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专题评论 正道沧桑系列评论
《正道沧桑》观后感—“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壮华夏
2013年06月28日 13:29
1964年10月16日14时59分,中国西部的罗布泊地区传出一声巨响,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金光喷发,火球耀眼,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上空又传出一声巨响,升腾起巨大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零三个月,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而中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被视为奇迹。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乐曲传遍太空。
这是《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第29集《艰辛探索》里的三组镜头,即使今日看来,仍使人激动不已,心潮澎湃。1988年10月,邓小平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两弹一星”的伟大意义,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怎么评价都不算高,它使我们有了还击的铁拳,为我们铸造了可靠的盾牌。
这一切来之不易啊!1955年,毛泽东发出号召: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58年6月,毛泽东再次提出:“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干,我们也是被逼出来的啊。新中国建国后,帝国主义好战分子挥舞着核大棒,多次对中国进行核讹诈,动不动就扬言要对中国进行核攻击,施行“外科手术”,要让中国“退回到石器时代”。毫无疑问,你没有这个“大炮仗”,就时时处于威胁之下,或仰人鼻息,或受人欺凌。
可是,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要搞“两弹一星”,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当时,我们是白手起家,无图纸,无参考资料,无设备,无专门人才,见过导弹的只有钱学森一人。再加上帝国主义封锁,我国经济刚刚起步,障碍重重,举步维艰。就是在这样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在那茫茫大戈壁上,数万试验大军住干打垒,喝苦水,啃硬馒头,一锹一镐,一锤一斧地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电影《横空出世》就是这一艰苦历程的真实写照,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组镜头,因为没有计算器更没有计算机,为了计算一个公式,几百人在一个大仓库里用算盘计算了几天几夜,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馒头,困了打个盹,就是以这样的顽强拼搏精神,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向着胜利不断挺进。
千辛万苦,千难万险,都没有挡住中华民族发愤图强的脚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为“两弹一星”的研制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和人力保障,亿万人民的卧薪尝胆,埋头苦干,使我们在一步步走向胜利的坦途。终于,我们盼来了“两弹一星”的横空出世,辉映华夏。随着巨大的蘑菇云升起在中国的罗布泊,全世界被震动了,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人们,用或惊喜、或惊奇、或疑虑、或惊恐的目光盯着这东方的蘑菇云,不管他们如何反应,中国都昂首挺进了核大国行列。而那些狂妄的好战分子立刻噤若寒蝉,一个个变成了哑巴。
那真像庆祝盛大节日一样,亿万中国人民欣喜若狂,精神焕发,顿觉腰杆硬了,胸脯挺了,连说话的嗓门都高了。因为这春雷般的巨响,承载着中国人民富国强兵的百年梦想,承载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定信心。时任试验总指挥的张爱萍将军满怀激情地写下了“东风起舞,壮志千军鼓。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的著名诗句。毛泽东也兴奋不已,赋诗庆祝:“长空又放红核云,怒吼挥拳显巨身。横目南天震虎口,寄心北海跃龙门。敢向恶鬼争高下,不向霸王让寸分。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海外华人更是扬眉吐气,倍感兴奋。一位在法国开饭馆的华侨曾讲过这样的经历:此前邻居常将垃圾扫到他的门前,以示对黄种人的轻蔑。中国“两弹一星”的消息传来后,他的门前再没有人堆来垃圾,警察也向他道贺说:“您有这样的祖国,以后不会有人再找您的麻烦!”当时寓居美国的国民党原代总统李宗仁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他也就是由此下定了回归的决心。
时光流逝,岁月如歌。西北试验基地的骆驼刺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当年研制“两弹一星”的前辈们,青丝变成银发,有的已长眠地下。而他们创造的“两弹一星”奇迹,已成为巍峨丰碑,永远彪炳史册,矗立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也成为社会主义500年历史中的一段辉煌纪录。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则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一曲民族正气歌,激励我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再创辉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28/7205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