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经验启示

“升级晋档”助力富民强村

2013年07月01日 13:59

 

陕西省西乡县把农村党建融入新农村建设,以户为基础、以村为主体,突出农民增收,兼顾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在全县深入开展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活动,创新建立县级统筹、部门帮扶、乡镇服务、村抓落实、农户增收的五级联动工作机制,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十村示范引领、百村争先创优、千名党员帮扶、万户群众致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到2010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2360元增长到3802元,年均增长24%。全县示范户、殷实户增加到3.68万户,帮扶户和政策关怀户减少到1.56万户。创建一类村8个,创建二类村75个,三类村由9个增加173个,四类村由258个减少到11个,有10个村实现跨越升级晋档。

一、背景:顺应“新期盼”,目标直指农村发展“软肋”

西乡县位于大巴山南麓,辖23个乡镇、267个行政村,人口41万,其中农业人口34.3万。西乡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国定贫困县,解决“三农”问题是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经过多年发展,西乡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连续多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低于GDP增长速度,农村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尤其是农民收入长期位于全省倒数位次,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60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的村占总数的97.2%。农民收入低、农村发展缓慢、农业基础薄弱,依然是制约西乡科学发展、突破发展的瓶颈和“软肋”。

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关键要靠村级党组织。但是在基层调研中发现,以往开展的一些农村党建活动,与经济发展贴得不紧甚至与经济工作相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还缺少一种统领农村各项工作的有力抓手,缺少一种农村党建对接农民增收的促进机制。着眼于抓党建、促发展、激活力,县委组织部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深入思考以党建工作推动农村发展、以发展成果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新途径新办法,在全县开展“升级晋档”活动,推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根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突出农民增收、兼顾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目标要求,设置主导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专业合作组织、阵地建设、班子建设、党员队伍管理、村庄环境卫生、民主测评等15项考核评价指标,实行百分制考评,得分在85分以上定为一类村党组织,得分在65-85分为二类村党组织,得分在50-65分为三类村党组织,得分在50分以下为四类村党组织。根据农民收入状况,按照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为示范户、5000-8000元为殷实户、3000-5000元为温饱户、3000元以下为帮扶户、农村低保、五保以及痴傻哑户为政策关怀户。通过分类定位、强化帮扶、晋档升级、总体提高,努力达到户户升级、村村晋档。

二、做法:出台“新举措”,推动户户升级村村晋档

摸底建档,科学规划明目标。坚持把摸清底子、分级建档作为升级晋档工作的基础。组织干部逐村入户调研摸底,摸清全县每个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党建工作等综合情况,按照考核评价标准,确定全县267个村中三类村9个,四类村258个。根据农民收入状况,将全县农户分为3332户示范户、9474户殷实户、33077户温饱户、39279户帮扶户、7726户政策关怀户,分级建立农民增收工作台账。按照“县联网、乡建档、村上墙、户明白”的思路,自主开发升级晋档电子信息管理系统,逐村逐户录入50多项基本信息,建立县、乡、村、组、户五级农民增收信息数据库。乡镇、村将反映升级晋档工作的文字、表册、声像、照片等资料分类建立基础档案,统一制作和发放农民增收明白卡,明确增收项目、措施和帮扶责任人。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到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一、二类村党组织达到全县村级党组织总数的50%,四类村党组织减少到10%以下的奋斗目标,并将升级晋档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年度、到乡镇、到村。

突出重点,一户一策抓增收。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一核心,以“三联三帮”活动、“村企牵手共富工程”和党员“星火致富工程”为载体,建立领导联点、部门联村、村企联建、党员联户的“四位一体”帮扶模式,实现帮扶到户、全面覆盖。在全县建立39个县级领导联系点、228个科级领导联系点,178个县直机关单位、38家规模企业和82个乡镇站(办、所)结对帮扶153个贫困村,全县3224名在岗机关干部、4807名村组干部和党员示范户以及农村致富能人结对帮扶40173户贫困户和产业大户。每年初,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一户一策,帮助农户制定年度增收计划,填发放增收明白卡,并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将增收措施细化到产业、到项目、到户、到人。结合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各部门单位和党员干部深入村组走访座谈2304人次,发放慰问金244万元,为帮扶村投入物质和资金989.68万元,协调资金3253.4万元,解决问题817个,培训41540人次,调处矛盾纠纷426件。

示范带动,打造亮点树样板。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把升级晋档项目纳入全县项目建设总盘子,做好项目编报和争取工作,重点向当年升级晋档的村倾斜。根据平川村、丘陵村、山区村不同地域类型和产业特色,先后分三批启动城关镇五丰村、杨河镇李河村、峡口镇江榜村、沙河镇枣园村等15个示范村,逐村召开项目资金协调现场会,实行一个示范村一个规划、一名县级领导联点、一套领导班子包抓、一名干部驻村、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落实部门任务,实行销号制度。同时,县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对示范村进行以奖代补。目前,共整合项目320多个,投入资金1.6亿多元,集中力量培育出产业支撑型、观光农业型、城镇带动型、工业园区依托型、山区扶贫开发型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综合示范村,使不同类型的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同时,县财政还拿出240万元专项资金对示范村以奖代补,并通过召开现场培训会、观摩会、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放大示范效应,辐射带动全县农村蓬勃发展。

