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探析高薪无编制公务员的“鲶鱼效应”

2013年06月22日 21:42

 

【网络传媒案例】

编者按:北京首次面向全国招聘聘任制公务员,6名应聘成功者将以年薪不低于20万元的待遇加盟市科委、市交通委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成为其高级主管。这是我们的公务员制度在进行新的尝试。由“铁饭碗”终身制的公务员,到聘任制公务员,确实是近年来我国公务员用人制度的一个可喜变化,符合全世界公务员任用和管理制度的大趋势和大方向。如果做得好,确实可以发挥很多人期待的那种“鲶鱼效应”,带动整个公务员任用和管制体制的优化。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北京首次招聘无编制公务员 年薪不低于20万元

北京首招无编制公务员,专家称高薪既养廉又体现价值。北京将首次面向全国招聘聘任制公务员,6名应聘成功者将以年薪不低于20万元的待遇加盟市科委、市交通委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成为其高级主管。记者6月4日获悉,今起相关人员即可报名。拟聘任人员将在北京组工网、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北京市人事考试网以及各招聘单位官方网站公示7天。没有问题或者反映的问题不影响聘任的,将报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审批。

招聘职位:6职位全是高级主管

市委组织部和市人社局这次联合发布了“北京市2013年公开招聘聘任制公务员公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中组部、人社部《聘任制公务员管理试点办法》,决定面向全国公开招聘聘任制公务员6名。

具体招聘职位包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际技术转移高级主管1名;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意技术转移高级主管1名;市交通委员会交通运行监测技术高级主管1名;市交通委员会城市交通决策支持高级主管1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高级主管1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临空经济区建设高级主管1名。

报考要求:应聘者年龄不超45岁

两部门要求,相关人员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一般年龄不超过45岁(1968年1月1日以后出生),特别优秀的可适当放宽;具备拟担任职位所需的资格条件和工作能力。应聘者限报一个聘任职位,应于6月24日下午18:00前,将相关材料邮寄并以电子邮件发送到职位招聘单位。

考试测评分为笔试、面试、综合评价三个环节。笔试环节,资格审查合格人数与岗位招聘人数比例一般不低于5:1。面试环节,面试人数与岗位招聘人数比例一般为3:1。笔试、面试的具体时间、地点及有关要求由招聘单位确定和通知。

笔试主要测试与聘任岗位相关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面试主要测试应试者适应所应聘岗位要求的能力。综合评价主要是根据应试者的学历、专业、工作履历和业绩等进行评价。

聘用机制:考核不合格将被解聘

双方将签订书面聘任合同,首批聘任合同期限为2至3年,试用期为3至6个月。聘任人员将依据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进行绩效考核,包括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其完成聘任合同确定的工作任务情况。考核不合格的将被解聘。

如果聘任制公务员未经批准在其他单位兼职的;患病或者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的;因订立合同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经双方协商,未能就变更聘任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等情形之一的,机关均可单方面解除聘任合同。

如存在试用后不符合聘任条件的;聘期内年度考核不称职或者有两年为基本称职的;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等情形之一的,机关也应解除合同。

 

薪酬待遇:年薪不低于20万元

本市首批聘任制公务员的工资待遇将根据聘任职位,综合考虑市场同类人员工资水平和本单位其他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及调整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其年薪预计不低于20万元。同时,聘任制公务员也将按照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职位分析:综合评价比重大于干部选拔

中公教育公考专家张效良和华图教育公考辅导专家梁晋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深圳初次试水到首都北京也推出聘任制公务员,能够看出国家在坚持招录聘任制公务员上的坚持,多地试行聘任制公务员说明今后公务员确实不再是只进不出的“铁饭碗”。

通过对公告中具体职位的分析发现,本次公开聘任的6个岗位要求非常高。有的要求5年以上工作经历,有的要求相关专业全日制博士学位,有的要求良好的外语交流沟通能力,还有的要求熟悉我国和国外的科技、政策法规等发展动态。虽然专业条件较严格,但其他条件则相对较为宽泛,如并没有户籍限制。

