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习惯立德 奠基人生

2013年06月24日 08:53

 

渝北区东和春天实验学校(以下简称“东和春天实验学校”)成立于2008年,是一所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建校以来,东和春天实验学校以“习惯教育”为突破口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刘云山同志在2009年视察该校时,评价东和春天实验学校“习惯特色教育的创新和探索是新闻报道的好素材”。

4年过去了,调研组发现,东和春天实验学校的“习惯教育”之路越走越宽广,“习惯立德、启智雅行”的教育策略,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形式。

注重“导”,准确定位倡导好习惯

目标引导。教育思想是育人之魂,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少年儿童正处于行为塑造、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一旦养成良好习惯,将终身受益。东和春天实验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习惯经营人生”的办学理念,并以此为指导设计了“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校训、“诚信和谐、求是创新”的校风,“人本博爱、自重超越”的教风和“勤学善思、立志争先”的学风。“三风一训”是总揽学校发展的“大政方针”,东和春天实验学校“三风一训”坚持以习惯教育为主旨,直指师生习惯修为,保证了东和春天实验学校“习惯教育策略”的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制度指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习惯教育的长期坚持也需要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几年来,东和春天实验学校始终坚持将习惯教育与学校管理有机融合,不断修改完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管理制度。比如,制定“东和学生一日好习惯”,分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阶段提出具体要求,每天对照督导检查;定期开展习惯教育交流研讨活动,推动以习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的逐步形成;建立权力下放,责任上移,走动管理,主动服务,点式评价,失误追责的“东和管理团队24字巡查制度”,出台“东和教师十条习惯养成要求”;把习惯教育纳入对教师绩效考核和学生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强化目标考核,等等。这些制度相互衔接、互为补充,有力促进了习惯教育在日常工作中落到实处。

课程辅导。学校将习惯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实现了习惯教育教材化、课程化、规范化。围绕“习惯教育”内容,开设“习惯人生”校本课程,是东和春天实验学校的一大特色。学校根据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成长环境,以《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为蓝本,编写了《习惯经营人生》校本教材和《习惯·人生》训练教材。教材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三大教育体系和“孝亲敬长、待人有礼、诚信负责、阳光自信、遵章守纪、站坐有姿、主动学习、合作共进、勤劳节俭、珍爱生命”十大习惯要点,每个习惯要点下又分设6个日常训练点。这些要点和训练点,又因年级不同而各有侧重。

注重“练”,多管齐下培养好习惯

学校训练。东和春天实验学校在不断探索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室、一课、一点、一营的“四个一”习惯教育训练模式。“一室”是指学校建设一间专门用于训练学生良好习惯的“习惯训练室”;“一课”是指每周开设一节“习惯训练课”,通过“听故事、读经典、议行为、学礼仪”等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习惯教育;“一点”是指学校针对师生必须养成的“十大”习惯每周分别安排的一个“习惯训练点”;“一营”是指学校每年举行的以“站坐有姿、礼仪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习惯训练营”。此外,学校还将每堂课的课前两分钟用于习惯教育专项训练。有计划、有步骤的习惯训练,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逐步形成。

家长陪练。东和春天实验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与家长牵手,共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通过家校联系制度、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给家长的一封信、教师家访、“家校通”、QQ群等途径讲解学校习惯教育的主要内容,提供习惯教育的正确方法,成立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举行亲子教育主题活动,融洽“家校”关系,做到学校与家长常联系、勤沟通,学校与家长常联系、勤沟通,及时反馈、及时指导,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不少家长向调研组反映,通过习惯教育,“孩子懂事了,不犟嘴了,学会分享了,能够自己整理房间了。”

社会操练。学校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习惯教育的重要手段,积极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创造机会、搭建平台。“文明礼仪监督岗”、“红领巾志愿者”深入社区、广场,参加义务劳动、开展文明劝导、宣传环保知识;策划开展“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带动父母、朋友及群众讲文明、懂礼仪,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文学社、诗歌社、美术组、舞蹈队等学生社团活动异彩纷呈,一些学生利用假期自发到福利院做义工、到附近幼儿园当“老师”、与社区老年人下象棋、跳“坝坝舞”,丰富课余生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我实践中受到了教育、规范了行为,成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

注重“染”,潜移默化熏陶好习惯

环境熏染。置身沙漠,使人感到荒凉;面朝大海,使人胸襟开阔;仰望星空,使人无限遐想,这就是环境的力量。东和春天实验学校十分重视环境教育的重要作用,将习惯教育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中,营造了一个“处处是景、时时育人”的良好环境。一进校门,孔子、叶圣陶的雕塑巍然屹立,“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校训石十分醒目;反思墙提醒学生“今天该做到的你都做到了吗?”;寓意深刻的楼名“思源楼”、“责爱楼”、“疑益楼”告诉学生要感恩、负责、好问;楼道廊柱悬挂木刻书画,告诉大家要有“梅兰竹菊”之节、要懂“琴棋书画”之艺、要知“忠勇孝悌”之情、要知“礼义廉耻”之礼等等。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是习惯教育的好载体,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无声的教育。

