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典型案例

“乡官”刘刚

2013年06月28日 17:22

 

记者在志丹县采访杏河镇党委书记刘刚,现场看到了一幕好似影视剧中的镜头:

路的一边是被河水冲刷拉出30米深的石槽河沟,路的另一边是新建的三间水泥板房。当刘刚握着院中老人任宏德的手时,老人激动地喃喃:“刘书记,共产党好,共产党万岁……”“我背靠共产党,面向共产党,我今辈子托共产党的大福了!”说着老人用衣袖抹起了眼泪。

河对岸土石山腰疮孔似的原始土窑洞群,就是现已搬进移民新村的牛咀沟12户81人原来的住地。无水时,村民出村要走近30米深的石河道,上游一响雷,下游路人、家人、学生娃全呼叫着上山逃命。这被围困在偏僻山野,低质量生活的村子牛咀沟被媒体喻为“寂寞的村庄”,如今一河之隔居住生活两重天。

当年刘刚一句话掷地有声:“我们不能把最穷的户留在原地,那样的话,就不是我们的初衷,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意义!”

杏河镇最穷的村、最穷的户一个不落地搬进新居,过上几辈人梦都没梦过的好日子。朴实的农民褒贬简单明了,心底里涌出的是对党和刘刚的感恩。

可刘刚说:“我其实没多大本事,我只是把党的好政策,原原本本、不走样地执行好、落实好而已。”

叫板贫困“贪婪”干事

40多岁的刘刚整日风风火火,在杏河大地跑不停,说不停。人们见他总像刚从桑拿室蒸过一般,脸上粗糙黑红,永远是一副激情工作状。

刘刚土生土长,是革命先烈刘志丹的堂侄。也许是刘家血性遗传、童年生活窘困的记忆,加上对堂叔的崇拜,成年后,渐渐内化升华成刘刚一种自觉的职业本能和人生动力。刘刚当兵3年,六次受到部队嘉奖;复员后在乡镇工作,一干就是24年,用刘刚的话说,除了妇女主任没干过,其他岗位干遍了。

“土匪”的吼声,八路的作风,这是杏河干部群众对刘刚极具个性的评价。

2002年,刘刚调任杏河镇镇长,他半个月跑遍了杏河18个村90多个村小组,240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镇处于陕北生态最为脆弱的白于山区腹地,道路差、电不稳、吃水难,住土窑洞占相当大的比例。这让刘刚心痛:“牛咀沟,米老庄、狼岔咀等村,封闭落后的没办法,恓惶的无指望,让人有一种恐怖感。”彻底改变贫困面貌的强烈愿望,固化成为刘刚身上沉沉的职业责任。

干部评价说,刘刚的军人作风与长官意志结合,工作起来不要命,训斥部下不留情,干事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并要求标准高、速度高、效率高。

修金盆湾农田点两个多月,推土机推的虚土难行走,刘刚干脆脱鞋赤脚指挥。部下说他常穿运动鞋不穿袜子,就是免得脱。

建苹果示范园,按一个标准干,刘刚与包村干部、村干部及农民吃方便面,喝矿泉水不下山。

建枣湾移民新村,刘刚天天早出晚归,一次商量工程,没灯,他让把车灯打开,照着说到十二点。

牛寨建新村碰上连阴雨,水满地,泥一尺,刘刚同村组干部挽着裤腿,脱了鞋在泥地里清理。

推土机给背台村修梯田不够尺寸,刘刚对驻村干部张口就训:“司机说多少就多少,你不长眼睛?”转身又对推土司机吼:“你挣着农民的钱却做下糊弄农民的事,这不是昧着良心发财吗?”硬是逼着司机返工。

镇干部领教了刘刚干事的贪劲儿,狠劲儿,蛮劲儿。

2006年搞移民村、新农村建设,他大张胃口同时开始了四个村;次年县上只安排了牛寨村,他找到主管副县长,硬是请求增加中山村的大庄科组,理由是这样的话一道岭就整完了。最后如愿以偿。

