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天梯求学路—辛酸背后的期盼

2013年06月24日 09:51

 

【百姓心声案例】

编者按:【爬天梯上学】湖南桑植山村儿童每天爬天梯上学让人心酸。从峡谷的对面看,天梯完全是挂在悬崖峭壁之上。从下面往上看,梯子垂直90度。看着这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天梯”,几乎所有人都会两腿都发软了,孩子们是如何爬过的?

湖南桑植山村儿童每天爬天梯上学让人心酸。从峡谷的对面看,天梯完全是挂在悬崖峭壁之上。从下面往上看,梯子垂直90度。5岁的刘丹向下凝视着挂在山间的天梯,这是她上学要经过的路。她说,只要不下雨,走这梯子就“不害怕”。桑植县苦竹坪乡的张家湾村,在天门山的另一面,村里学龄期的孩子,只能靠攀爬天梯出入村落。

 

修路?常住人口不到100人,工程量却十分巨大。移民?村里很多人又不愿失去“山”的依靠。在与山的对视中,刘丹已经有了更多的憧憬,有一条平坦的上学路,还要看得见遥远的风景。

沿着狭窄的山间石路,穿过溪流和峡谷,在一悬崖处,放着一段木梯,抓着木梯爬上去,就进入了桑植县土家族聚居的张家湾村。由于交通不便,村里常住的人基本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事件发展】

天梯上学路,爬出谁的辛酸?

4月2日,《新闻直播间》报道“天梯上学路”后,在微博上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在湖南桑植,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村里的孩子要靠挂在悬崖上的两部木梯去上学,木梯下面就是六七十米深的悬崖!木梯就是村民与外界的唯一通道。

桑植县苦竹坪乡的张家湾村是一个只有300多人的小村子,有四个组坐落在高地上,平时要靠爬天梯出入村里。因为闭塞,几百年前,乡亲们的祖辈为了躲避土匪,来到这儿安居。也同样因为如此,村里少有外人进来,乡亲们基本维持着自给自足,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即使与世隔绝,村里也留不住年轻人好奇的心。村里原有398口人,如今只剩下90几口,只有屋里那些时尚海报还留有一丝时髦的气息。

因为北边毗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八大公山,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很美。然而,正是由于山多、海拔高、地广人稀,到目前为止这个面积19000多亩的“大”村,甚至没有一条公路、没有一所学校。全村60多个孩子上学全部要步行,其中张家湾组和红鱼洞组的孩子,甚至要爬“天梯”。

 

现场探访:

不走天梯到镇上需四五个小时

张家湾村一共七个组,其中四个连在一起的组地势较高,形成了苦竹坪乡独立的一块高地。村主任刘兴阶说,由于地高多悬崖,因此自祖辈开始,就在这块高地的两处位置都搭起了木梯,成为这4个组出入镇上相对便捷的通道,对这四个组而言,这两处木梯并不是唯一通道,但如果不走木梯,就必须攀爬岩壁,费上四五个小时才能走到镇上。

刘兴阶说,除非是5到7月的汛期,小溪淹了村子通往天梯的小路,不然无论老人小孩都走天梯。村里还有其他三个组,地势稍低,去镇上不需要走木梯,但走山路到镇上,也要花上两三个小时。

村民生活自给自足,极少外出

红芋洞组里71岁的杨君香说,自家的木屋是上世纪80年代修的。山高水远,直到现在,村里人要修房子,都还是自己烧瓦、自己砍树做木板、自己做窗户,只有窗户上的玻璃,才是一块块从镇上买来背上天梯运来的。

老人们说,几百年前,祖辈为了躲避土匪,来到这儿安居,慢慢形成张家湾村,村里平时很少有外人进来,多年以来他们基本维持自给自足的生活,除了每隔一段时间去趟集市,极少外出。

杨君香的老伴腿脚不方便,一般3年才下一次村,“去女儿家走亲戚”,另一位老人,4年前身体不好被抬下去看病,之后就再也没出过村,杨君香说,除了出外打工的,这里常住的人,出村不多,基本上在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5岁孩子上学前班也要爬梯子

住在村里“高地”上的孩子们,往返学校要靠这两处天梯。

刘丹今年5岁,在镇里上学前班。星期五中午放学后,刘丹的爸爸用三轮车载她到石山路口,把三轮车寄放在附近的村民家,刘丹跟在爸爸的身后,很熟练地跟着爸爸踩过小溪长满苔藓的石头,翻过大山陡壁潮湿的小路,来到天梯前。

