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如何阻止学生自杀的悲剧再次发生

2013年06月25日 21:53

 

【百姓心声案例】

编者按:“相约自杀”在网络社交群屡见不鲜,轻生者往往通过网络社交工具传播消极观念和自杀手法,引发公众担忧。2012年11月底,3名平均年龄不足25岁的青年在淮南火车站附近一家宾馆的卫生间里自杀。三名青年共同加入了一个自杀主题的QQ群,其成员大多是厌世、逃避现实的人,低沉自杀情绪互相传染,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有专家提出,对于在网络上教唆、诱导自杀的行为应纳入法律范畴。另外全社会应共同参与建立危机预警体系和多渠道的社会救助系统。

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2011年10月24日这一天,或许,今后很多年王峰和周家亮这两个家庭都不愿意提及。

今年36岁的王峰,是小梦(化名)的爸爸。原本在临泉承包市政工程的他,那天工地上没事,正好在家里。大约下午5点,小梦的语文老师、班主任侯老师打来电话,语气急促地告诉他:“你孩子喝(毒)药了!”与此同时,周周(化名)的爸爸周家亮也从妻子那里知道了周周喝“药”这个事。

“我看着她俩喝的,我没敢。”事后,小梦和周周的朋友莹莹(化名)回忆说,两人是在下午5点左右喝的药。当时,已经放学了,教室里只剩下她、朱朱(化名)、小梦和周周四人。

小梦的班主任侯老师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忆,事发时,她正在办公室收拾物品准备下班,班里的孩子莹莹向她报告小梦和周周喝农药了。她匆忙赶往教室,在操场上,她看到两个孩子被其他老师和学生搀扶着出来了。“小梦捂着肚子,周周躺在地上吐白沫,还出现了昏迷。”

小梦和周周后来这样解释,当天喝药是因为心里堵得慌,太压抑,成绩下降,遭到数学老师奚落,“不想活了”。

原来,五年级下学期原班主任调到合肥后,新来的班主任侯老师不怎么管事,强势的数学老师姜素梅就较多插手班级管理。姜素梅特别讨厌小梦和周周等几个学习下降的孩子。

“之前考试能进入前20名。”王峰说女儿有一次考试成绩跌到了30名,哭了一天。他还发现小梦在新学期里上学时总爱拖拉,不如以前上进。侯老师也证实,从前爱说话的小梦现在上课时经常一言不发。

在小梦心中,自己的这些异常都是姜素梅造成的,因为后者爱在同学面前批评人,性格暴躁,发怒时“眼睛瞪得大大的,十分可怕”。所以,小梦每次做数学作业都做得特别认真,她担心被姜素梅点名骂,拉到门外罚站。

“给你们上课完全是浪费时间”,小梦说,这句话是姜素梅的口头禅。在小梦看来,老师是要放弃她们这个差班了,“老师不待见我们”。

和小梦不同,周周直接和姜素梅发生了冲突。有一天,自修时间里,周周在看一本课外书,被姜素梅发现。姜让她将书交出来,被周周拒绝,姜直接抢了去,还指着她的头说:“学习这么差,还看课外书。”那天,周周被很多同学讥笑。因为和老师相处不好,矛盾一再激化,周周成绩下降更加明显。“女儿以前数学都考80多分,五年级期末考试只考了48分。”周家亮说。

在成绩下降后,周周和小梦更强烈地感觉到,周围的人在“嘲笑”她们。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两个好朋友早在事发一个星期前,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只是因为害怕而没有付诸行动。

不参加补习班不让报到

在两个孩子的描述中,导致她们服毒的直接导火线,是数学老师姜素梅催要补课费。10月24日下午,数学课上,姜素梅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周周600元补课费什么时候交。

这是老师第三次公开讨要补课费了,“老师的话和眼神让我感到难堪。”周周说。这个新学期开学后,周周参加了姜素梅在外面开办的补习班。快到期中考试了,老师也开始收补课费。

“本来是不想参加(补课)的,但新学期报名时,姜老师多次以孩子暑假作业没有完成为由拒绝让孩子报名,这才参加了她的补习班。”周周的母亲说,参加补课也是希望老师对孩子好点,缓解关系。可是,补课的事情她并没有跟丈夫周家亮说,本来就有些畏惧父亲的周周,也不知道怎么向父亲开口要补课费。结果,周周的补课费一直没有交上去。

24日这天,被讨要补课费后,周周说她不想活了,小梦也说跟着她“走”。下午放学后,周周从书包里拿出一瓶100毫升的“敌敌畏”打开盖子。小梦将药倒在盖子里喝了一口,周周喝了2-3盖,然后让莹莹喝。看到两个同学喝下去很快就难受起来,莹莹没敢喝,跑去找老师。

但关于补课费一事,姜素梅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承认,她确实在校外办了补习班,“但这个补习班是应学生家长要求办的,是无偿服务。参加不参加补习,也是完全自愿,我没有根据补课来安排学生座位,更不会对学生另眼相看。”而阜南县教育局一位干部矢口否认当地存在教师私设收费补习班的现象。 

 