短短几年,杏河18个村,已建了14个新村。新村配套的山、水、田、林、路等“十配套”、“十进村”一步到位。所有新村都是当年建设,当年入住。没有一个烂尾工程,没有一个跨年度工程,没有抛下一家建不起房的贫困户,更没有一例上访。

退耕还林,他一块地一块地跑,相当一部分小班林地他了如指掌。短短几年,全镇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8.6万亩,人均近10亩;新建标准苹果园8648亩;新建日光温室大棚195座、大弓棚558座;新建农田1.8万亩,人均拥有由过去不足2亩达到3.1亩。如今杏河,有近一半的村已无一亩农田可修,无一亩林地可造。全镇打深、浅机井236眼,加上集雨水窖,户户通自来水,成为白于山区第一个全部解决饮水困难的乡镇。

沿路、沿线搞便于参观的“政绩工程”成为流行。可刘刚急贫困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需,在杏河开始新农村建设时,他从最需要解决的狼岔咀、米老庄、牛咀沟村开始。

米老庄村民住在地质灾害垮塌区,长期封闭的村民不会握手,见人不知所措地伸出左手,这成为苦涩的笑谈;狼岔咀过去距镇20余公里,被喻为“悬崖上的村庄”,村民散居在土石崖坡上,下面是四五十丈深的崖沟,“出门就跳崖”,村民记事以来有7人不慎摔下,仅一人生还。

还有最穷的牛咀沟村,镇上光为改变交通,投资300万元修了一条路,搬了3个山头,建3座大桥,修7个涵洞。路人问:“你村有大官呢?”“没有。”“没有官,谁会给你掏大钱修路?”“硬要说有,大官就是我们刘书记!”

镇干部似埋怨也是自豪地说:“刘书记干事,铺摊子很大,都快收不拢了。我们感觉杏河的工作永远干不完,干部住镇还要加班加点拼命干。”

牛沟村支书杨世刚说:“这届镇班子干一件事,成一件事,给每个村干下了有目共睹的实事、好事。”

刘刚以前从吴堡乡离开时,村民说:“走了一位好乡长。”在杏河干了7年,农民察觉到了说:“刘书记走呀,这是个好书记!”农民从心底里感激他,拥戴他,敲锣打鼓先后给他送来10多面锦旗、牌匾、工艺品等。上面写着“一心为民的好书记”、“一心为民,情系百姓”、“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干工作用心、用脑

农民说:刘书记是农业专家;建筑方说:刘书记设计在行;税务所长说:刘书记对税源底子比我清;省林业专家说:刘书记能称上是林业专家……

一切关于刘刚的说法都透露出一个信息:刘是个能干事、会干事、下功夫干事、能把事干好的人。

他曾多次不谦虚地要求部下:“乡镇工作没有啥科技含量,我就是腿勤、手勤、口勤。在学习上,你们要向我学习。”

刘刚近几年记的工作、民情笔记24本,大大小小本子密密麻麻。有一两本厚厚的专供学习培训记的笔记本,他在扉页上工整写着:“学习型领导必备的理论依据。”他对学习是真学、实学,从不应付。

“过去的干部是收粮、催款,行使职能,现在的干部就是服务,这服务要专业、高质量的服务,对政策不走样的服务。”刘刚认为。

刘刚介绍说,米老庄建新村,削平了一个山梁,因春天推地基地面沉降不够,怕新房扯裂,镇政府便给村民打地基梁加固。在填回土井时,一些村民使用油田上废弃的白灰,刘刚一下与俩刘姓婆姨吵上了。

“百古千年的建房不容易,你自己还哄自己呢?”

“我们住呢,管你啥事?”

“人吃不饱,下回还能吃,这盖房一次喂不好,下回可就弥补不了!”

“没钱,没钱么!”