刘丹把书包扔给爸爸,还不等爸爸上去,她便一只手抓着木梯往上走,爸爸一直喊着,慢点,慢点,刘丹说,只要不下雨,走这架梯子“不害怕”。

7岁的余欣欣有次下雨爬梯子时,从梯子上滑了下来,被后面的妈妈拉扯住了。后来每次下雨,欣欣走到梯子前,都要妈妈哄上好一会,才愿意爬上去。

71岁的杨君香说,村里一代代人,都是靠走这条道来上学的。现在村里家境好些的家庭,都陆续去镇上租房陪孩子上学了。

种种尝试:

尝试一修路

人口不多,悬崖峭壁施工工程量巨大

余欣欣站在家门口,右边的山脉翻过去,就是天门山风景区,他们住的张家湾村,位于天门山的另一面。

说起路,村民们虽想修路,却也颇感无奈。张家湾村地广人稀,全村19000多亩,只有398口人,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常住的就只剩下90几口。村主任刘兴阶说,村里有些组之间步行都要几个小时,村里修起路来,少说也要50公里,且全是在悬崖峭壁之间修路,工程量巨大,“三千万都未必修得成”。也因此,张家湾村的路,一直没能通。

尝试二移民

大山经济资源丰富,村民不舍离开

14岁的余启运想搬去外面,5岁的刘丹说,我想去大城市。

张家湾村人口不多,曾经也想过移民下山,然而,村里大部分村民却不愿意。杨君香的老伴腿脚不好,坐在家里做木工,给自己做了副棺材,仔仔细细刷了黑漆放在正屋里,让他们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他们觉得“很难接受”。

大部分村民不愿意移民还是出于经济考虑,地广人稀的大山给他们带来了丰富的经济资源,漫山遍野生长的野粽叶销往全国,山里的木材也成了村民的一大经济收入,此外,养蜂、野菜、野生动物也能给他们带来一些收益。村民们说,一年卖粽叶和木材,能有个较稳定的收入,即使在外打工,也想做不了苦力的时候再回到村里来,“有这些资源在,有个依靠”。

 

尝试三建学校

别的组的孩子上学就得翻山越岭了

撤点并校以前,张家湾村曾经有一所小学,但就张家湾村而言,组与组之间路程很远,同组之间的不同人家,有时都相隔个把小时的路程。把学校建在村里的一个组,别的组的孩子上学,也得翻山越岭走上好几个小时的山路,村民们说,与其如此,反正都要走很远,他们还宁愿把孩子送到镇上去上学,“教育质量相对要好一些”。

村民心声

村民告诉我们,这里下山走天梯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这里所有小孩子上学都是靠步行爬天梯。孩子们不懂事,还埋怨大人为什么要住在这种又穷路又烂的地方。由于上学很不方便,而且从五六岁起就要背井离乡,住在亲戚家,这里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厌学情绪,今年21岁的刘家女儿高中没读完就去深圳打工了,因为回来太难,已经两年没回家了。

在余启运家的木房子墙上,五个大字“我想改变路”默默诉说着全村人心底的期盼。

政府报道

媒体报道以后,桑植县政府表态,先出资金在天梯处改造一条简易通道上山,具体修水泥台阶还是简易马路,要等专家考察完山体再决定。

新浪湖南联合政法频道夜线栏目第一时间来到桑植进行探访,了解天梯上学路的情况。

4月10日下午从长沙出发,晚上到张家界,稍作休整,11日一大早出发,中午才算到达目的地,苦竹坪乡的张家湾村。天梯就位于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 ,因为没有通往外面的道路,村里的人出来都需经过一道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天梯,山上的天梯非常陡,几乎与路面垂直了。天梯的身后就是悬崖,村民们进出村子、孩子们上下学,这里都是必经之路。

这次我们邀请到了新闻中的哥哥余启运做导游,带我们走一次天梯。在学校接到余启运和妹妹,准备出发回家。我们建议启运坐我们的车,但他说周日还要回载妹妹和妈妈回学校。最后我们只好让妹妹坐我们的车,启运在前面带路。临走我们问启运现在骑车技术怎么样了。他腼腆地笑笑说稍微好点了。从龙潭镇中学到启运家很远,路窄得只容一辆小车通过。

