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正道沧桑

第三十六集 开辟新路

2013年06月25日 21:50

【短片】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从此为“包产到户”正了名,上了社会主义的户口。

这一年,深圳挂上经济特区的头衔还不到两年,但街头已经满是仅从外表就能很容易分辨出的两种人:土生土长的内地人和打扮时尚的香港人。

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特区的开辟,是中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两个起点。1982年《人民日报》发表的元旦社论说:“我们今天确实处在一个由乱到治、由穷到富的大变化、大发展的历史潮流中。”然而,大步虽然已经迈开,但路的方向还在不断探寻和调整。

【主持人】

1982年7月1日,我国的第三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国人口超过十亿。这一年,邓小平78岁。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大大的问号,一直萦绕在他的心中。从1978年底提出启动改革开放,经过三年多的试验与积淀,邓小平感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时机来临了。

(推出片名 ——《开辟新路》)

【短片】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在北京召开。大会主题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正是在这次大会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发展概念:

【邓小平同期声】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专家采访】

邓小平的这段讲话,是对我们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33年来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如何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科学回答,为我国在新时期如何开创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导。从此,我们正在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被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被称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主持人】

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十二大的关键词。那么当时中国的“实际”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字:“穷”。十亿人口,八亿在农村。那时,农村的贫穷状况因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开始改观,而另外一场旨在让农民富裕起来的重大变革也在悄然进行,多年后,这一现象被邓小平称为“异军突起”。它,就是乡镇企业。

【短片】

1983年春天,江苏省江阴县华西大队出了一件新鲜事儿:他们要为自己办的乡镇企业招聘合同工。消息一出,十里八乡的农民都来报名,当时华西大队一个强劳力的月工资有15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二倍。

在这一年,另一个值得记忆的事件出现在6月6日召开的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两个个体户作为人大代表出席了会议。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在报道这一消息时说,选举他们为人民代表,“对个体工商业人员是个重要的支持,使他们有了政治地位。”

解除了僵化体制的束缚,在中国的广阔土地上,到处都表现出人民被激发出的空前创造力。八十年代,像华西村这样以集体经济占主导的“苏南模式”、以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的“义乌模式”,以家庭工业为主体的“温州模式”,以及借助与港澳的联系发展起来的、以来料出口加工为主体的“珠江模式”纷纷发展起来。

1983年初,我国的个体经营者达到150万家,是1979年开始为个体户登记时的33倍。“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被写进了1982年宪法。

【主持人】

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时,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做出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其后又发表过多次重要讲话。他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得不是完全清醒。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的最低目标,就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短片】

“小康”这个概念的提出,早在中国改革开放刚刚破题的1979年。那一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华。在回答大平正芳关于中国四个现代化真实含义的疑问时,邓小平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从此,“四个现代化”不仅有了具体的量化标准,而且有了一个中国老百姓易于理解的词汇——“小康”。

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把“小康”写入了行动纲领,并同时提出,到2000年,我国的工农业年总产值,要比1980年翻两番。

1983年2月5日,邓小平前往江苏苏州、浙江杭州等地考察。党的十二大刚刚结束不久,苏州和全国一样,都在讨论“翻两番、奔小康”的问题。邓小平问:“到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苏州的同志回答,我们估计苏州这个地方,“翻两番”不要到2000年。

在杭州,邓小平又问了类似的问题,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铁瑛说:“我们分析了全省工农业发展情况,到2000年翻两番半或三番是可能的。”

这次南方视察,增强了邓小平对实现“翻两番、奔小康”目标的信心。在返京的列车中,有人问邓小平的感受,他高兴地说,“到处喜气洋洋!”也是从这一年起,邓小平开始将注意力投向了中国更长远的发展规划问题。

1987年4月,邓小平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此时,提出小康目标已经过去了8年,格拉称赞中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邓小平同期声】

“我对一些外宾说过,这只是小变化。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是中变化。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短片】

在这次会晤中,邓小平说:“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目标不高,但做起来可不容易。那时,我这样的人就不在了,但相信我们现在的娃娃会完成这个任务。”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又告诉前来访问的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1987年10月25日,十三大召开,这次大会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认为我们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大会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三步走”的战略规划,前两步早已提前完成,第三步目标,距离我们也并不遥远。

【专家采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其时间界限,是从20世纪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我们必须了解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任何工作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三步走战略”,使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25/7202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