“过梁这地方不敢捣鬼,你现在掏钱少,将来塌了花的钱更多。既然一次修要讲耐用性、永久性、安全性。”

后来,刘刚干脆想办法,镇政府掏钱买白灰、钢筋。

为了给农民建房省钱,他组织镇干部不辞劳苦,带农民三上银川、四下西安,团购价廉质优的建材,给每户节省数千元。

在刘刚办公室,一卷卷的设计图纸摞得好高。他识图、设计图,常常在干部大会上,挂图现场培训。

在牛寨村,志丹县农工部只提供了两套建房方案,村民没选中。刘刚认为农民用多年积蓄建房,一定要站在农民角度考虑,要最大限度把农民的血汗钱用好。他重新设计一套。为这事,他与身为农工部部长的亲叔闹僵了,可村民买账。一街两排融门面商用房、居住、养殖为一体的两层住宅楼落成后,村民极满意。

刘刚干啥都追求细节、追求完美。他又为新村搞文化墙,他自拟标语、广告:“日子越过越红火,牛寨明天更牛气!”开心广告:“玉猫垂钓:蹲在池中,杆在手中,盯在水中,乐在其中。”

“建果园,作为劳动人,给自己建都没有刘书记那么细,那么在行。”牛寨村主任刘世龙佩服地说。

镇上发展苹果主导产业,刘刚像一个真正的老农把式一样,手把手地教干部、村民用勾股定理定株距、行距,弄得苹果园像阅兵方阵;还教农民把树根处搞成外高内低、锅底状以保水分;退耕还林地补植时,当地瞎狯咬死了果树苗,他把不同树龄的死树苗、动物粪便带回来当标本,对比研究死因,并且还形象总结出农民听得懂的语言:“下面结扎了,上面平茬了。”他提出的“生态攻击”一词,竟被省林业厅专家采用。

刘刚对修农田质量标准很在行,镇干部个个耳熟能详:沿等高线水平开挖,里低外高,左右水平,小弯赶直,大弯顺势,立地条件差的条幅不低于8米,地形好的能推多宽就推多宽。

处理村民事公开透明。抓退耕还林时,他提出了七人签字法:即每户退耕还林面积、质量要由户主、组长、村民代表、村主任、镇包村干部、包片领导、镇长逐人签字方可领钱、粮。这不但解决了退耕还林面积不实的问题,彻底消除了群众的疑虑和担心,为规范有序推进镇上退耕还林创出了新路,还解决了“活人栽死树”问题。杏河镇退耕还林工作连续几年在县上排名第一。

建设新村,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不折腾。镇上搞了一套流程方案:村民讨论定时、选址、调地,抓阄分宅基地,选择方案,自找施工队等,政府帮着搞“三通一平”,设计户型、检查监理等。在中庄村,为建新村先后召开30多次村民会议,一事一议,按手印认可。新建村,几乎都成村民满意、低投入高标准的示范点。

在陕北地广人稀的山旮旯里,一片片新农村建设点成为白于山区一道美丽风景。几辈人穷苦的村民一下享受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现代文明新生活,家里有了电视、洗衣机、手机,还有太阳能洗浴,村头有休闲健身广场锻炼。过去有几十个“光棍”的米老庄,一个个都娶上了媳妇。村民高兴地说:“过去是一盆饭、一盆菜、一摞碗,现在碟子、盘子一桌子,一年四季吃上大棚新鲜蔬菜。过去一生只洗三次澡,现在天天洗澡不费事。实实是党和政府帮我们实现了第二次翻身。”

刘刚十个指头弹钢琴,他在全县镇一级搞的许多创新、第一,被干部群众津津乐道:建成了陕北最大的生态养殖场星强综合养殖场;第一家购买洒水车和垃圾清运车;第一家在镇街道划停车位、装红绿灯、安减速带;第一家在镇街、新村建太阳能路灯;第一家在镇街安健身器材供群众活动;第一家给全镇干部搞驾驶培训……

