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从“最会喝水的家庭”探析如何增加政府公信力
2013年06月25日 13:47
【百姓心声案例】
编者按:一则关于自来水的新闻引发了大家的热议和恐慌。一对号称和饮用水打了二十年交道的专家称二十年不喝自来水。他们说,北京的水质污染严重。小小一杯水引发广泛关注甚至焦虑,不仅折射出民众对于饮水安全的关切,还折射出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公开不够充分。改善民生不仅仅是增加投资,还需要让人们更便捷地获知相关信息,这有助于行使监督权,推动与民生相关的各项政策措施更好地落到实处。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北京“最会喝水的家庭”:已二十年不喝自来水
丈夫在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饮用水产业委员会工作,妻子是北京保护健康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负责人,如此一对与饮用水打交道二十余年的组合,谈起喝水来自然不必谦虚,“我们可能是北京最会喝水的家庭,没有人像我们这么讲究。”58岁的妻子赵飞虹说。
长年的水质研究,让他们养成自来水不碰嘴唇的习惯。
“我们上周刚测了,自来水中硝酸盐(以氮计)的指标已经达到每升九点多毫克了。”2012年圣诞节这天,赵飞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虽然这一指标未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10mg/L的标准值,但已经很接近了,“五六年前,这个指标还在1-2mg/L之间,就在2011年还只有四点几。”
自来水中的硝酸盐主要来自垃圾、滤液和粪便,而这不过是诸多指标中的一个而已。多年来,赵飞虹检测发现,北京自来水的水质在逐渐变差,“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对夫妇的影响下,他们身边的亲朋好友也戒了喝自来水的习惯,成了超市里矿泉水专柜的常客。
在这个超级城市,节流之外,开源或更重要。目前,北京正如一个巨型章鱼般,把它饥渴的触角伸向河北、山西甚至更远的丹江口,再生水、岩溶水、海水淡化水乃至黄河水亦已列入政府的考量范围。
不过,赵飞虹却非常担忧,“为什么这几年北京的水质下降?因为自来水太复杂了。”
2010年,北京遭遇连旱11年,不得不从山西大同的册田水库、河北的友谊水库、壶流河水库、响水堡水库、云州水库等紧急调水。彼时行至册田水库的王建发现,册田水库的水是四级水底,很大的死鱼就在水面漂浮着。
“北京花了很多钱调来的水,就是这样受到污染的水。”王建说。而对于即将于一年后进京的南水北调水,人们并不怀疑可以令京城用水困境大为改观,但疑问却萦绕在赵飞虹等人的心头,这千里迢迢来的水,会被汹涌而至的人流吞噬吗?
京自来水集团回应“20年不喝自来水”事件
日前有媒体报道,北京一对夫妇常年与饮用水打交道。丈夫在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饮用水产业委员会工作,妻子则是北京保护健康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负责人。由于担心北京自来水水质逐渐变差,他们已经20年不喝自来水,只喝矿泉水,更自诩为“北京市最会喝水的家庭”。
针对民众对目前北京供水水质状况的关心,梁丽明确表示,北京的饮用水及水源地是中国内地最好的水,集团供水均符合国家106项标准。
在北京城区,每天有200多万立方米自来水,通过8800公里的管线送到居民家中。如果采用地下水作为原水,那么生产自来水简单又安全。问题是北京从2000年以来连续12年干旱,水资源极度紧张,不得不以地表水作为主要原水。目前,市自来水集团使用的密云水库等本地水水源和河北水库水多达22处,2014年还将采用上千公里外的丹江口水源。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十分罕见,这对自来水集团供水调度、水处理工艺、水质监测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梁丽谈到,为保证北京的供水安全,自来水集团建立了全过程的水质监控体系,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用户终端水进行全过程的水质监控,保证自来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如利用在线监测仪、定期取样化验等方式,对水源的水质进行监控;通过水厂运转班组、水厂化验室、水质监测中心三级水质检测,确保出厂水符合106项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在供水管网和用户终端建立了243个水质监测点,对管网水、用户龙头水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相关报道提出,随着北京地下水位的下降,地下水的“硬度”明显增加。