但周家亮并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这个补习班就是姜素梅赚钱的方式。“老师在课堂上说,补习自愿参加”,周周说,老师一边说自愿,一边私下找一些学生,劝他们补课。“每个孩子一个学期600元,相当于一堂课几十块。”周家亮说,上学期老师就找女儿参加补课,但周周没参加。

周家亮说,这个学期到学校报到时,姜素梅说周周暑假作业没有做完,不给她报到,连续报了3次,都被拒绝了。“第四次去时,周周说参加补课,姜老师才给报到。”

同样有孩子在阜南二小就读的焦国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现在的确有老师在外面开补习班。他说,去年,阜南二小的学生家长还曾在行风热线上,反映孩子所在班级老师要求学生每天下午五点至七点去补习班补课,每人交500元的问题。焦国珍说,参加老师开办的补习班,一方面有利于孩子在空闲时间里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沟通,有利于拉近老师与家长的关系,可以让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好点。

焦国珍坦言,确曾听说过老师对那些参加补习班的学生比没有参加补习班的学生好的传言;也曾听说过,一些学生因为没有参加补习班,被老师“穿小鞋”。因此,焦国珍给自己在阜南二小五年级读书的儿子焦焦(化名)报了两个补习班,一个英语补习班,每周一、四下午5:00-7:00上课,一个学期800元;一个书法班,一周一次课,200元一个月。“不过,最近因为二小学生自杀的事,两个补习班都停了。”

俩小学女生喝农药自杀该如何反思

对这起学生相约自杀事件,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如补课问题、学生管理问题等。但笔者更关注的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

阜南县教育局领导说,三四年前,该县就有把农村孩子送到县城读书的风气。而这种风气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存在。笔者前段时间回河北老家,就听说村里现在的孩子十个有八个在县城小学读书。农村的送到城市,小城市的送到大城市。如此,生源和教育资源呈现向上集中的状态,使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

以这起事件为例,县城的差生能当上农村小学的班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农村教育水平的真实状况。一无好生源,二无好资源,三无好教师,升学率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三无一低”的状态使农村教育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宁可让孩子在城市里哭,不能让孩子在农村里笑”,这是很多农村家长秉持的理念。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到县城读书的农村孩子或许会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却不能逃避。

小学生自杀背后的真问题是权利教育匮乏

从两名女生的遗言和其事后所述,她们的自杀确实与数学老师及其催要补课费有关。近些年,类似的事情并非孤例,因为学校乱收费、老师体罚等而导致的中小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当事学校和老师当然应该受到批评甚至谴责,但一味地谴责学校和老师,却未必是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良方。毕竟,实施自杀行为的是当事学生。

按说,无论是乱收费还是体罚,都不是不可解决的难题,即使限于个人能力,这些孩子们自己无法解决和面对,他们还可以求助于家长,甚至求助于警察等外力。那么,为什么在事情发生之后,他们没有向其他人求助,而是径直采取自杀这样一种最不应该采取的手段呢?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综观类似事件的导火索,无论是乱收费还是体罚,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往往是有迹可循的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或重复发生的事情,那么,家长的事后指责为什么没有在事前成为对乱收费或体罚有力的指责?如果在悲剧发生之前,学生尤其是家长能够对此表示不满,并且将之反映到有关政府部门或媒体,使得开设辅导班借机敛财或体罚的行为被取缔或被制止,悲剧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呢?

更重要的是,看看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从来没有老师也没课程告诉过学生们:来自任何个人或组织的乱收费都是既不合法又不合理的;无论你犯了什么样的错误,无论是以什么样的名义,任何人都不能对你实施体罚。而所有的教育都在有意无意地向他们暗示或明示:学校和老师所说的话就是“圣旨”,是不可质疑和必须遵守的;老师永远是为学生好的,因为是为你好,所以不容质疑,体罚也是为你好,当然也不容质疑。或者换句话说,我们的学生被教育得对老师有一种类似臣子对皇帝的“愚忠”,对其惟命是从。这样的结果必然是面对来自学校和老师的伤害时,孩子们既想不通有何不妥,也不会去主动寻找解决之道,结果就只能是越想越觉得现状无法解决,最终采取自杀等悲剧性手段解决问题。

所以我认为,素质教育在根本上,就是首先对孩子们进行权利意识的教育,从小培养孩子们自觉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要培养他们敢于与一切不正当的行为作斗争,首当其冲的就是同来自学校和老师的不正当行为作斗争。只有如此,被乱收费和体罚逼得自杀的情形才有可能彻底绝迹。而在孩子们长大之后,才有可以真正具有自觉维护公平、正义的公民意识。这不仅是中小学生这幸,更是社会之幸,国家之幸。

 

【同类案件】

2012年11月底在淮南火车站附近一家宾馆的卫生间里自杀。这是一起由网友在QQ群上联络,相约集体自杀的案件。

蚌埠铁路公安处淮南所所长张学锋说,在淮南宾馆内自杀的三名青年是一男两女,其中男青年来自阜阳颍上,两名女青年分别来自河北和福建。其中王姓男青年是这个自杀QQ群的群主。

