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典型案例

带群众奔小康的好支书

2013年06月28日 17:22

 

史安民,男,汉族,1955年5月出生,199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文化程度,现任高陵县通远镇何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近年来,史安民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抓党建促发展,把党支部建成了建设富裕乡村、文明新村、和谐农村的坚强堡垒。他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全村群众建成日光温室大棚2538栋,户均5.6栋,人均1.3栋。200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多。如今,何村已成为西北地区有名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批发基地。史安民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受到了各级组织的表彰:2004年被高陵县委评为“学雷锋活动先进个人”,2005年获中央农广校“全国优秀学员”、西安市“劳动模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中心户长”等称号,2006年获西安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7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和省级“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称号,2008年被陕西省委授予“郭孝义式的农村党支部书记”称号。

选准路子带好头

何村位于高陵县城西北,有8个村民小组、1964人,耕地2500亩。20年前,由于远离县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种粮为主,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1992年,史安民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看着群众过穷日子,他心里很着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三原县走亲戚,认识了山东来的技术员,第一次听到日光温室蔬菜这个新名词,当得知一棚反季节蔬菜一年能挣万把元时,他很震惊。回来后,立即联系十几名村民一起再次来到三原县,向山东技术员请教,并自己骑自行车到泾阳、灞桥等地实地参观学习。通过考察,他认为建大棚种蔬菜是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条好路子。但怎样才能让群众自愿建大棚种蔬菜呢?他决定自己带头,于是就说服家人卖掉家中的粮食和猪羊,借钱贷款,建起了两个菜棚。经过精心务作和摸索钻研,到年底纯收入达到了6000余元,是种粮收益的好几倍。看到种大棚能挣这么多钱,群众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史安民同村委会一班人商量后,赴山东寿光以年薪1.1万元,每天确保1斤羊奶、一个鸡蛋的优厚条件请回了技术员,并将薄膜、种子、黄瓜嫁接专用夹等物资从山东运到村里,第一批42栋大棚在何村建成。3个月后,蔬菜上市,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大棚户手捧着大把的钞票,心里乐开了花。

勇挑重担强产业

1994年4月,史安民当选为何村村委会主任,他决定在村上扩大大棚蔬菜种植面积。“三夏”刚过,他顾不上晾晒家里收割回来的麦子,揣上3000元钱,带上6名村民小组长,风风火火再次远赴山东寿光,学习大棚蔬菜的作务技术。等他回到家里,看到未及晾晒的麦子全部变霉了,老婆气得直掉眼泪,他心里难过极了。但他强忍着,卖掉了自家的拖拉机,筹资5万元,又上甘肃四川,跑湖南湖北,购回钢丝薄膜和竹竿,联系好上万卷草帘子,组织群众打墙建棚。可是,一个意想不到的麻烦出现了,由于怕担风险,信用社原先说好的20多万元贷款“卡壳”了。看着群众眼巴巴的目光,史安民找到信用社领导家中,说:“以我个人的名义贷款,天大的风险我承担。”信用社领导被这个热血汉子打动了,终于给何村如数贷款。很快全村又建成了120栋温室大棚,看着一栋栋大棚建成投用,他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2001年6月,史安民担任何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何村大棚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他带领群众抓住机遇大发展,2002年何村大棚突破千栋,至2008年总数达到了2538栋,实现了户户有棚、人人有棚,全村90%的劳动力专门从事大棚菜生产。蔬菜品种由最初单一的芹菜、豆角发展到如今的西红柿、圣女果、黄瓜、辣椒、乳瓜等十几个品种,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蔬菜”基地。2008年全村蔬菜总收入达到3000万元,人均蔬菜收入达到 1.5万元,大棚菜已成为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何村也从一个以种粮为主的穷村一跃成为闻名省内外的小康村。大家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史安民也经常被邀请到各地讲课,进行现场指导,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大棚产业的迅猛发展。