对招聘职位报名人数达不到比例要求的,经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可从符合条件的人员中直接选聘。这显示整个选拔方式科学且灵活。公告中“无合适人选的,该职位空缺”彰显宁缺毋滥的空缺机制。

这次考试测评中笔试、面试、综合评价3:4:3的比例计算考试测评综合成绩,大大高于普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在总成绩的比重。

“聘任制将逐步常态化,对公务员的绩效考核体系也会逐步成型。”梁晋芳说。

马上就访

官方说法:技术岗位试点暂不推广

当日北京市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本市推出的聘任制公务员试点,预计将重点在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性岗位进行一段时间的先期试点,暂时不会像深圳市那样进行大范围的推开。

国内首家试点聘任制公务员的深圳市此前曾通过对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实行聘任制,而达到了大范围推广聘任制公务员的目的。对此本市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暂时只在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性岗位试点聘任制公务员,尚没有将试点范围扩至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意图。

对于选取市科委、市交通委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三家政府部门作为试点的原因,这位负责人称,这是本市结合相关部门主动申请试点报名情况,结合有关部门的考察结果,最终选定的。

专家观点:高薪既养廉又体现价值

人社部人事科学研究院公务员管理研究室主任梁玉萍表示,预计本市首批聘任制公务员的年薪可能达到三四十万,将四倍于一名处长的工资。她分析,此举将有效预防领导往公务员队伍塞人和萝卜坑招聘的问题。

梁玉萍说,高薪一方面可以养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这些职位的价值,因为通过公务员自身体系,很难培养出具备国际技术转移工作和生物医药产业背景的高端人才。考虑到省去了之前大额的培养费用,因此这种薪酬水平还是合理的。而这些职位凸显的专业性和极高的技术要求,也能避免以往国内曾出现过的个别领导往公务员队伍里塞人,甚至根据领导子女、亲戚的条件实行萝卜招聘、暗箱操作的可能。因此推行聘任制公务员试点,对于打造更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健全公务员体系,完善公务员相关制度,都具有积极意义。

梁玉萍认为,聘任制公务员一般需采取公开考试和严格考核的办法,而政府雇员招聘通常没有严格法律规定。同时,聘任制公务员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政府雇员则不一定,因此政府雇员更易产生各种问题。

她还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建立聘任制公务员的业绩评价体系,加强绩效考核,加强激励约束。同时,可考虑建立聘任制公务员和委任制公务员间的流动机制,部分解决聘任制公务员因聘期有限,导致个别聘任制公务员出现做事急功近利等“短期行为”。

无编制公务员招聘受热捧 打破公务员“铁饭碗”的传说

工作的清闲、保障的无忧、仕途的安逸使得近年来大批有志青年纷纷跻身“公考大军”,“公务员热”一直高烧不退。北京市的这次聘任制公务员招聘实为“多赢”之举,不仅打破了长久以来的“铁饭碗”,将竞争意识引入公务员系统,盘活公务系统的死水状态,更是给在“公考”大军奋力拼杀的“剩斗士”降一降温。

公务员制度的优势曾让无数斗志昂扬的热血青年甘心“沉沦”,更有甚者弃百万资产于不顾,报班全力备战“公考”,这是一种严重的社会怪病,是价值错位导致的就业观变异,除了艳羡“铁饭碗”外,公务员手中的权力、较高的社会地位也是人人拼争的焦点。

“聘任人员将依据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进行绩效考核,包括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其完成聘任合同确定的工作任务情况。考核不合格的将被解聘。”危机感的存在迫使聘任上岗的公务员时刻提高警惕,踏实努力地干出一份业绩,严格的考核机制不仅对聘任公务员高标准的工作能力要求,更加注重其自身道德修养,这对于遏制目前公职人员“仗权欺人”、“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十分有帮助。

“6个职位中要求博士和硕士学历的各3个,有的要求‘10年以上大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工作经验’,有的要求‘有牵头组织大型国际会议和国际活动的经验’。”通过职位要求可以解读,聘任制公务员拼的是学历、工作能力、个人道德素质,只有自身素质达到要求的高端人才才能将创新的管理模式、科学的管理办法带到实际工作中,有这样的管理者,我们的公务系统必定生机盎然、积极进取。

“聘期2至3年,年薪20万元起”,高额的薪资报酬解决了“当官”与“赚大钱”的矛盾问题,聘任制公务员工资待遇根据聘任职位,综合考虑市场同类人员工资水平和本单位其他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及调整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不仅激发了应聘上岗公务员的积极性,更是对其工作业绩的肯定,缓解了因“无保障”带来的后顾之忧。

聘任制公务员的试行如同一阵春风,为广大待业青年指明正确的方向,更是激发公务员自身工作积极性的良方,我要说,这次试行试的好!

