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新兴市场动荡不会引发新一轮全球危机
2013年06月26日 09:37
上周,全球市场上演了一幕“人间悲剧”:6月19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首次明确宣布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时间表,便引发全球市场一片哀鸿,股市、金价纷纷遭遇重挫。随着美国经济和货币政策“双领跑”,市场对于外资将撤出新兴市场的担忧情绪不断上升。
花旗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一个半月里,新兴市场的融资成本上升150个基点,预计未来一年内还将上升50至100个基点。截至6月21日,代表全球新兴市场股市走势的MSCI新兴市场指数今年来已累计下跌15%,而同期发达国家股市则上涨了21%。资金出逃还导致不少国家本币急速贬值,印度卢比和土耳其里拉是最大受害者,在过去一周,这两种货币对美元汇率均创下历史新低。
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流动性出现紧缩局面,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在6月20日飙升至13.44%,创下历史新高。但这一次,中国央行并未释放流动性来救市,更多表明了政府“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心。不过,受此影响,中国经济增速短期或将放缓。
(图片:6月24日,中国沪深股市双双大跌。)
外资撤离、股市暴跌、本币贬值、经济减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历史即将重演?新兴市场将成为继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之后新一波金融危机的发源地?
实际上,这样的担心由来已久,其主要论据在于:每一波危机都会为下一波危机埋下伏笔。例如,在次贷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速骤降,导致欧债主权债务问题“水落石出”;而欧债危机后,发达国家集体“开闸放水”保增长,导致大量热钱流入新兴市场,助长资产泡沫。
如今,随着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美国着手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球资金流向发生逆转:从流入新兴市场转为流出,这可能导致新兴市场泡沫破裂,从而可能引发所谓金融危机第三波。
不过,花旗集团新兴市场经济与战略研究主管蒙迪诺并不认为近期新兴市场的动荡会引发新一轮全球性危机。他说:“新兴市场爆发新危机的可能性很小,除非政府犯下大错。”
(图片:新兴市场将是下一波危机的发源地?)
首先,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资本周期性地在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之间转移腾挪并不罕见:2008年下半年雷曼兄弟倒闭后,全球资金从新兴市场撤回发达市场避险;这一势头到2010年逆转,资金开始重新杀回新兴市场寻求高收益;而到了2011年由于日本大地震和欧债危机恶化,新兴市场又遭遇资金净流出;这一势头一直持续到2012年9月美联储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资金才重新流向新兴市场,这一势头直到近期才再次逆转。对新兴市场来说,国际资本的“进出”早已不是新鲜事,应对这种风险也已是新兴市场决策者的“必修课”。
其次,从经济基本面来看,新兴市场未来依然有望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3年-2018年新兴经济体年均经济增长率仍可达6%。美国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也预计,未来五年内,新兴经济体的平均经济增速仍将是发达经济体的一倍左右。
其三,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新兴市场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从短期来看,资金从新兴市场回流美国的现象的确存在,但鉴于新兴市场的投资回报率依然高于欧美,因此资金外流很可能只是短期现象,而投资热的适度“退烧”也有利于挤掉泡沫,实现可持续增长。并且,美联储退出政策的前提是美国经济稳健复苏,而强健的美国经济势必将增加对新兴市场商品的需求,从而构成利好。
其四,多数新兴经济体拥有干预市场的能力,国际社会也有在必要时干预市场的共识。新兴市场情况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经常项目逆差、对外部融资依赖度较大的国家的确容易受到冲击。摩根大通银行日前发布的研究显示,这些国家包括巴西、土耳其、南非等。同时,这项研究认为,中国、俄罗斯、秘鲁等国受冲击的可能性很小。德意志银行也在日前一份研究报告中称,和2008年相比,除土耳其外,其他所有新兴市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都有所增强。此外,以IMF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如今已修正其金融自由化态度,支持新兴市场在必要时干预市场。上周,IMF发言人格里•赖斯就呼吁,新兴市场要合理利用政策缓冲手段来应对国际金融动荡风险。
最后,新兴市场的这一波动荡并非全是美联储这样的外因造成的,很多国家还叠加了内部因素。有学者就提出,中国银行业资金面的波动是金融市场改革深化的一种阵痛。由此可能导致的短期变化也许更是主动减速、深化改革的刻意为之。在这种情况下,过度夸大金融危机第三波风险,可能会误判重点,掣肘改革步伐。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兴市场一直面临着国际资本无序流动的烦恼。但多数国家经济基本面、财政状况、外汇储备、融资渠道均保持健康。此外,包括东盟10+3外汇储备库、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等“金融防火墙”的建立和壮大,也均有助于应对潜在的金融风险。因此,没有理由对新兴市场缺乏信心。花旗集团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比特也认为,新兴市场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有些国家经济增速在下降,而另外一些国家,比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的经济表现则处于上升势头。(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26/7202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