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专题评论 中国梦系列评论
华美厚丰: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四十论中国梦
2013年06月21日 15:04
文化大花园百花齐放,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就一定会带来中华民族文化的真正繁荣,建成文化强国,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为伟大的中国梦奠定文化基础,充实文化底蕴,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一理论定位告诉我们,中国梦离不开文化繁荣,文化繁荣是中国梦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早在1944年,毛泽东就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讲演中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同样的道理,实现中国梦也需要深厚扎实的文化底蕴,中国梦既要建立在厚重的物质基础上,也要建立在扎实的文化基础上,在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度,是不可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
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诠释,但综合归纳起来,最主要的是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中国梦的文化底蕴,首先表现在要有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文化繁荣的最重要标志,就是大量的好作品问世。这些作品应当是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人民性、时代性皆备,精美绝伦,厚重隽永,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里的文化瑰宝。譬如诞生于当代的音乐《黄河大合唱》、《红旗颂》、《梁祝》,歌曲《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在希望的田野上》,话剧《茶馆》、《雷雨》、《龙须沟》,京剧《贵妃醉酒》、《霸王别姬》、《逼上梁山》,电视剧《渴望》、《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大决战》等。这些作品是创新而不是模仿的产物,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有强烈的世界意义,可陶冶情操,激励斗志,既影响当代,又流传后世,是文艺界的标志性建筑,对正在追梦的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中国梦的文化底蕴,还表现在必须有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为之而努力奋斗。好作品要靠人来创作,靠人来演绎,靠人来传承,所以,文化繁荣,既需要大批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文化战士,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教化民众,娱乐民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实现中国梦摇旗呐喊,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同时也需要一批优秀文化领军人物带头前进,他们是旗帜、标杆,有扎实的学养造诣,有为艺术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有影响深远的文艺作品。其理念能号召天下,作品可引领风气。对外,能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贝多芬、毕加索比肩;对内,可与鲁迅、巴金、梅兰芳、徐悲鸿为伍,如当今的文化名家莫言、范曾、王蒙、张艺谋、张海、铁凝等。
中国梦的文化底蕴,还表现在必须有丰富多彩的适应不同受众的多种艺术形式。中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其艺术欣赏的层次、口味有很大不同,文化繁荣,就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式多样,雅俗共赏。具体来说,既有京剧、昆曲这些国粹的长盛不衰,老树新花,又有芭蕾舞、交响乐这些舶来品的落地生根,土洋结合;既有大雅之堂的话剧、音乐会的一票难求,令人痴迷,又有民间小剧场里二人转、皮影戏的红火热闹,使人愉悦。还有小品、相声、评书、坠子,各得其所,杂技、马戏、地方戏、民族歌舞各擅胜场。不论你喜欢什么艺术形式,居于何等文化层次,都可以找到合适的艺术需求。真正做到像费孝通先生提出的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既是高雅的美学观点,也是高明的政治主张,依此而行,各美其美,我们方可建成春兰秋菊各擅其场,环肥燕瘦并行不悖的文化大花园。
中国梦的文化底蕴,还表现在必须有千千万万热爱艺术懂得欣赏艺术的观众。好的作品,好的艺术形式,还需要好的观众来欣赏,他们对文艺作品有强烈兴趣,发自内心地热爱;他们是欣赏文化作品的内行,能看出作品的良莠好坏;他们有基本的艺术素养,能对艺术作品引起强烈共鸣。可以说,没有一批懂得欣赏艺术的观众,就很难产生伟大的艺术精品,即便有伟大作品问世,也会没有市场,无法传播,更不可传世。但是,这样的观众不会自发产生,要靠全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靠国家和社会有计划、有目标地去培养,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去熏陶、去灌输、去潜移默化地提高广大观众的文化素养。
这样,让优秀的文化工作者大显身手,大量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让各种艺术形式争奇斗艳,无数成熟热情的观众积极参与,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文化大花园百花齐放,文化软实力迅速提升,就一定会带来中华民族文化的真正繁荣,建成文化强国,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为伟大的中国梦奠定文化基础,充实文化底蕴,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21/71945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