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世界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2014年01月02日 11:09
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尖底古海船的统称。其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底尖上阔,首尖尾宽两头翘,全身上下蕴藏着美的因素,散发出诱人的魅力。而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为互不相通的舱区,舱数有13个、也有8个。这一船舶结构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具有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又增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漳湾福船承其衣钵,特征鲜明,一脉尚存。
中国的水密隔舱结构,被世界各国的造船界所采用
如今,它已是一种濒将消亡的民间手工技艺,堪称中华绝活之一。2010年11月,经正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由晋江和宁德蕉城区联合申报的《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成功列入世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船制造技艺的由来
闽东造船的历史由来已久。汉代以前,闽东是古越族人的聚居地,越人以“习水善舟”闻名于世。汉淮南王刘安在《谏伐闽越书》中所述,闽越族先民“习于水斗,便于用舟”,他们“滨于东海之陂”,“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利用石锛加工木材,制造精巧的独木舟。地处东南沿海的闽东,境内多山,盛产造船用木材,而且当地的闽越族原住民有着渊源深厚的造船传统。建衡元年(公元269年),东吴政权在建安郡侯官县(今福州市),设立“典船校尉”一职,掌督造海船,并在如今霞浦县葛洪山脚下的古县村一带建立温麻船屯,利用“谪徒”(罪人)并征集当地的工匠、劳工造船。据考证,在漳湾岐后街一带船匠们所造的福船以及他们所掌握的造船工艺,与霞浦、福鼎沿海船型略有区别,与出土于泉州一带的古船型和特征却基本吻合。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这一传统手工技艺,保留在蕉城区漳湾镇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现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岐后开沃始祖帝美公,原生活在闽南一带,世代造船,明洪武年间,社会动乱,他以身怀绝技,避乱宁德,并在漳湾岐后村开基立业,传授技艺。从此,制造福船的工艺便扎根于此。漳湾造船的用料,需选择既轻便、坚固,又耐水的木材。一艘漳湾福船的制造,从备料、立龙骨到上画油漆,全都是手工操作。漳湾福船船型多样,尤以一种当地称作“三桅透”(三桅三帆)的最具代表性。它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要经过安竖龙骨、配搭肋骨、钉纵向构件舷板、搭房、做舵等工序,最后油灰工塞缝、修灰、油漆上画,才完成全船。制造这样一艘木帆船,需用技工400工日,杉木、樟木等各种用材80立方米。
漳湾镇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居民长于舟楫,擅于航海。历史上,在长期的造船过程中,当地民间形成了一套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奇异风俗。在造船的重要环节,如起工、安龙骨、安梁、立桅、画眼、下水等均有祭祀仪式,每艘船上均奉祀有妈祖神像或其香袋神位等,不一而足。如今,许多造船民俗仍在漳湾镇传承沿袭。
福船的特点
漳湾福船普遍传承了古福船的水密隔舱建造工艺,不但造工考究,且具备抗沉性、操纵性、快速性、稳定性等多种性能。漳湾福船之所以安全可靠,其主要原因是与水密隔舱结构的采用分不开的。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隔成各自独立的一个个舱区。它的优点:①被分隔成若干舱的船舶,在航行中万一破损一两处进水,不致于导致全船进水而沉没。只要对破损进水的舱体进行修复与堵漏就可使船只继续航行。②船舶货物可以分舱储放,便于装卸与管理。而且在海损事故发生时,也可以尽量减少损失。③由于船舶被隔窗板层层隔断,厚实的隔舱板与船壳板紧密订合,而且隔舱板实际上起着肋骨的作用,从而取代了肋骨,简化了造船的工艺,并使船体结构更加坚固,船的整体抗沉能力也因而得到提高。