“当地警方接到男青年父母关于儿子失踪的报案后,发出协查通知,通过宾馆入住记录,我们查找到他们聚集在淮南火车站附近的这间宾馆。办案民警在客房卫生间里找到三具尸体,旁边还有木炭燃烧后的残留物。房间里还留有纸条,上面写着他们是自杀的,并且三人都签了名。”张学锋说。

原因:

警方调取王姓男青年的QQ聊天记录后发现,早在几个月前,该青年就建立了这个以自杀为主题的QQ群。他在群里倾诉,自己大学毕业前与相恋多年的女友分手,因此心灰意冷。很快,他的想法得到了另外两名女网友的呼应。她们都一直生活在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中,自身遭遇了很多挫折,因此萌发出轻生念头。

“自杀情绪像一种传染病,通过网络传播十分可怕。”张学锋说:“在这起案件中,几个年轻人在生活受到挫折时,没有寻求正面积极的鼓励和安慰,而是掉入了通过网络寻求轻生伙伴的陷阱。作为便捷的网络即时聊天工具,QQ群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网友。以自杀为主题的QQ群,加入者多为厌世、逃避现实的人,他们在群内发布消极言论,正在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

现状:

据安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授孙业桓介绍,在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自杀率高于国际平均自杀率。自杀已经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

“有数据表明,15岁至34岁是自杀高发的年龄段。”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夏海森说:“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受到来自家庭、感情、工作多方面压力,最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情绪,而年轻人一旦压抑得不到排解,就容易采取极端方式。”

“这些人会有孤独、恐惧的心理,因此借助网络征集同伴壮胆。这种‘相约’对那些缺乏正确生命观和意识自控能力的人来说,将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夏海森分析,通过网络相约自杀,将个人的情绪和行为传播感染到更多的人,产生一种从众效应,其社会危害性不言而喻。

【启示与思考】

小学生在校园轻生自杀的悲剧不是个例,这将当今教育体制下小学生承受过重的学业课业负担以及屡禁不止的体罚带来的对学生心理的创伤推上了风口浪尖,更由于自杀学生遗言中将矛头直指自己的老师而再次让老师成为网民们口诛笔伐的对象,似乎一线的老师已经成了当前扭曲的教育体制下的牺牲品。

如此年轻的生命,何以会义无反顾的选择轻生自杀这一极端的反抗方式,实在令人不解,但几乎相同的是选择自杀来逃避现实的学生都将责任的矛头对准了自己的老师,也几乎可以肯定,在她们作出这种轻率的愚蠢举动时,内心的积怨是与老师平时的不当教育方式有关直接的关系,毕竟她们阅历不深,对事物的理解力也局限在自己切身的不堪遭遇和受辱感受,因为成绩不好而受到体罚或经常遭受当众羞辱,或被老师以各种方式歧视,似乎成了小学生轻生的直接导火线,从这一点上来看,当然老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除了老师的不当教育方式外,当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生存压力的抗击能力似乎比从前的人要脆弱得多。这是基于如今很多家庭的教育过于溺爱、娇惯甚至纵容,造成他们并不能正确看待或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这虽然仍然还只是一些极端的个案,放大到整个环境下并非普遍的现象,但事实上也不能完全这么说,选择轻生确实是极端的少数,但因为学业不顺、成绩不好或其它影响班级整体教育成绩的学生平时受到的刻意的羞辱、体罚等歧视待遇,诸如此类带来的心理负面影响,却不同程度的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消极阴暗的记忆,也可能因为这种歧视性教育为他们将来长大进入社会后带来终身的阴影烙印,这种影响或许同样严重。

老师的不当教育方式也好,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也罢,这些仅仅只是事物的表象,即使选择轻生的孩子将自杀的矛头直指老师,也并不全然就是老师的错,甚至可以说学生与老师本身都是当前以应试教育、分数决定一切的扭曲教育体制的牺牲品。众所周知,老师的职责本来只是授业解惑、传输知识的教育作用,但现在老师们的教育目的却已经完全异化甚至变态,为什么这样说?道理很简单而且大家都知道,当前以高考为核心终极目标的应试教育体制,将教育从小学到高中都变成了一部追求分数的机器,一切教育的目的、包括教育部门、学校、老师的业绩、绩效、个人利益,包括教育系统官员的政治利益、老师的经济利益,都捆绑到了学生的成绩上。而当今社会生存竞争日趋激烈,每家只有一个孩子,每个家长都想望子成龙,而社会给孩子提供的发展机会太少,只能走高考一条路。如此一来,最后学生就可悲地成为了牺牲品。

所以为什么人们总是说如今是失败的教育,正是基于有一个扭曲变态的应试教育体制,有了这种教育理念,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频频出现给“差生”戴绿领巾、给“优等生”穿红校服的歧视性政策,也就不难理解频频发生的老师动辄体罚学生、羞辱学生的恶劣事件,当然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会连续出现小学生不堪压力而选择轻生自杀的悲剧了。这难道都是老师的错吗?显然不是。

当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只能说今天的教育似乎是失败了,学生与老师似乎只是理所当然的牺牲品;体制不改,人们也只能呼唤救救孩子、也救救老师、更救救教育!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25/7202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