“进了公家门就是党的人,既然端了这饭碗就要干好,维护好党和群众的利益是我的工作职责。”刘刚说。为了让党的方针政策,落地、开花、结果,刘刚制定的工作措施一套一套的。他为各项工作拟写的数十条宣传标语、工作要求等被评价为“通俗易懂、抓住实质、有个性特点”。

刘刚常说:“既抓就要抓出精品,抓出亮点。”镇干部说,有一年,省、市、县竟在杏河召开了党建、教育、环保、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苹果产业、城镇建设等近10个现场会。一位县部局领导竖大拇指说:“刘刚是全能‘把式’。”

 

“一把手”的责任与情感

“睡到办公室的床上,心里才是踏实的。”刘刚如是说。

村民说:“刘书记把公家事当自家事干,把穷人当亲人待呢!”

刘刚长年脸上风吹日晒与农民一样黑、一样粗。白天下村,晚上开会;与农民同劳动,同吵架。早先交通不便,还与农民同吃住,劳累一天在农民窑里一躺呼呼大睡。

他真的像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农民一样,一个农民可能只操心自家的生计。可刘刚满脑子装的是全镇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移民搬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民主政治、城乡统筹以及贫困人口、弱势群体的吃、穿、住、行等。

甚至连做梦、醉酒,他也把包村片长叫来训斥:“站起来,工作没干好,有啥资格坐着……”

可刘刚对残疾人、弱势群体,像亲人一样待承。他说:“咱是农民的儿子,看到弱势群体,就同情,就负有一种责任感。我手中有权力帮扶他们,我不能眼睁睁看着把最穷的人留在原地。”

中庄、枣湾建新村,刘刚跑县级部门,给残疾、弱智户争取资金帮着建房。他给其他村民语重心长道;“你们家人都浑全着呢,他们一辈子可怜得没有婆姨、娃娃,咱帮着也让他们享受上新房。”此情至真至诚,成为职业本能。

牛咀沟的任宏德一家四口三个光棍汉,又是残疾、弱智,刘刚帮着四处筹钱、帮助平地基,拉来学校拆的旧楼板,硬是帮这家人搬出了穷窝。“唉,仨光棍日子是个啥滋味!”刘刚几次忍泪离开这家。

学校和学生也是他操心的重点。镇学校老师说:“刘书记发现学校有几十孔窑裂缝,立马组织工队给加固。墙垒得质量不行,他一脚踹倒让返工:“这人命关天的,你又糊弄!”结账时他与包工头吵了一架,节省了一笔钱,谁也哄不了他。

刘刚手里建的镇敬老院,他一去,那些孤寡老人围着他一个劲儿傻傻地拍手。

作为镇“一把手”,刘刚感到重任在肩:对党的大政方针,我们要深刻领会,带头宣讲,学用结合。要把党的执政理念向上拓展,把党和政府的民本思想向下延伸,把思想解放、观念转变的焦距拉长,把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的目标缩短,使党的大政方针在农村基层得到体现,落地有声。

在刘刚连宿带办的办公室,衣柜里塞满了一年四季用的衣被,他以镇为家。在他和镇长的带动下,所有干部也把家安在了办公室,在杏河,没有一个“走读”干部。

刘刚认定:“高压下出人才,出生产力。”

与刘刚搭班子的镇长宋利军说:“我刚来时,不习惯,跑一天,站一天,像农民。”他对刘刚很服气:“像他这种孺子牛精神干事的人不多,真正懂农业、农村、农民的干部不多。”

刘刚常在大会上要求干部:“人下去,身下去,心下去。任务落实实打实,落实工作面对面。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刘刚还说:“我也知待在家里好,但既然干了共产党的事,就要像个样子,不能混着吃马料,更不要说对不起杏河一万父老乡亲!”

