复合型防砸板作为展室安全门窗防护的透光材料。目前,已完成对承乾宫、永和宫门窗的改造工作,这两座宫殿将设为青铜器馆。
单霁翔领记者参观了即将开放的青铜器馆。该馆门窗已安装完毕,由磨砂板和防砸板两部分组成,前者可隔绝紫外线和进行光控,后者具强大抗砸击功能,均按古建保护要求设计安装,具有可逆性。
“这种防砸板是目前提高安全防护水平和控制光环境较为理想的材料,今后逐步在全院范围进行推广使用。此次翊坤宫玻璃被人徒手打碎,将促使我们加快玻璃更新升级工作进度。”单霁翔说。
受损文物短期可修复
这件编号为“故183054”的清代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的国家二级文物受损情况如何?此为18世纪英国为中国市场特制,故宫收藏完整一对,与故宫所藏2200多件西洋钟表一起,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骄傲。
在故宫博物院地库,记者见到了这件受损文物。其底部上方四角亦安设转花,中部为三株棕榈树及水法装置。棕榈树托起上方的圆形时钟,钟上立一敲钟人,与钟表机芯联动,可报时。而今,水法柱及原配玻璃罩破碎,钟锤与一朵转花脱落,文物本体与其底座分离。尽管受损,华丽精致依然。
“主体结构未受到大的破坏,主要是局部损伤。”故宫宫廷部研究员郭福祥介绍。他表示,依照故宫钟表修复师一流的修复能力,短期内定可修复好。
“我们不能强调客观,通过这次事件,我们要从制度层面、工作设计、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完善,实现建设平安故宫工程目标。”单霁翔说。
链接
翊坤宫为内廷西六宫之一,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始称万安宫,明嘉靖时改称翊坤宫,清沿用明朝旧称。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名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在翊坤宫明间正中有慈禧所书“有容德大”匾。
北京警方刑拘损毁故宫文物男子
2013年5月5日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今天凌晨发布的消息,2013年5月4日击碎故宫翊坤宫窗玻璃致文物受损的嫌疑人,已因涉嫌故意损毁文物罪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2013年5月4日11时10分,北京市公安局故宫派出所接到故宫工作人员报警,一男子徒手击碎翊坤宫窗玻璃,致临窗陈设的一座钟表受损,该男子已被现场工作人员控制。
接警后,民警迅速赶赴现场处置,将嫌疑人带回派出所审查。
经审查,嫌疑人汪某,男,22岁,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人。
目前,汪某因涉嫌故意损毁文物罪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网友吐槽
“不怕华妃赏你一丈红”
在电视连续剧《甄嬛传》中,翊坤宫因是作风跋扈的华妃居所而被广大观众熟悉。这一事件经微博转发后,引来网友们大量“吐槽”。一名网友说:“今天去故宫,为了甄嬛传想去翊坤宫看下,结果被封了,当时还不知原因,看新闻才知道早上被一游客打碎玻璃,我可鄙视你,不怕华妃赏你一丈红!”
更多的网友表示,不知道为何现在游客的文物保护意识这样淡薄,毫无敬畏之心,从今年年初被热议的刻在故宫铜缸上的“梁齐齐到此一游”,再到如今翊坤宫玻璃被砸文物受损,故宫的每一块砖瓦、每一件展品都是珍贵的文物,是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更需要我们为子孙后代守护好这些财富。
男子砸文物,故宫安保一捅就破?
众所周知,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还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第一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拥有180万件文物藏品,涵盖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所有门类。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关方面对文物的安保,竟如此中看不中用,安防玻璃徒手就能轻易砸碎。难道真不怕故宫的文物丢失吗?难道管理方对此竟可以心安理得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
堂堂的故宫博物院,面对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竟然连窗户的玻璃还是普通的家用玻璃,到底是没有经费安装防砸玻璃呢,还是心存侥幸,麻痹大意呢?按理说故宫不缺安保的费用,面对每天川流不息的参观人流,即使不向国家伸手,仅仅用门票收入,故宫应该也能负担得起安保的费用;经费没有问题,只能说明故宫博物院的管理者缺乏对国家文物的责任意识,缺乏保护文物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说白了,是一种不作为。
人们常说安保最重要的就是防微杜渐和举一反三,那么故宫博物院做到了吗?2011年5月8日故宫被盗案中,犯罪嫌疑人石柏魁的作案过程,也曾有“砸玻璃”的细节,据石柏魁交代,他打碎了诚肃殿的后窗玻璃,进入殿内展厅盗窃,随后逃走。此事的发生,当时就令人们对故宫的安防一片哗然。事后故宫方面表示要加强安保措施,为何至今还是采用不堪一击的普通玻璃窗子呢,难道引以为戒和防患于未然仅仅是说给别人听的,于己无关?