创新载体,全面发展上水平。把农村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实施“八大工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施堡垒工程强班子,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培养任用、激励保障、监督管理机制,内选、外聘、下派168名致富“能人”进入村级领导班子。实施素质工程提能力,举办村干部、返乡党员等专题培训15期、2400人次。实施强基工程夯基础,选派126名县乡干部驻村担任“三员”,整建后进村23个,解决问题130多个。实施共建工程促发展,采取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干部上派下挂、组建科技讲师团等形式,引导城市优势资源向农村有序流动。实施阳光工程促和谐,全面推行“三四五六”民主治村机制,规范村务、党务公开,打造阳光村务。实施阵地工程搭平台,新建成28个、新启动17个高标准村级活动场所,建成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点291个。实施标兵工程树典型,选树10类29个党建标兵,在国道沿线建成百里党建综合示范带,在县城进站路建成标兵宣传一条街。实施增收工程促民富,围绕茶叶、生猪等特色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82个、产业党支部42个,建成茶叶、生猪、樱桃等专业村112个。 

 

严格标准,科学考评定档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每年底把15项考评指标的考评任务落实到10个牵头部门和8个配合部门,各部门按照《考评打分标准》,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等形式,结合日常掌握情况,对全县 267个行政村进行考核打分,确保考核验收结果客观公正。在各部门考评打分的基础上,县活动领导小组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10个检查验收组,采取随机到户抽查、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听取汇报等形式,深入乡镇、村对部门考评打分情况进行核实,并现场组织民主测评,全面进行考核验收和打分排名。针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一核心指标,每村确定10户进行全面调查,组织干部进村入户进行检查核实,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科学评估,确保数据客观真实。

健全机制,夯实责任强保障。建立领导责任机制。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县、乡、村三级联动、部门广泛参与,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系会议,听取汇报,解决问题。实行目标承诺制度,乡镇、村将规划和目标任务进行公示,广泛接受监督。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把升级晋档活动纳入乡镇、部门、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把考核评议结果作为衡量干部政绩、评优树模创先、干部提拔使用和兑现村干部报酬的重要依据。对当年考评最后一名的乡镇、村党组织书记诫勉谈话,对连续2年考评最后一名的乡镇、村党组织书记免职。同时,根据考评结果,每年评选一批优秀村干部参照乡镇干部工资待遇标准给予一次性2.9万元或2.3万元奖励。两年来,县委拿出60多万元对先进乡镇、部门、村党组织及19名优秀村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建立群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党员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农村建立起村党组织领导、议事会决定、村委会实施、监委会监督的农村民主治理新机制,调动了党员和群众参与建设家乡、改变农村面貌的积极性。

三、成效:开创“新局面”,实现党建经济双丰收

实践充分证明,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活动把基层党建融入新农村建设,将“虚”事做“实”,做到了“两手抓、两手硬”,实现了基层党建和经济发展互动双赢。

农民增收渠道明显拓宽。升级晋档,农民增收是核心。全县各级党组织紧扣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发展布局,立足县情、乡情和村情,深入调查研究,全力帮助和引导农民群众调结构、壮产业、抓创业、扩三产,茶叶、生猪、烤烟、林果、乡村旅游、个体私营经济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民增收渠道明显拓宽,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发展专业合作社82个,培育龙头企业18家,新增无性系良种茶园2.2万亩,生猪养殖突破120万头,发展烤烟1.1万亩,转移就业8.9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2元,年均增长2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开展“升级晋档”活动后,村级党组织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按照“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积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争资金,跑项目,着力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大力实施路、桥、水、电以及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基层党组织“三力”明显增强。以“三联三帮”、干部双向交流挂职、选派“三员”驻村帮扶、“党代表进选区”为载体,搭建起新形势下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新平台,有效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城乡组织、人才、培训、阵地、信息等党建资源有效融合,在城乡形成了上下联动、互帮互助、温暖和谐,活力迸发的良好氛围,村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开展“升级晋档”活动,实现了部门力量、组织资源、涉农项目、支农资金、惠农政策的有效整合、捆绑投入、整村推进,形成了促进农村发展的工作合力,开创了以“升级晋档”活动统揽农村各项工作的新格局。同时,也促使乡镇、村把精力集中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加快产业发展,努力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启示:总结“新经验”,开辟农村党建新路径

开展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活动,开辟了农村党建工作新路径,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积累了成功经验。

必须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逐步建立了以行政村党组织为主体、以产业党组织为骨干、以分类党组织为基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构架。建立健全党组织和党员目标管理、考核评议、激励保障、“三四五六”民主治村机制,使村级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最大限度地激发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在活力。强化党员干部培训,严靠重奖优秀“村官”,大幅提高村干部待遇,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

必须紧紧围绕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开展“升级晋档”活动中,把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作为主要工作内容,贯穿活动始终,找到了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着力点,以党建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来检验党建工作成效,充分体现了融入发展抓党建的理念,真正使党建工作由“空对空”变为“实打实”,解决了“两张皮”的问题,实现了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双赢,受到了农村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热切欢迎。

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升级晋档”活动是一项函盖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实践证明,开展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要整合各类资源,统筹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抓示范,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切实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益。建立县级领导联点、部门联村、党员联户、干部驻村指导责任制,帮助解决各种问题,努力形成县、乡、村上下联动、各方力量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必须建立科学考评机制,激发基层内在活力。“升级晋档”活动5大项15小项考核指标,成为衡量基层组织及党员干部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解决了“不会干、干不准”的问题,实现了“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考评结果也为党员干部表彰奖励、选拔任用提供了有效依据,实现了由工作上“识人”转变为战场上“选马”,解决了基层干部“选不准”的问题,既检验了基层党建工作成效,又促进了选人用人的科学化、规范化。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01/7204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