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史上最严高考安检 一场最严酷的诚信拷问

2013年06月24日 21:40

 

【网络传媒案例】

编者按:文胸要换成背心,裤子穿松紧带儿的,鞋子最好是一次成型的塑料凉托……这是吉林省一位高三班主任近日给学生们总结出的高考“穿衣宝典”。2013年吉林省实施“史上最严”高考安检,金属探测仪一响,即便只是文胸后面上有两排金属搭扣,也将被拒之门外。高考考场,成了一个如临大敌的战场。“最严安检”,成了对学生的一场最严酷的诚信拷问。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身体植入金属者,医院开证明

2013年高考进入倒计时,在考生紧张备战的同时,全国各地纷纷出台高考管理办法和考场安防措施。2013年5月27日,吉林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致2013年普通高考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除常规提醒、警示外,该信与以往最大不同在于提出了高考“无声入场”的要求:“考生和涉考工作人员在进入考点时,由专门人员对其服饰鞋帽、随身物品进行严格检查,检测设备未出现报警声音方可进入。”换言之,任何带有金属物质、会引起安检仪器“滴滴”响的物品,都会成为考生进场的拦路虎。

对服装的要求只是一方面。吉林省还要求,对患疾病身体植入金属医疗器件的考生,需出具医疗机构(吉林省医院)证明材料,方能入场。那些曾经镶过金属牙齿、体内手术留下钢钉、钢板的考生,这几天正忙着去医院开具证明。

考生多备一套衣服,防安检意外

2013年5月30日早上8:00,记者在吉林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发现,学校正组织高三考生们进行安检演练。考生们男女分别列队,接受老师的仔细“排查”:耳朵、头顶、脖子、前胸、后背、腰、四肢……

一名顺利“过关”的学生告诉记者,这已经是学校第二次安检演练了。上一次,他们每人都穿一套衣服、再带一套衣服,同时接受检查。

通过安检的衣服,都会被贴上“合格”二字,而这两套“合格”衣服,将成为他们真正高考时的战袍,送他们顺利进入考场。多备一套衣服,则是害怕安检现场一旦出现意外,可以有备无患。

这时,一名正接受检查的女生背部引发了检测仪的“滴滴”响声,女生不好意思地说:“运动内衣昨天洗了,今天穿的是普通内衣……”检查老师记下了她的班级和名字,提醒说:“考试那天一定不要穿错了,考前一天我会再提醒你!”

“史上最严安检”,社会反响不一

对于这次“史上最严安检”,校园里和社会上反响不一。一位考生在经过反复检测、终于被贴上“合格”的标签后表示“不爽”,“感觉我们好像一群动物,检疫合格可以上市了。”一位教师说,“学生本来不紧张,这一折腾反倒紧张了。”还有的家长质疑,虽然看上去检得严,实际还是有空子可钻。“也许到医院检查时戴的真的金属牙套,但是开完证明也可以换成作弊工具。”“金属探测仪毕竟掌握在人的手里,万一检测人员被买通,到时关掉仪器,照样检不出来。”

不过也有一些学生和网友对此表示支持。长春市第十一高中考生郭轶仙说:不论是假牙、钢钉带来的麻烦,还是不能穿普通文胸的不便,我们都能够理解。“无声入场”的实施效果暂且不谈,但它在舆论上已经起到了震慑作用,体现了政府力保高考公平性的决心。“这不仅让我们这些一门心思踏实学习、正常考试的学生有了光明的希望,也遏制了很多试图借助旁门左道成功的想法。”

 

【高考反舞弊那些事儿】

维护高考公平公正、防范考试作弊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防范考试作弊经历了从人防到技防的过程。

恢复高考之初:

作弊手段是最简单的,防范也比较容易。以打小抄为主。当时采取的反作弊措施主要就是由两位本地老师来组织实施监考。

上世纪90年代:

一些地方监考教师出现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倾向,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实行异地轮换监考,在监考教师之间形成相互制约,防范考试作弊。

2000年后:

手机、对讲机等现代作弊技术手段开始在考试中使用,于是,开始使用金属探测仪检测考生携带的物品,用手机屏蔽器阻断考试作弊信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作弊手段开始以更快速度向高科技化方向发展,为此,以更高的科技手段反作弊,全面建设了考场电子监控巡查系统和音视频指挥系统,通过电子监控巡查系统,在线查看全省所有考场的秩序和监考人员履职尽责情况;通过音视频指挥系统,及时掌握考试情况,发现和处理有关问题。

最近几年:

开始通过考场录像回放倒查考试违纪情况,发现和处理违纪考生及不作为监考教师。统一为考生配备了考试文具和考场石英钟,不允许他们携带手表和文具,防范伪装成文具、手表的作弊器材带入考场。今年的高考,科技投入更大了,有些省全面建成了无线电干扰、压制系统,实现对考点无线电作弊信号压制的全覆盖。

吉林省出台“史上最严”高考安检 利大于弊

吉林省出台“史上最严”高考安检举措,禁止一切金属物质进入考场,甚至连女生文胸中的铁丝也不放过,因患疾病身体被植入金属医疗器件的考生,须出具省医院的证明材料,对此,有人认为过于苛刻、不近人情。但是,为了确保高考的公平公正,寒窗苦读十来年的学子们在这个特殊时期做出一点牺牲,本质上是有利于考生自己的,又有何不可?

这样的规定和举措,确实给考生们带来了些许麻烦,也可能加剧一些学生的紧张情绪,但很显然的是,着装问题稍加注意考生们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为了公平的高考做一些必要的准备,难道不比有人趁机舞弊危害自己的合法利益划算吗?两害相权取其轻,与其因为不完善的安检增加考场内作弊的可能性,不如提前严加防范。

个别学生认为,面对这种安检,“感觉我们好像一群动物,检疫合格可以上市了”。但这种安检覆盖的是全省所有考生而非个别人,考生大可不必如此多虑。

也许还有人会说,就凭“安检”一个环节就能确保高考考场的公平?笔者承认,这一项措施不能保证高考的公平正义万无一失,但严格把握好“高考安检”环节,仍不失为一种促进高考公平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各种新规的出台,自然有利就会有弊,是否科学合理,关键要看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综合各方面考虑,吉林此番出台的最严高考安检,还是利大于弊的。

 

“史上最严”高考安检,治标不治本

今年吉林省将实施“史上最严”高考安检,金属探测仪一响,即便只是文胸后面有两排金属搭扣,也将被拒之门外。

这种看似严格安检保障高考公平的做法,实际上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是舍本求末,类似的高考安检极端做法不可取。

毫无疑问,安检的目的是想最大限度地减少作弊,最大限度地保证高考公平,但是,过度借力安检、依赖安检来控制作弊行为、保证高考公平只是“治标不治本”。这会促使更多商家或团体开发更为先进的“反检”技术,为作弊行为生产更为优秀的作弊工具,导致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社会资源浪费,把高考引入“安检与反检”的恶性循环之中。如何从根源上杜绝作弊?追根溯源还得思考学生为什么作弊,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才知道该怎么做。作弊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教育的功利性。

我国现行教育,在教育目标上,重成才,轻成人。教育的本真是培养真正的人和真正培养人,是关注人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教育却重智育,轻德体;重特长,轻全面发展;关注成名成家,忽视如何做人。其结果,教育成了智育,学生把最该具备的诚信和公平正义抛之脑后,抱着“未达目的不择手段”心态,挖空心思瞅着高考那点事,作弊也就成了很多学生高考的“心灵首选动作”。

在教育行为上,现行教育重结果,轻过程。社会、学校、家长一致认同“高考跳龙门”“高考改变命运”,于是,谁升学有望就重视谁,谁升学无望就忽视谁,成绩好,一切都好,成绩差,一切都差。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也接受了这一观点。学习成了唯一,分数成了命根子,文凭成了终极目的,这样,学校加班加点补课,学生反反复复做题。在人生辉煌的前20年,家长、学生投入了太多的精力财力,谁都“伤不起”,谁都不愿意将十几年的辛苦努力在高考中“付之一炬”。当高考如此重要的时候,谁又不会觊觎高考,谁又不会心生邪念?