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仍然被眼前的景象吓到了,木梯挂在悬崖壁上,几乎90度垂直,无固定防护措施,下面就是悬崖。从峡谷的对面看,天梯完全是挂在悬崖峭壁之上,脚下是很深的峡谷水潭,往上看是随时会掉石头的峭壁。我们看到的是一架用了两三年的木梯,据启运爸爸介绍,还有一把老的木梯,每五年左右需要换一部新的梯子,而老的梯子由于风吹雨淋加上使用频率很高,很容易腐败。村上的小孩要到五岁后才能下来,七岁的欣欣直到两年前要上学了才第一次自己下山,在这之前,都是爸爸用背篓将欣欣背下山的,妈妈说小时候的欣欣常生病,一生病就得这么背下去,路不好走,一路上爸爸妈妈怕耽误看病还得加快脚步。老人是基本下不来了山的,启运的奶奶已经20多年没下过山了。

下天梯时还发生了小小的插曲。启运的妹妹在上面不小心踩重了,一块大石头瞬间砸下来,下面电视台的摄像大哥没来得及避过,被石头砸到左手臂,脚一滑,背着几十斤的设备直接挂到天梯上,险象环生,手臂当时就红了一大块。

据乡党委书记熊东见说也想过动用炸药炸出一个相对平缓的路,但这边山体的土质疏松、少土多石,下面一炸上面极易垮塌滑坡,不能随便实施。他说,目前一个方案是在天梯对面修相对平缓的路,另一个就是将天梯这里改成水泥阶梯。不过这些都需要下周一专家来作了评估之后才能决定。

据熊东见书记介绍,目前张家湾村一共三百多人,常驻在此的90多个,多数为老人和孩子,整个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条公路,村里四十多个孩子上学全部要步行,最远的需要步行三个多小时。张家湾村村主任说,村里的天梯不止这一处,还有另一个组也搭了天梯。这里属于山区,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村民们平常背肥料、背水泥、背沙子走的路全是陡峭山路,比天梯也好不了多少。

【微博热议】

@错觉:孩子们,你们辛苦了!坚持你们的理想,会有成功的一天。加油!支持请顶起!

@未闻花名:心酸。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自己也无能为力。唯有努力生活!奋发向上!

@吉祥小草:心酸。这种艰难里还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值得城市里的小皇帝小格格们学习啊!

@自由浪子:看完后好心酸啊,多么可怜的孩子们,希望你们能坚持自己的理想,总有一天你们会走出深山老林的!

@83928857:山里的生活真苦,更苦的却是孩子。看着这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天梯”,我两腿都发软了,孩子们是如何爬过的?真为他们捏把汗。

@事业男:孩子们你们辛苦了,为了你们的梦想实现。好好学习,加油。

@森林:让人心酸的孩子们,你们要注意安全啊,祝你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EASO英仕卫浴:多危险的天梯,每天都要这样来回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啊。

@梁冬敏:看过很多令人揪心的此类报道,每看一次感触都是那么深刻。在我国,还有很多像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一样,为了上学,为了未来成长,每天都与死神作斗争,一不小心他们的生命就白白葬送在这些只有大山里的孩子才体验过的天桥、河流中,作为同龄人,我真的很担心。

@vampirezhy:胆小的都上不了学了。播完会有效果吗?把钱用在刀刃上,才能尽快解决山里娃上学路的问题。

@读书郎学习机-鲤:小孩真不容易。好心酸。此刻坐在明亮教室里的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啊!

@朱思民:回过头来说,这个离镇子这么远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如果要修一条能行车的公路,确实投入大,经济价值太低!城镇化的发展必然要求人口合理的集中,希望村民们能早日出入方便。

@大家好好生活吧:学校没有寄宿条件么?我从五年级就开始寄宿了,村里小学早没了,现在一年级学生都要寄宿。

@lorens_lee:那些身家几百亿的高富帅,多把目光投向这里吧,再好再贵的超跑也比不上一颗慈善的心。

 

上学爬天梯谁之过?

湖南桑植县苦竹坪乡张家湾村,儿童每天需攀爬垂直天梯上学。徒步近一个小时山路到达天梯,然后攀爬挂在悬崖上垂直90度的天梯到达学校,如果不走天梯,到镇上需四五个小时。村里原有398口人,如今只剩下90几口,虽与外界隔绝,但他们不愿意搬出去住。上学难,出行难让不想搬出大山的村民只有一个心声:“我想改变路”。

山区孩子学点知识大不易,我们经常从报道中看到山区孩子的各种上学难问题,但张家湾村的孩子们每天爬天梯上学的情况真是触目惊心,让人不寒而栗。除了为孩子们的安全担忧外,我们惊诧于历史走到了现代,竟然还有这么残酷的上学“险路”存在。天梯存在,是农民之过还是某些部门之过?