北京自来水集团水质监测中心主任林爱武解释称,所谓“硬度”,就是水中的碳酸钙含量,烧开会形成水碱。国家标准规定自来水硬度不超过450毫克/升,而北京自来水集团采取使用地下水与地表水勾兑,以降低硬度,将其控制在380毫克/升以下,在此范围内的硬度对民众健康有益而无害。
据林爱武介绍,根据去年四季度的检测,北京地下水的硝酸盐最高只有9.7毫克/升。国家标准地表水小于10毫克/升,但如果使用地下水源,可以放宽到20毫克/升。北京60%都是使用地表水源,只有40%使用地下水源。但即便国家标准放宽到20毫克/升,北京也是按10毫克/升控制。
林爱武谈到,自2007年新饮用水国家标准实施后,自来水集团对于消毒副产物要求更严格,多年来采取先进的处理工艺,使消毒副产物得到控制。以其中一项三氯甲烷为例,1997年第九水厂该项平均值为0.019毫克/升,国标为0.060毫克/升。2012年该项平均值为0.011毫克/升,通过数字可以表明,这么多年虽然在水源多样化、水质复杂化的情况下,通过处理工艺,该项指标得到了很好控制。
北京市水务局曾于2012年12月27日发布信息称,2013年1月15日开始,北京公共供水企业将通过网络等渠道公布其供水水质信息,主要包括管网水水质和出厂水水质两大组成部分。其中,出厂水水质每季度将公布42项常规指标。每年1月15日前,将公布上年度出厂水的全部106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届时,民众可通过相关网站查询有关供水水质信息。
最会喝水家庭谈喝水
近日一篇题为《北京“最会喝水的家庭”已二十年不喝自来水》的文章,引起网民热烈讨论。文章报道了一对从事水研究的夫妻近20年没有饮用自来水,他们常年喝天然矿泉水。文中提到,有机污染物在进化、水质走下坡路、地下水硬度大必须要勾兑、自来水复杂且外地水源质量不佳等现状,并提出了对饮用水安全的担忧。就此,记者在位于北京市南滨河路的北京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的办公室,采访了这对“北京最会喝水的”夫妇。
北京保护健康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会长 赵飞虹:
一些有机物的污染,我们叫总有机碳,从总有机碳的指标来讲,是逐年在增加的。在(上世纪)90年代,总有机碳自来水甚至都未检出,这几年都能检出,并逐年在增加,代表着有机物污染在增加。
据这对夫妻介绍,除了水质变差外,他们不喝自来水的原因是担心消毒残留、管网二次污染等问题带来的自来水水质安全隐患。
北京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所长 李复兴:
头一关加絮凝剂,都是化学物质啊。后面就加消毒剂,也是化学物质。大量的化学物质加入水当中,不加不成,安全是第一位的。安全解决了,这些残留物质到底对人体怎么样?未知数。
在李复兴看来,北京自来水处理软硬件设施都处于世界较为先进水平,自来水出厂水质也很不错,但并不能排除自来水管网在输送过程中造成的二次污染。
北京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所长 李复兴:
相对来说,北京这方面硬件软件,这几年还是很好的。除了传统工艺外,又加了很多深度处理,甚至一些水厂都加了膜技术,用了很多,硬件改造,对自来水处理的工艺改造,都是超前,或者与国际水平接近的。但是硬件很好,自来水出来水质也很好,但是到每个家庭当中,不能保证都安全。为什么,因为二次(污染),中间环节输排管道造成的。
北京保护健康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会长 赵飞虹:
最主要的问题可能是供水管网的二次污染,就是供水管网,还有高层水箱,是不是污染了。我个人认为。
针对这一问题,“北京最会喝水的”夫妇建议有条件的居民在家中安装净化设备,对入户的自来水进行再次过滤和处理。
北京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所长 李复兴:
目前喝水主要还是自来水,有条件的家庭可以搞一些简单的净化处理,把自来水中残留的一些物质净化一部分。
网友热评:
@晓雨way:我就是做水质监测工作的,我可以说北京的水确实都达标,水垢主要是地下水硬度大的原因,2014年南水北调从丹江口水库调水进京后,水垢问题就会好很多,而且丹江口水库是某某山泉的水源地之一哦!