刘刚和他的绿色迷彩服团队,白天遍撒杏河大地,晚上收工回营。

迷彩服是杏河镇干部的标志服。刘刚说穿上好处太多了,春、秋季防风、耐脏,穿上宽松、方便,好与农民打交道。他还给干部配上望远镜和照相机,为的是让干部下乡工作看得真切,能抓拍实情。

刘刚在一线实地苦干、指挥。村民见了他像见到亲人一般,眼睛发亮,惊喜激动,老远就伸出双手迎接过来。村民也记住了他天天跑村的车号:66538。

刘刚跑点检查,见没干好板着脸就训包村干部:“你跟我白干了,你知道我的作风、标准,定期限改,我再来看!”若干得满意了,他脸上挂着笑,从身上掏根烟给你,拍着肩膀说:“辛苦啦!”

镇干部王刚包米老庄新村建设,几天没回镇上,穿的军用鞋破了,就借口给来检查的刘刚说要买鞋。“算了,我明天给你捎一双来。”一句话堵住了他回镇的欲望。第二天,刘刚来给捎了一双42码半的鞋。

他常叮咛镇干部:“村干部办事遇饭时,就领到灶上吃,灶上人满,就领到街上吃碗面。”他又像慈母。

刘刚给新提拔的干部讲课:“要把‘领’和‘导’的固有属性把握好,施展好。‘领’是首领、领航、排头、牵引的意思;‘导’是方向,开道,首创,导航的意思。二者合起来就是方向、表率、动力、头领、动脉、首脑神经,就是要当好排头兵,领头羊。”

他在实践中给干部压担子、教方法。白小康初来镇上不敢大胆讲话,刘刚就教他每天念报纸,练口才,写材料;现是副镇长的王选平,刚来时,刘刚专为他作传、帮、带计划。

近几年,杏河推荐并被县上提拔干部23人。刘刚带出了一支群众认可的有活力、能想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最佳团队。

 

不在“状态”的家庭生活

刘刚长年在杏河镇,只是因开会、办事、跑项目回县城,这才捎带着回家看看。一年在家待的时间总共也就几十天。妻子孙世兰说,家是他住店的旅馆。

端午节,刘刚好不容易回来休假,待到第二天坐不住了,妻子看他心烦气躁,干脆说:“去去去,回你的杏河镇去!”

八月十五中秋节,镇干部忙了大半年回家团聚,刘刚却难得清静地在办公室画新农村设计图。

有人说,像刘刚这样尽职尽责的“乡官”,对家庭意味的就是牺牲。

“好不容易回来过年,可人在曹营,心在汉,带着工作、带着事情回来了。”妻子说。

儿子刘昕耀,在湖南上大学,他说:“今年过年去姥姥家做客,饭后我和爸先回来。两人呆着别扭,最后我爸在客厅看电视,我在卧室看电视,各看各的。”

这亲父子关系让人听着不是滋味。刘刚回家少,回来后脑子里还翻腾着他的工作,一脸严肃,儿子怕他。

刘刚和儿子相处连父子熟悉程度都达不到。从小学到高中,刘刚只为儿子开过两次家长会,其中一次还跑错教室;刘刚外出开会,好心给儿子买件衣服,太大穿不成,他不知儿子穿衣尺码;过年时妻子病了,刘刚赶紧表现炒鸡蛋、炒芹菜,儿子一吃难以下咽,原来菜里没放盐。

家庭生活,刘刚显得“弱智”,不在状态。

儿子有怨言,但佩服爸:干事敬业,有恒心。他也在极力拉近父子感情,过父亲节,他特意发条短信:“爸爸:注意身体。”

这个家与刘刚有关,又似无关。

2003年新房装修,刘刚顾不上管,让堂妹夫来照看;整天给农民设计新房,轮到自家装修,他让按妹夫家房子装修了事。

“家里大事小事都是我的,刘刚根本靠不上,我不坚强就没人坚强了。”体重只有80斤的妻子,被镇干部说成“志丹最轻巧的人”。就是这柔弱的女性成了刘家的“主事人”。

岳父脑溢血复发住院抢救,半夜3点打电话给刘刚,他凌晨5点赶到县医院。早7点,他就与司机回镇上班。岳父去世一周,刘刚早出晚归,没耽误镇上工作。妻子害气地说:“再忙,还有家里老人去世忙,他那样,也没见干出个啥。”