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考作弊行为?

一要逐渐改革高考制度,打破一次考试定终生的现象。应该逐渐弱化高考的“选拔性”,不断提高高考的“参考性”。比如,可以将高中三年的成绩、高考成绩、大学院校的复合考试成绩、社会实践活动等多项评价因素整合,作为学生最后入学的依据,只有评价的因数多了,才会减少学生对高考分数的依赖。

二要全力改变用人体制和观念。考试本来只是检验知识水平的一种手段和形式,并不能证明能力的高低,也说明不了太多的实际问题,而大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一看学历二看学校,这种“高文凭就得高职位,好院校拿到好薪酬”的用人导向使得考试承载了太多的功利性,那么铤而走险、拼死一搏也就顺理成章。为此,用人单位包括各种人才选拔都要改变观念,要轻学历重能力,不看想用之人毕业什么学校只看是否满足用人需求,真真切切让能者上前、让素质为上、让供需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高考作弊行为,也只有这样,中国教育才能步入阳光大道,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和作用。

高考安检责任不应无限转移给考生

高考是考生的人生大事,更关系着社会信任,祭出“史上最严”的高考安检,以确保高考安全万无一失,相关方面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考生及其家长也理应积极配合。但是,高考安检的责任能不能无限地转移给考生,是值得商榷的。

“史上最严”高考安检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女生文胸后面的两排金属搭扣、裤子皮带上的金属扣子、鞋子上的一点金属就真的影响了高考安全?如果由于医疗档案遗失,医院不能开具相关证明,考生怎么办?

回顾近几年的高考安全事故,主要的大概是三类:一是试卷安全保密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泄题;二是考场时钟出现问题,影响考生正常答题;三是利用形形色色的现代工具作弊。前两类高考安全事故,责任显然不在考生。至于利用高科技产品作弊,目前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金属探测仪、手机狗、考场信号屏蔽仪等反作弊高科技产品,近年来已在各地纷纷派上用场,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确保高考安全,根本措施还是在人,工具只是辅助。即使通过“史上最严”高考安检,是否就能确保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呢?恐怕无人敢保证。实际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谁能保证就不存在用非金属工具作弊的可能性?技术不能杜绝作弊,我们在提高反作弊技术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尽快出台《考试法》,加大作弊风险,更好地打击考试作弊。

 

【启示与思考】

吉林省实施的“史上最严”高考安检引发公众热议。高考考场,成了一个如临大敌的战场。“最严安检”,成了对学生的一场最严酷的诚信拷问。

如此这般的如临大敌,只为一个目的:防止作弊。维护高考公平公正,防范考试作弊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作弊和反作弊被称为一场“猫鼠斗争”,有媒体甚至盘点了高考20多年来,教育机构和作弊者之间“猫鼠斗争”的曲折发展历程,由此可见作弊由来已久,在每年的高考中也确实会曝出大大小小的作弊事件。 

在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德智体”全面发展一直是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列在第一位的“德”,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其实也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是做人之本。但是,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智”,更准确地说是学习成绩、分数,这个更直观、量化的指标,始终被摆在对学生考察的第一位,尤其是到了高考,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分数就成为决定命运的关键。

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素质教育更多地沦为一个口号,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变得可有可无。自觉遵守纪律,这个最基本、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在面对分数的时候变得无足轻重,这也许就是不少人冒险作弊的最直接原因。

在批评、防范学生作弊的时候,我们的教育部门是不是更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难道学生们的诚信已经需要如此的草木皆兵?十多年的教育,却连一个基本的考试规范都要用这样不信任的方式来保障?

一个连基本诚信都不能保证的教育是不是一个失败的教育?与其挖空心思地防范,不如让教育回归本位,把德育落到实处,从培养合格的人入手。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期待有一天,我们的考场不再戒备森严,我们的学生都能坦荡应考。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24/7199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