 

6条高薪“鲶鱼”能否打破铁饭碗传说?

北京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近日发布公告称,北京将首次面向全国公开招聘6名聘任制公务员。6个职位为市科委、交通委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3家政府部门的高级主管,年薪不低于20万元。这是北京首次试水聘任制公务员,聘期2至3年,双方将签合同、上社保,年度绩效考核不合格的可被解聘,打破公务员“铁饭碗”的“传说”。

笔者注意到,一些媒体在报道该消息时,尽管很客观也有所收敛,但仍难掩对此般试水公务员聘任制的赞赏之情。虽然笔者对此也充满期待,但又不太乐观。纵观自2007年以来,我国深圳、河南、辽宁、江苏等地相继试点的公务员聘任制,几乎最后都是此番境况:只试“进”不试“出”,只试“高薪”不试“高责”,只试“专”不试“宽”。

上述几地试水公务员聘任制之初,均高调表态是为了践行公务员法的精神,期望实行聘任制,去打破公务员终身制,使多年形成的“铁饭碗”变“瓷饭碗”,使“能上不能下”和“能进不能出”成为过去,从而让广大公务员尽快在脑中铸就职业危机意识和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意识。不过,多年过去,不仅鲜见“鲶鱼”将“沙丁鱼缸”搅得清波荡漾,反而是有的“鲶鱼”续签聘任合同,有的还转为体制内公务员,反正鲜见一条“鲶鱼”被解聘或辞退。如此“只进不出”,岂非客观上成了巩固公务员“铁饭碗”的铁性基础?

再说聘任制公务员的高薪问题,也值得探讨。不管是体制内公务员还是聘任制公务员,其薪酬设置体系均属公务员法规的内容。怎么可能一个大院里,多数人年薪四五万元,而几条“鲶鱼”高薪至20万元呢?公共机构不是企业组织,他的职工薪金是财政开支而非商品利润,这就决定对机关工作人员的薪酬设定必须严格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即便是真的需要聘用高精尖专业人才,也可以采用购买劳务的形式进行。于此, 高薪“鲶鱼”恐难打破公务员“铁饭碗”。

至于当前公务员聘任制的“只专不宽”,这个问题也比较普遍。仅从这6年来各地对此的报道来看,都是招聘机关内的公务员不能干或干不好的少数几个“专业岗位”。招聘几名高精专业的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表面上看,是想让公务员这口池塘“灵动”起来,实则收效不佳。因为这几名聘用的“专业鲶鱼”,根本不具有搅动鱼池里的“沙丁鱼们”的阵势。我们既然深知之前委任的公务员已不胜任某专业性强的岗位,那么,何不将这群已显疲态的“沙丁鱼”捉到池外,再来解答是否放入新鲜“鲶鱼”这道命题呢?

所以,在笔者看来,降低公务员饭碗的“铁性”措施并非没有,关键是我们愿不愿意去大胆采纳,关键看我们敢不敢向既得利益者动刀。其实,政府聘用的公务员的工作范围不该囿于“只进不出”、“只试高薪”、“只专不宽”。而应大胆掘进、广开门路。我们不妨在公务员总数控制之下,让“鲶鱼”的数量大幅增多,大力助推政府机关工作效能,持续铸就公务员的职业服务精神,恒久强化公务员的问责体系,这或是当今公务员管理的大势所趋。

公务员“编制”和“无编制”就那么重要?