一心为民促共富

2004年冬,菜价下滑,全村数千吨芹菜严重滞销,价格猛跌到每斤1毛多钱。为了打开市场,史安民及时与县上有关部门联系,请来各大媒体,在何村举行现场新闻发布会。他亲自开着车到处跑销路,一走多天,竟忘了给家人打声招呼,老伴一个人上大棚拉帘子,不小心从棚上跌落下来造成脊椎骨折。等回到家,看着受伤难过的妻子,他的心简直就像在流血。可老伴没有过分埋怨,反倒鼓励他说,咱不能只管群众建棚,还要让群众的菜不愁卖,不能让群众骂咱。经过在《陕西日报》、《西安日报》等省市主要报纸刊发消息,在市电视台一套、二套播放新闻及专题片,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春节前,不但全村1000多万公斤西芹销售一空,还出现了货缺价扬的喜人场景。为了进一步畅通蔬菜销售渠道,2006年,史安民组织带领全村50多名经纪人东出潼关,西到甘肃,北上延安,南下四川,跑市场打开销路。为了方便群众卖菜和客商购菜,他多方争取投资60万元建起了何村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建起了何村宾馆。随着大棚菜的规模化发展,史安民又在何村成立了蔬菜净菜包装公司,注册了“泾渭安民”牌商标,对全村的蔬菜统一包装调配销售,增加蔬菜的附加值,大大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销售的波折使他深切意识到,何村的大棚菜生产既要规模化,又要多样化、精品化、市场化。2007年9月,他又一次组织全村的种植能人和技术骨干赴杨凌、阎良、寿光等地进行参观学习,逐步引导菜农将种植品种由叶菜向果菜发展,向精品化发展,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多措并举建新村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史安民认识到党建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党员的宗旨意识需要进一步强化。在全村广泛深入地开展“三级联创”、“旗帜工程”、“一联三”、“双强双培双示范”等党建活动,积极推行党员承诺制,实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及民情报告单制度,有效地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生产生活上的难题,赢得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本村群众的一致好评。2003年,投资70万元建成了300余平方米的党支部办公楼,为进行党员教育、群众科技培训搭建了平台。按照“支部+协会”的运作方式,成立了蔬菜协会,在销售、技术服务和新品种引进等方面,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并在协会成立了党小组,党员一方面带头发展生产,一方面积极为群众做好服务,极大地增强了党员的宗旨意识。现在,党员每户建棚都在4栋以上,并积极带动群众进行新优特品种的引进,调整种植结构。在村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村上先后引进种植了黄瓜、西红柿、茄子、西葫芦、香瓜、圣女果等多个新优特品种。

新农村建设以来,史安民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坚持“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六新”标准,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硬化道路4.8公里,埋设排水管网5公里,修建了5座公厕及6座垃圾台,安装了161盏新路灯,自来水管网通进全村528户,粉刷沿街墙体墙面3.8万多平方米,清理垃圾5000多方,拆除占道建筑1000平方米,新建沼气池50个,新建无害化厕所100个,新建了1200平方米群众文化娱乐广场和500米的文化墙,筹资30余万元对村容村貌进行了绿化、美化,使何村成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史安民不忘加强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他联系省电视台《村里村外》和《秦之声》栏目组、省广播电台《秦风热线》、《任超夜话》等栏目组到村上现场录制节目;每天晚上,组织群众在村文化娱乐广场进行秧歌表演,打太极拳,举办交谊舞会;每年隆重举行一次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让村民没有了信教、赌博的时间,广大群众“信党信钱不信教”,讲文明、讲公德、讲和睦、讲致富的良好风气蔚然成风。

为了实现全村群众的共同富裕,不让一户群众掉队,尤其是让那些贫困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尽快脱贫,村党支部每年组织召开一次残疾人、贫困户座谈会,倾听群众呼声,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残疾人马明主动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光荣入党。他发自内心地说:“过去我家穷,妻子经常和我闹矛盾,我经常到教堂去祈求天主保佑。后来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脱了贫,有了积蓄,家庭也和睦了,我真心实意地信党不信教。”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史安民组织成立了村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地震应急预案》,实行24小时值班,坚持每天四次向群众广播震情以及地震小常识,增强群众的自救能力,消除了群众麻痹心理和恐慌思想。对全村群众的住房、学校校舍、大棚墙体等进行排查,妥善安置24户危房户。号召全村党员群众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向灾区人民捐款献爱心。

展望未来,史安民信心百倍,豪情满怀:有党的正确领导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全体村民的信赖和配合,何村群众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何村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走出全省、走向全国……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28/7201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