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心得
做好群众工作应坚持的原则
2013年07月31日 10:32
关于执政以后党情的变化对群众工作的挑战,1956年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指出:“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4页)在八大及以后的讲话中,邓小平多次强调:执政党的地位,还很容易在共产党员身上滋长着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结果,必然发展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这种错误在我们党内不是比前几年减少而是比前几年增加了;我们脱离群众,干部特殊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等等。邓小平同志这些观点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被发展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如果说,执政以来党情的变化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了党自身的挑战,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世情、国情的变化却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了来自群众变化新的外部挑战。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两个转型”的大背景中:一是政党转型,即从领导革命的党向执政党转变;二是社会转型,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政党转型推动了社会转型,而社会转型的“新的阶段”的到来对政党转型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两个转型”互动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民众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消费者意识”迅速成长,网络世界的勃兴使人们的表达意识、参与意识空前增长,全球化的出现使民众的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日渐培育,这些都是过去党的群众工作不曾面临的新环境。在这样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群众的诉求、兴趣、心理、参与等变化越来越快,党员干部只有早研究、早预测、早发现群众的变化方向与趋势,才能走在群众的前面,充当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防火墙”;党员干部如果对群众的变化研究“慢半拍”,那么只能跟在群众后面,成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救火员”,体现在群众工作中就会出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能用”的尴尬局面。
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例,长期以来,我们采取了合理的“三层战略分工”布局:上层精英负责党的意识形态或理论的规划、创新;中层是一个负责“翻译”的群体,包括知识分子和各方面专家,用统一的声音把抽象的“主义”与理论转变成准确、通俗的语言,传达到党的政工群体中去;基层有一大批经过中层培训的政工人员(包括“群众领袖”),负责把党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通过灵活、易懂的方式传播到民众中去。换句话讲,在党的宣传队伍中,应当有一部分人从事“科研”工作,即针对社会变迁提出指导性的理论、观点,并在党内取得广泛共识;有一部分人从事“科教”工作,即把这些经得起实践检验并取得广泛共识的理论、观点传播给广大党员干部(政工人员);一部分人从事“科普”工作,即党的政工人员把从“科教”群体那里获得的理论、观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给党外群众,并使之内化于群众的头脑之中。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原来的“三层战略分工”格局容易被打破:一是“科研”层次的理论创新、规划与“科教”层次的阐释脱节,搞创新的人员不阐释,阐释的人员不参与设计,导致在“翻译”环节出现多种杂音,阐释的准确性、统一性打折扣;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来服务于单位、街道、村庄的大批政工人员下岗、转岗,导致“科普”队伍力量缩小;三是在科教和科普层次原本分工明确,现在都来思考“战略”问题,从上到下都“与中央保持一致”,讲一样的话、唱一样的调。由于科教与科普功能缺位,科学的理论到了基层,缺少“方言”转化,群众如果弄不懂含义,就难以产生巨大的力量。
在具体的群众工作方式上,由于我们的观念、方式、机制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变化,导致一些地方的群众工作方法保守、方式呆板,缺乏想象力,缺乏创造性。一些地方只善于利用组织或行政资源联系群众,离开了这些资源,党员干部就难以独自与群众打交道;一些地方只会机械地通过物质满足的方式联系群众,缺乏对群众真实需求的洞察,缺乏与群众的感情交流;一些地方对社会组织蓬勃兴起熟视无睹,不善于利用社会组织的资源做群众工作;一些地方面对人口流动的新情况,没有转变思路,死守地域观念,在外地群众与本地群众之间划分“界限”;在社会分层背景下,一些党员干部“嫌贫爱富”,密切联系“大款”,忽略普通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权益;一些地方只关心经济增长,却不关心民生与社会事业发展,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知不觉伤害了群众的利益;在信息化背景下,一些地方不善于利用网络媒体与群众打交道,相反在各种信息“洪流”中保持沉默、无所作为,丧失引导信息传播的制高点与主动权;在当前社会不和谐因素客观存在背景下,一些地方不善于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以消解社会紧张与断裂;在一些宗教氛围浓厚的民族地区,由于宗教与风俗的高度关联性,党的基层组织融于基层社会的难度逐渐增加;等等。
以上挑战意味着今天党的群众工作内涵应调整为:在改革开放、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背景下,党要主动迎接新的时代变迁的挑战,支持、引导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合理的物质文化需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扩大群众对公共事务的有序参与,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不断提高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最终建立合作、和谐、稳定的党群关系。为达到这个目标,新时期群众工作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化。新时期群众工作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不断提高群众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要着眼于掌握群众心理、政策的科学性与延续性、群众需求层次变化等规律,踏踏实实开展“科研”工作。
2.民主化。应当善于用民主的方式做群众工作,尊重群众的实际感受,切实扩大群众对公共事务的有序参与,支持人民当家做主。
3.法治化。群众工作要以法治为前提,缺乏法治精神、契约精神,群众工作最终只会缺乏规则,甚至“好心办坏事”,造成“一团糟”局面。
4.数字化。在数字化时代,要积极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体手段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及时获取群众对党的各项工作的评价,及时开展群众情绪疏导和情绪管理的工作。
5.公开化。在资源分配和利益满足的过程中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能厚此薄彼,体现在党的政策上应具有连贯性、透明性;在同一需求层次上,因人而易设定标准,会导致群众因为攀比而出现需求差异,新的矛盾就产生了。
6.社会化。应当积极吸纳包括普通党员参与的一切社会力量如社会组织、“社会人”等参与到群众工作中去。
7.适度化。群众利益的满足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所以,利益工具的使用应该注意“度”的把握,当对一种需求层次满足过快而又没有做好满足更高需求层次的准备时,过多、过快的利益满足容易制造出新的利益矛盾。
8.生活化。群众工作形式和内容创新是吸引群众参与的前提。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生活化话题是群众最愿意接受的,比如学习如何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丈夫妻子、男人女人、男孩女孩的家庭教育等内容,就是人人关心的话题。
9.实用化。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需要给群众提供真实、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如积极发挥由政工、社工、志工组成的“三支队伍”对群众情绪管理与日常生活的辅导作用,群众就会感恩社会、拥护党和政府。
10.差异化。针对不同的人群(考虑时代、区域、宗教、民族、性别、阶层、地位、兴趣等因素)或不同的需求层次应该使用不同的利益满足工具。反之,违背差异化原则,则可能导致利益满足中“牛头不对马嘴”,群众工作花了大力气,群众心里却并不领情。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31/7200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