@由美的爸爸:此水不是彼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所说是对的,家里水龙头流出的水呈茶褐色也是真实的,问题在于此水不是彼水。自来水集团可以保证出厂的水是安全的,但不能保证几十公里、上百公里的管道和高层建筑上的储水罐没有污染。
@catherine_chch:记得初到北京时,夏天煮绿豆汤。绿豆加上自来水,熬了半小时后打开锅盖一看,一锅红水,生平第一次见识到绿豆可以煮出红水。后来换用桶装水才算喝上了绿豆汤。
@王云岭:北京的饮水应该是安全的,也必须安全,那么多政府机关、外驻机构、媒体云集于此,自来水公司怎敢开此国际玩笑?北京饮水安全,但并不代表没有安全死角,一些人为的或其他原因形成的死角应该是有的,但不能代表整体。饮水安全要重视,但也不能以局部否定全部,应该尊重事实。
北京“最会喝水家庭”引反思 自来水质量谁保障
生活上的讲究,每个家庭都“自成一套”。可仍要说,见过讲究的,没见过这么讲究的。在看过了“北京市最会喝水的家庭”的报道之后,许多网友发现,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关于自来水的那么多的秘密,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我们每个家庭何尝不想变成那个“最会喝水的家庭”。这个道理就像在伦敦奥运会召开之前,我们看到一些项目的国家队队员能够吃到单独喂养的家禽、牛肉、猪肉一样。我们都想成为“特供”的对象,哪怕费尽周折,自己给自己也要搞“特供”。
戒烟戒酒易,“戒掉自来水”难。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能不喝水。水是生命之源,可是,我们每个家庭所有的水源,不过来自于家里那三四个水龙头以及背后那神秘的自来水公司的供给,对于他们供给的自来水,绝大多数百姓是喝也得喝,不喝也得喝。对比“最会喝水的家庭”的讲究,许多网友更是感觉,即便自己经营着一家自来水厂,都比不上这个“最会喝水的家庭”。
“最会喝水的家庭”之所以能称“最”,原因有两条。一是,在自然水质量信息极不对称的过去和当下,他们这个家庭较别人早20-30年知道了北京市自来水的质量,并且几乎每周都会得到自来水质量检测数据,这个家庭借助于体制之内的信息资源,较早地做到了“独善其身”。而这是其他家庭都不会拥有的“特权”。当然了,笔者在这里并非陷入了“专家即砖家”的思维,水质量的信息发布并非只是几个研究人员有没有发布的问题,而事关整个社会的信息透明度,更事关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官员对于特殊信息的敏感程度以及全体公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的释放程度。
与这个家庭相比,广大公众非常像眼睛上蒙了布的拉磨驴——每天喝水,却不知道喝到了什么。2009年住建部曾对全国城市饮用水水质状况作普查,但至今未公布结果;2011年,住建部也曾进行抽样调查,并发布数据为“我国自来水出厂水质达标率为83%”,但是,至于是哪些城市属于17%部分,则没有了下文。关于自来水质量的信息,笔者希望,自来水质能像PM2.5数据一样,实时检测,实时更新,像天气预报的信息发布一样公开,一样透明。
二是,这还是个“仓廪实”和“衣食足”的问题。换作一般的家庭,在未成为“最会喝水”之前,想必会折腾到生活不得安宁。让我们看一看“最会喝水的家庭”讲究到了什么程度:沏茶用海南岛的“火山岩”或长白山的“泉阳泉”偏硅酸型的、比较软的水;做饭用北京本地经过品牌工艺末端加工的矿泉水。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讲究,既需要非常专业的水知识,也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较大的花销。因此,普通家庭尤其是那些需要几代人为房子奋斗的家庭,要实现吃水上的讲究,无异于痴人说梦。
一厢是守着强大的数据库,过着小资生活,处处讲究吃水更讲究,一厢是任何正确信息都得不到,有时直到城市停了水,才知道上游的水已经被化学物质污染的结果,对比之下,就会发现,不是普通家庭不想在吃水上讲究,而是,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条件选择我们的用水质量。在选择用水的问题上,他们给公众出了一道只有一个答案的选择题。
自来水水质问题,并非是简单的污染问题、管道问题,也并非有没有“国标”的问题——况且新的自来水“国标”已于去年7月份开始实施。通过“最会喝水的家庭”这个多棱镜,我们能够看到,自来水的质量问题和当下很多公共问题一样,都是话语权和知情权得不到释放、权利主体得不到尊重的问题。
【启示与思考】
小小一杯水引发广泛的关注甚至是焦虑,恰似一面多棱镜,不仅折射出民众对于饮水安全的关切,还折射出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公开不够充分。
回应与日俱增的民众关切,有关方面与其急着澄清自己是“最好的”,不如努力做到更好。比如借鉴它山之石:日本的自来水管道大都使用不锈钢;德国联邦卫生部规定,自来水公司每年都必须出具水质报告,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水质监测一小时一次。
回应日益强烈的沟通需要,则有赖于信息公开。供水是基础的公共服务,百姓当有充分的知情权。很多时候,因为不了解所以质疑,因为不清楚所以恐惧。而信息公开的好处就在于,一旦再有类似新闻爆出,公众或许不会立刻相信什么或是怀疑什么,而是可以对照数据作出客观理性的判断。
北京承诺公开水质监测42项指标只是踏出了第一步。为了更具公信力,水质监测体系和公开体系还应该考虑引入第三方力量如大学实验室、卫生检测机构等参与。
不单是水,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关系民生的很多信息都应尽量公开。近年来,各级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不断加大,但改善民生不仅仅是增加投资,还需要让人们更便捷地获知相关信息,由此远离焦虑,也有助于行使监督权,推动与民生相关的各项政策措施更好地落到实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25/7200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