载重60吨位以上的三桅木帆船,实属罕见,堪称“活化石”
漳湾福船破浪前进时船体头尾尖高的高贵形式,船体那优美的曲线,弧面到平面柔和的过渡,它的龙骨紧紧箍住,它无风行使时,边橹的高起高落,它的桅墙和索具匀称而且编织成透空的图案,还有那强大的风帆,都是一个有机组合体,这正是承传福船美感的“奇迹”,其形式完全适合于功能。漳湾福船的造型的每一根曲线,以及它与整体与使用的关系所蕴藏着的美的因素,所体现出来的魅力,即它的功能美,是无所不在的。
漳湾岐后村数百年来,村民大都依靠造船为生,现全村仍有造船个体户40人。他们在传承先辈所积累的造船工艺的同时,也承载了大多的奇风异俗。其目的在于作业时求得人船安全,并能在神灵的庇佑下,获得好运气,取得最大的效益。比如他们的树神(佛翁)信仰、妈祖崇拜,造船过程中的种种祈祀仪式以及船体油漆图画的图腾寓意等等,在剔除那些荒诞的封建迷信色彩外,大量保留下了行业民风民俗的经验规律,富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自唐代木船制造就已采用水密隔舱技术,在西方,直至18世纪才开始采用水密隔舱。大约18世纪末,水密隔舱结构开始引起西方的重视。1787年,美国著名科学家和政治家富兰克林在关于美国和法国间的邮船计划的信中,即指出采用中国的分舱方法,“对于乘客将是一种莫大的鼓励”。1795年,英国在改造海军舰船时,就明确提出引用中国的水密隔舱结构。其主持者本瑟姆将军说,他所造的船,“有增加强度的隔板,它们可以保护船只,免得进水而沉没,正像现在中国人做的一样。”
分隔成若干个舱体,破损一两个舱体进水,不致于导致全船进水而沉没
从此,中国的水密隔舱结构,逐渐为欧美,以至世界各国的造船界所采用。 至明末清初,由于实行海禁,海船制造业衰弱,但它的技艺却一直在民间传承。上世纪80年代以来,铁壳船不断增多,给木船业带来很大冲击,即使像泉州那样的全国造船中心,也以制造铁壳船(轮船)为主,少见海船制造与使用的踪影了。水密隔舱这一濒临消亡的民间技艺,能在福建宁德漳湾一脉尚存,目前还可造载重量60吨位以上的三桅木帆船,实属罕见,堪称“活化石”。发掘、抢救、保护原生态漳湾海船,对于民间手工技艺的保留与发展深具历史研究价值。
漳湾福船从船型到浑然流畅的曲线设计等,都充分保留与体现了“古福船”的特点,其形式对功能美学与产品设计艺术都有一定的研究借鉴意义。二是他们保留下丰富的地域行业特色的造船与航海的奇风民俗,可谓一份难得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宝贵遗产。
水密隔舱和舵,是中国古代船舶的两项重大发明,是“福船”两大特色,而漳湾福船均完整具备。这里现今虽然也造机帆船,但这种船舶也是木帆船改造而来的船体,水密隔舱未变,舵的装位固定也未变,即“内核”未变,只是以机械为驱动力,有风张帆,无风开机,机帆并用,是一种动力和风力并用的水密隔舱木船,仍然十分科学,固目前在民间实用流行。漳湾福船,在科学技术上无疑有着特殊的地位。
现状
由于漳湾福船的家族传承特点,以及传男不传女的原始方式,使得掌握水密隔舱技艺的人极少,特别是手艺精湛的老艺人的断代现象相当严重。传承者的老龄化十分突出,现在的青年人都不愿意继承父辈衣钵,导致目前漳湾30岁以下年轻人能掌握造船技术的寥寥无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目前单兵作战的经营模式,影响了整合技术、资源等优势,生产成本高,附加值少,抵抗市场风浪能力差,抢救工作十分迫切。
保护和传承水密隔舱这一濒临消亡的民间技艺
曾经使我国领先于西方1000多年的水密隔舱技术,至今仍在为世界造船与航运业产生巨大作用,无论是排水量数十万吨的油轮、航空母舰还是潜入深海的核潜艇,虽然制造材料改为现代化的金属,但内部采用的仍是水密隔舱结构。闽东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地处闽越和瓯越文化的交汇区,成为催生漳湾水密隔舱福船技艺的诸多条件。翻开历史长卷,让我们走近承载了千百年科技文明薪火的一处处遗迹,探秘曾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至今犹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缅怀之余,莫忘今天的一丝一缕,均来自于祖先的智慧。作为至今仍受益于这些科技文明成果的我们,有责任共同保护好这些科技文明遗产,传承并将之发扬光大,造福社会。
责任编辑:高潮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02/7202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