从公务员的“身份”价值看,这个改革确是一次破冰之旅,拿公务员的“符号”开刀,地方政府终于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在此以前,倍受羡慕的公务员就业优势的声浪中,这个格局的打破本应获得一片叫好声。但事实看来,结果并非人尽如意。一边质疑,一边叫好的社会反映,还是应该有反思之处。

网友质疑:在人均收入4万元的情况下,公务员收入超过20万,这还是公务员吗?我们不怕领高薪的公务员,就怕没责任心的公务员,能者上庸者下这才是政府用人之道。网友的这种声音,是一个普遍的社会诉求。显然这次良苦用心的改革,并没有真正切入到这份民意之中。

人社部人事科学研究院公务员管理研究室主任梁玉萍表示,预计北京市聘任制公务员的年薪可能达到三四十万,将四倍于一名处长的工资。她分析,此举将有效预防领导往公务员队伍塞人和萝卜坑招聘的问题。这年头,这种话,真的很难有人相信。不过说句实话,大家真的愿意相信。这位人社部领导似乎没有明白,为什么会有萝卜招聘的道理。那么,年薪三四十万的就业岗位,会是有效预防萝卜坑招聘的措施吗?如此充满诱惑的岗位,谁会“轻易拒绝”?

饱受争议的高薪养廉被再一次提起,很显然,这次的改革首先考虑到的是公务员的“职位价值”,而不是公务员本身的社会意义。从职位定义看,公务员的基本大意是为人民服务。改革的出发点,如果不是基于这个考量,而只是简单的计较什么职位价值、身份界定,肯定会有南辕北辙的味道,或者越改越乱。

公务员的“身份优势”没有了,但公务员的价值优势有了,这就是“试点”的看点。此消彼长的举措,实质上对于公务员并没有什么“得失”。如果说有什么“得失”的话,也就是让这些“无编制”的公务员具有“低人一等”的心理感受。 但无论如何,有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打破“身份界定”的优势终于有了“临门一脚”。这对于“死都要死在编制”里的社会就业心态,也算是一个警钟。

争议的最终结果很清楚,社会需要的是公务员,而不是什么编制不编制,也不是什么身份不身份。一纸身份证明,对于社会之众来说,真的没有太多意义。

【启示与思考】

工作的清闲、保障的无忧、仕途的安逸使得近年来大批有志青年纷纷跻身“公考大军”,“公务员热”一直高烧不退。北京市的这次聘任制公务员招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可随时解聘,没有严格的晋升体系,位置和待遇在市场条件下相对灵活,无过多的条条框框。这无疑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笔者以为,无编制公务员改革的真正意义在于,或可以激活现有的公务员队伍,能够形成良性竞争,一方面消解权力自肥,另一方面又鼓励正当的合法所得,既要让捧惯了铁饭碗的“太平官”有危机感,另一方面又要让为老百姓踏实工作的公务员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充分发挥鲶鱼效应,重建服务意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唯才是举,还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财政开支。

但是,社会上也有很多思虑,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无编制公务员是否代表未来公务员改革的方向?第二,有编制和无编制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如果仅从经济层面来进行身份划分,能否对公务系统形成良性竞争?第三,公务员聘任制如果只在形式上打破公务员“铁饭碗”,而在内容上却让其端上“金饭碗”,这样的改革是否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

同时还要值得注意的是,如何让聘用制公务员体制很好的实行下去,防止“无编”公务员体制成为另外一个形式的“铁饭碗”,防止“无编”公务员体制成为“官二代”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方便志门?是当下来至以后应当要注意和防范的。对于聘用制公务员应当建立严格的进入和考核体系,强化监督,让整个招聘过程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防止以上情况的发生,让“无编”真正胜过“有编”。

总之一句话,此次试点的真实目的在于确实改善公务员系统的生态环境抑或“官场生态”,对公众而言,就是别让无编制公务员“看上去很美”,要让老百姓切实感到改革的效果。 

窃以为,无编制公务员是大势所趋,强化公务员“俯首帖耳”的服务功能,淡化甚至消解权力同样是大势所趋,公务员制度改革必将进入深水区。只有改革敢于触动自身利益和特权,敢于真正尊重和顺应民意,真正了解和利用市场,这样的改革才有意义,民众才会充满期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22/7196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