张家湾村人口不多,但地广人稀的大山经济资源丰富,加上老一辈的根基,张家湾村仅有的90多位村民不愿离开大山,这是故土难离,情有可原。爬天梯去上学,是孩子们想靠知识走出大山,靠知识实现自己的梦想,更无可厚非。但经历了在悬崖峭壁施工难、移民不情愿、建学校怕造成外村交通不便等情况后,张家湾村村民给孩子们选择了打造天梯。张家湾村村民是善良的,为了别人,却苦了自己,值得夸赞。即使每天都要爬天梯,他们除了希望,毫无怨言,其精神确实让人佩服。

但垂直天梯的背后是学校问题,是交通问题。孩子们爬过垂直天梯,就能省掉四五小时的绕路。关于学校,之前的那所学校同样要让其他组的成员翻山越岭,撤点并校后,张家湾村的孩子们必须靠天梯往返于家园与学校。撤点并校的初衷,是通过集中资源办学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其合理性毋庸置疑,但“一刀切”却让张家湾村孩子们的求学路变得异常艰辛。过分撤点,不考虑实际形式,加重了张家湾村孩子们的求学负担。

张家湾村的路,一直没能通,只因“三千万都未必修得成”。在中国,因为资金问题而“罢休”的民生工程不足为什么稀罕事儿,但垂直天梯却深深地触动世人心灵。这不该发生在中国,也不该让孩子们承受这种现实之痛。设若资金可以困扰一切,那么,很多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应当停滞不前,更应当逐年倒退。实际上,并非完全是资金困扰现实问题的解决,而是某些人的人心不良。

有人说“在任何一个贫穷的地方,比经济更贫穷的往往是教育的贫穷。”而与其他贫困地区相比,张家湾村的教育贫困是输在某些部门的不负责任上。我们希望,垂直天梯能尽快成为一个传说。

【启示与思考】

在湖南桑植县张家湾村,因地高多悬崖,从村民的祖辈起,村民就靠搭在高低两处的木梯出入镇上。而村里学龄期的孩子,也只能靠爬垂直的天梯上学,而梯子下面,就是六七十米深的悬崖。

值得追问的是,一个村庄,为何处在被边缘化的角落?若村民们只能在“原生态”的天梯上爬行,那连安全出行,都会变成奢望?尤其是在年轻人普遍外出,老人小孩留守的情境下,爬天梯的危险尤为巨大。

事实上,当地为解决村民出行难题,做过几种尝试:修路——悬崖峭壁工程量巨大,“3000万都未必能修成”,而村里人口又不多;移民——山里丰富资源,成了村民生计来源,他们舍不得离开;在村里建学校——会让别的地方的孩子翻山越岭,且教育质量好不到哪去。看上去,这像是个无解的难题。

即便如此,当地政府仍难逃不作为的嫌疑:

首先,在媒体报道后,桑植县政府立马表态,先出资金在天梯处改造一条简易通道上山。可假若媒体没曝光呢?当地会不会继续不管?为什么非得等到“媒体曝光”,才将改造简易通道提上日程?

再者,部分村民不愿搬离,或不乏安土重迁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因为生计。这也投射出其发展渠道的匮乏:政府有无适当引导,为其生活兜底,并拓宽其发展空间?如果村民“谋生有术”,还会不舍得搬离吗?

退一步讲,就算修路、“移民”等都难以实行,给村民们修个“钢铁梯子”,并做好保护措施,有多难?

还有一点,“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指南。然而,不少地方政府只当作一句口号,有钱先建办公大楼,即使把自己的办公大楼建设得像“小天安门”、“小白宫”,也不满足,还想方设法公款吃喝、玩乐。

国家间竞争是人才竞争,更是国民整体素质竞争。要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教育必须先行。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端正理念,在财政部门预算时,加大对教育投入的比例。试想,只要当地政府能够拿出10万元左右,就可以修条简单的通山便道,孩子就不用攀爬天梯了。教育乃立国之本、民生之本,并非“鸡肋”。重视教育应体现在行动中。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24/7197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