活动感染。过程育人、活动育人,是开展习惯教育的重要途径。东和春天实验学校坚持每年开展主题活动,实现了习惯教育与实践活动的生动结合。每年确定不同主题,常态开展“做雷锋传人”好习惯养成活动,如:2010年是“学雷锋,把奉献爱心当成习惯”、2011年是“学雷锋,把勤奋学习当成习惯”、今年则是“学雷锋,把持之以恒当成习惯”。“东和四节”好习惯展示活动是该校的一大品牌。学校结合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在一年的四个季节里分别开展四大特色活动,即春季的“博采经典节”、夏季的“缤纷艺术节”、秋季的“灵动体育节”、冬季的“创新科技节”,这些活动将习惯教育贯穿其中,与文艺、体育以及科技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歌声中、运动中、创造中养成好习惯。

 

文化浸染。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内涵,学校教育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东和春天实验学校坚持以文化人,在习惯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植入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诗意、泛着墨香。比如,充分利用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祭祖思亲”、“清明诗会”等民俗纪念活动,教育学生“认祖归宗”,自觉担负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国学快板操”是该校的一大创造。每天清晨,全校学生都会在大课间活动时一边随着音乐诵读“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等蒙学经典,一边打着快板做操。这一形式将习惯教育与音乐、表演、诵读、运动融为一体,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

注重“领”,榜样示范强化好习惯

教师率领。俗语有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习惯教育能否顺利实施、长期坚持的关键和保障。为此,东和春天实验学校在加强学生习惯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教师自身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加强专业化、职业化的德育队伍建设,积极发挥专任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育人作用,倡导全员育人。制定“教师十大好习惯”,要求教师坚持“身教”与“言教”相统一,做到“先育人、后教书”,为学生当好榜样。每天清晨,全校值周教师会站在校门两侧,用微笑和问候迎接到校的每一位师生;每节课开始之前,任课教师会提前3分钟在教室门口候课。一件件看似不经意的小事组合在一起,凝聚成“言传身教、全员育人”的强大合力,使学生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可见、可学、可仿、可行。

班级带领。为了更好发挥班级在习惯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东和春天实验学校提出了“树立一个目标,凝聚一个团队;喊响一句口号,倡导一种精神;打造一个环境,创建一种氛围;实现一套管理,形成一种风气”的班级建设指导方针,引导每一名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创建了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走进东和春天实验学校,个性张扬的班名让人耳目一新。比如,有“让优秀成为习惯”的“雷锋班”,有“让每一朵花蕾都绽放”的“阳光蓓蕾班”,有“千帆竞发我为先”的“扬帆班”。走进教室,又有取名为“净否?”的卫生角,有取名为“精彩瞬间”的评比栏,有取名为“龟兔赛跑”的习惯训练园地。每个班级有自己的口号,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刊物,“一个班级、一个品牌”,特色班级建设既生动活泼又创意无限,使习惯教育因学生的参与而充满活力。

典型引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东和春天实验学校高度重视发现、挖掘、培育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并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让一个典型影响更多典型,用先进学生带动后进学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建立健全了“东和之星”好习惯个人评价制度和“东和之彩”好习惯班级评价制度,坚持每月评比、定期表彰。调研组在该校六年级3班看到,坐在第二排的刘梦瑶同学的胸前别着一个印有“习惯之星”的胸章。因为长期保持好的学习习惯,她和另外3名同学均当选了当月的“习惯之星”。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形成了个个你追我赶、人人积极向上的风气,良好习惯已成为该校师生强烈的自我需求和独特的社会标签。

东和春天实验学校的实践告诉我们,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着眼未来、沉心静气,一点一滴积累、一步一步推进。切入点宜“小”,“以小见大”合理定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我们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喊大口号、不摆大道理,从“小娃娃”抓起、从“小事情”做起、从“小道理”讲起,以小见大、由点及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象化、生动化。突破点宜“准”,“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对象是人,必须准确遵循道德养成的特殊规律、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尽可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减少盲目性、随意性。着力点宜“实”,“虚功实做”真抓实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领域里搞建设,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必须“虚功实做”。特别要创新教育载体,把教育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活动,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能上手,好操作、能考核,一项一项抓落实、一层一层抓深入、一步一步抓到位。结合点宜“广”,“广种薄收”聚沙成塔。教育需要和风细雨的培养,需要积水成渊的历练,需要滴水穿石的功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学生、教师、家长齐心协力,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从一个微笑、一个礼节、一声问候开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共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市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与渝北区文明办联合调研组)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24/7195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