“刘刚有孝心,但没有孝行。”妻子说。

刘刚在吴堡当乡长时,他父亲患病,三个月住院三次,在医院昏迷六天六夜,只有妻子守在病床端屎端尿。刘刚出差回来,在医院看过父亲,又忙着上班走了。大夫问老人:“这是你女子?”“不,是媳妇。”

老人不行了,妻子忙活着送老人回农村老家。在老人咽气前,叫儿媳到跟前,颤乎乎掏出4000元钱,说给弟兄俩一人一半。儿媳让把钱给婆婆,老人说:“这是我的心意,你妈就靠你了,你以后把掌柜的当上,把这个家撑上……”

老人知道顶天立地的儿子忙公家事,靠不住,闭眼前他把后事托付给了儿媳。

老人去世才63岁,三天后妻子告诉刘刚。第4天傍晚,刘刚风风火火赶回,双腿扑跪在地上,揭开盖在父亲脸上的麻纸,看到被病疼折磨失形的父亲,他抱着遗体嚎哭,所有的愧疚、自责、埋怨无遮无拦地倾泄出来,念父亲供他上学不易,念父亲辛苦一辈子,没享福……他哭得悲痛欲绝。

做丈夫,刘刚难以说称职。

那年妻子患病,且被怀疑严重。县医院大夫把刘刚硬叫回来。刘刚紧张了,立马带着妻子娘家人、在县上的叔婶一行六七人赶往西安查病。

妻子坐在西京医院外的面包车里等候结果。她远远看见刘刚出来紧锁眉头,又一把把病历撕碎了。上了车,刘刚强笑着说“没事”。妻子反而比他理性,问“如果是癌,咋办?”“看嘛。”刘答。妻又问:“看不好咋办?”“尽量看嘛。”气得同坐车的叔婶吼刘刚:“你就不会说两句好听话,安慰安慰!”

与农民直来直去惯了的刘刚,此时连善意的花言巧语都不会说。

经大夫暗示,刘刚把儿子也叫来了,家人做好了一切精神准备。

手术做了3个小时。一周后切片化验结果出来,刘刚脸上这才露出笑容。妻子事后说:“他仍没有语言,他把语言全给农民了。”

妻子也有埋怨:“你关心农民比关心我多,你干脆别要这个家,跟农民过去!”

“我干上这工作了,你说咋办?”

一次刘刚喝醉酒了,妻子与他吵,“公家不理解,领导……不理解,回家你……也不理解……”说着眼泪刷刷地流,看到丈夫不知忍受多少内心的撞击与疼痛,妻子心软了。

吵归吵,妻子心疼丈夫,也通情达理:“管了家就管不了单位。你要干就干好,不要让人指指点点。我也很要面子。”

刘刚母亲抱怨见不上儿子,妻子干脆带上婆婆、娘家妈、儿子、表妹等亲友团,专门到杏河镇检查刘刚的工作。最后,大家高兴、满意、理解而归。

也许,是专心、专情人的共性,他们需要用纯粹的心干纯粹的事。整日在黄土地上与农民打交道,以至于他不适应温馨耐心、细碎重复的家庭生活,以至于他难以融入侈奢享受、浮躁喧闹的城市。

去年妻子患病卧床没人管,刘刚干脆接妻子到镇上。说是照顾,实际他在外间照常忙他的,下乡跑村,妻子在里间由亲戚小孩照顾打吊针,形似“软禁”。

如今,儿子上了大学,刘刚怕妻子在家太孤独,说他常“勾引”妻子来镇上。可妻子自有道理:“我去了,他们把我招呼的、抬举的,太麻烦。”

刘刚每天忙完,不忘给家里打个问候电话。妻子呢,早学会了消磨时间的十字绣,她用一针一线精心绣出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28/7201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