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申遗热”折射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
2013年06月21日 18:51
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16日至27日在金边和暹粒举行,审批新的遗产地和更新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是每年世遗大会的主要议题。今年有来自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的31处遗址争入世界遗产名录。
或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8年启动世界遗产名录评选时不曾想到,“申遗”竟会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如此热潮;更不会想到,这一举措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也将成为各国文化角力的重要舞台。
(图片:6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开幕式上致辞。)
新疆天山“申遗”成功
21日,从金边传来好消息,申请自然遗产的中国新疆天山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4处世界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新疆天山的评语中写道,新疆天山具有景观和生物生态演化过程的完整性,符合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管理要求。
(图片:6月21日,在柬埔寨金边,世界遗产大会代表讨论中国新疆天山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副主席黄卫对新华社记者说,天山的成功入选体现了其在全球自然景观中的突出价值。“新疆天山入选世界遗产既是荣誉,更意味着责任,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保护工作,在保护中实现可持续开发。”
按照相关规定,申遗成功的遗产地不仅会获得全球的关注和保护,还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世界遗产名录并非只进不出。
如果某个世界遗产受到严重威胁,它会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在被认为当地在遗产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已达到《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后,世界遗产委员会有可能同意将其从濒危名录中删除。
如果遗产所在地政府不能保证在一定期限内通过采取必要措施有效保护遗产的价值,使遗产地受到严重威胁或破坏,最终失去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那么,这个遗产地则可能从世界遗产名录中被除名。
黄卫说,在申遗的四年过程中,新疆在竞争中学到了世界上其他遗产保护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将有利于下一步用在天山的保护上,“新疆天山的自然美景和珍贵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义不容辞。”
“申遗热”折射文化软实力竞争
在众多“申遗”项目中,日本的富士山备受关注。作为日本的国家象征,富士山的“申遗”过程一波三折,从1994年开始筹备到此次志在必得,日本政府始终全力支持。这其中既有经济利益,也不乏提升国家形象的长远考虑。
(图片:在日本山梨县河口湖附近,富士山与盛开的芝樱交相辉映。)
与日本同样执着的还有法国。2010年11月,法国大餐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教科文组织首次将一国餐饮列入名录。时任法国总理菲永在欢欣鼓舞之余,亦不忘呼吁世界关注饮食中蕴藏的“深厚的法国文化”以及“独特的生活艺术”。
可以说,“申遗热”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各国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与不懈追求。
环顾当今世界,文化战略早已成为各国发展的重中之重。美国凭借三“片”——硅谷“芯片”、好莱坞“大片”和美式“薯片”,竭力打造山姆大叔的国际形象;法国则在欧美自贸区谈判启动之时提出“文化例外”,打响了捍卫本民族文化的保卫战;与中国近在咫尺的韩国,也以自己的影视和音乐作品,在亚洲掀起阵阵“韩流”……
打好“申遗”牌重在保护和传承
曾创造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从不缺少灿烂的文化,尤其在经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期后,国人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全球化时代,强大的文化魅力等同于强大的国际影响力,“申遗”为中国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但要打好这张牌,我们显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不能忘记“申遗”的初衷——保护。或许从文化竞争力的角度出发,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白所谓的“利”字当头、过度开发是何等短视的行为。它毁掉的不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民族记忆,还极大地伤害了国家的文化竞争力。在各国都在费尽心机、不惜重金地打造民族“品牌”之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祖先留下的无价之宝百般呵护?
(图片:新疆天山天池)
对遗产的保护还体现在勇于创新。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虽然其与中国端午节存在不少差别,但也令不少国人“心酸”,产生危机感。
事实上,韩国申遗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传统文化活动中注入现代元素,成功实现现代转型,并得到国际认同。韩国的例子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不小的借鉴意义。
说到底,“申遗热”既反映了人们对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认同,也凸显出各国对文化软实力的日益重视。拥有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中国理应“顺势而为”,对新世纪文化格局的形成作出自己的贡献,带给世界更多惊喜。(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21/7196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