从官方和社会的呼吁来看,不管是政府还是人大代表乃至老百姓,都对此前故宫博物院的安保表示了担忧和希冀,近年两会上,不断有委员和人大代表提案,认为急需在国家层面制定《故宫保护条例》,以缓解故宫在文物保护、古建维护、观众安全等方面的压力,从法律上保护故宫才最有力量、最有效,也最能够获得执行力,用法律保护故宫不但重要而且可行。不久前,媒体报道了《“平安故宫”工程总体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的消息,而犯罪嫌疑人两次轻易就能够击碎故宫的玻璃窗也倒逼《故宫保护条例》和《“平安故宫”工程总体方案》能够早些落地,变成实实在在的执行力和紧迫感。
故宫玻璃“易碎”,因亡羊未补牢
翊坤宫因是电视剧《甄嬛传》中“华妃”的寝宫而为人熟知,发生了这件事后,有网友就调侃说:翊坤宫的东西都敢砸,不怕华妃娘娘赏你一丈红吗?
戏说总归是戏说,现实中的该案最值得关注的点,其实不在于过激行为本身,而是在于:故宫的玻璃为何那么容易被砸碎?要知道,在过去的两年里,故宫经历过很多的“门”事件,比如“盗窃门”“错字门”“会所门”“文物门”等。巧合的是,2011年5月8日发生的故宫“盗窃门”,石柏魁的作案过程也有“砸玻璃”的细节,当时安防界一片哗然。两年过去了,为什么故宫安防体系还是那么落后,以至于经不起游客愤怒的拳头?
具体到个案,游客过激愤怒之举导致的危害尚小,可要是被“有技术含量”的江洋大盗们盯上,又该如何保护故宫文物?事实上,诸如“平安故宫”之类的行动,国家这些年也没少掏钱——保护故宫文物的玻璃,为何还是如此脆弱不堪?
故宫玻璃那么容易被砸碎,这当然只是一个安保细节,可这一个细节,就足以让人对故宫文物安全产生担忧。连一块玻璃的事情都做不好,其他的安防设施就一定能做好吗?游客徒手击碎故宫玻璃致文物受损事件,无疑再次给故宫安防提了一个醒——这是一张黄牌警告!故宫安防还有多少安全隐患?如果亡羊了都不补牢,再次亡羊也许只是个时间问题。
【启示与思考】
玻璃碎了,可以重新安装;文物损坏了,或许还可以修复;但是公众的信任失去了,又该如何弥补回来?
身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还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第一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拥有180万件文物藏品,涵盖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所有门类的故宫博物院,面对文物的安保,竟然一再被质疑。两年前故宫盗窃案中,“砸玻璃”细节就曾被提及过。事后故宫方面表示要加强安保措施,为何至今还是采用不堪一击的普通玻璃窗呢?有些车玻璃子弹都击不穿,故宫的玻璃一巴掌就打碎了。故宫方面提出的“引以为戒”和“防患于未然”,仅仅是说给别人听的,于己无关吗?故宫不能总是“亡羊”才“补牢”,但是这些年故宫已经发生过多起“亡羊”,却始终连“补牢”都没有完成。这怎能让公众放心?
另一方面,文物保护的不堪一击,不仅仅是一扇易碎的玻璃窗。文物保护的责任,也不仅仅是故宫自身,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如果故宫可以全力以赴去规范工作人员接触文物的每一个流程,加强安保,笔者认为其责任基本上已尽到了,那么剩下的就是我们每一位公民的责任。不破坏文物,不乱涂乱画乱摸,参观有序不推挤,这是对每一位参观者最基本的要求。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都是一段记忆,都是不可再生的。万一损坏了,那就是一段历史的丢失,不可弥补只留遗憾。中国只有一个故宫,世界只有一个故宫,为后代留一个保存完好的故宫比现在需要旅游收益和旅游经济更重要,也更有意义。沉睡的故宫也该从一再发生的安保事故中醒来了,别让我们老是为此捏着一把汗。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21/7194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