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官话什么时候能求真务实?

2013年06月28日 16:09

 

【百姓心声案例】

编者按:《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向网友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反响热烈。随后,《人民日报》也刊出了一些读者所反感的官话套话,其中“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等榜上有名。那么官话套话究竟是有怎样的吸引力?才能如此“顽强不息”,从而在各级机构和大小官员中“源远流长”,且“一如既往”的被使用。详情请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人民日报征集最反感官话 高度重视入选

官话套话空洞无物,多年来相沿成习,会议中官话套话至今不绝于耳。《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现向网友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欢迎实例实录哦。这是《人民日报》微博1月8日晚发布的一则微博。1月9日的《人民日报》就登了一些读者反感的官话套话,比如“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

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是什么?此言一出,应者云集,从网友的热情发言中就可以发现太多熟悉的官话套话,比如,“要求严格事故问责,加紧事故调查,无论涉及到哪一层、涉及到什么人,只要有违法违纪违规行为,都要严肃追究责任,坚决遏制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XX家属情绪稳定,社会秩序工农业生产未受到影响。”此外还有充分肯定、高度评价、圆满完成、正确领导、大力支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政治高度等等,这些官话套话,让人们听得耳朵都起茧了。难怪人们常常感叹,“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

摈弃假大空的官话套话,转向短、实、新的文风,意义无需多言,正如中央党校教授蔡霞所称,“文风是人民群众评价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晴雨表’。执政党的文风,事关执政党的话语权、先进性和执政地位。”换言之,官员热衷于说官话套话,不仅达不到效果,无法取信于民,还给民众一种缺乏执政能力之感。最近,中央正在整治文风、会风,转作风,就更有必要去除官话套话。

要改文风、转作风,去除官话套话,就应该先知道哪些是官话套话,哪些话让老百姓厌烦。因此,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是什么”的现实价值在于,通过对官话套话的大起底,把民众不喜欢的官话套话呈现出来;只有确定了什么是官话套话,才能更好地改文风、转作风。也许有人会说,是不是官话套话,说官话套话的官员难道不清楚吗?其实未必!一些官员习惯于说官话套话,已经形成了稳定而持久的话语体系,张嘴就是官话套话,但他不认为他说的是官话套话,相反他会认为自己高屋建瓴,句句深刻到位,逻辑严谨。

征集官话套话不难,难的是如何去除官话套话。其实,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党建重大问题决定》,就已提出“从领导机关做起,大力整治文风会风”。而在2010年9月的中央党校春季学员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就强调反对长、空、假,提倡短、实、新的文风。可见,中央是多么重视改文风、转作风,也可见改文风、转作风多么不易,需要大刀阔斧的魄力,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还需要严格有效的约束力。

一些官员之所以热衷于说官话套话,不外乎三种原因:一是经常说官话套话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不会说真话、实话了;二是出于种种顾虑,不敢说真话实话,只能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官话套话;三是由于缺乏深入钻研、实地调查和独立思想,说不好真话、实话。简言之,官话套话的背后往往是官僚化的思维,是僵化的作风,是高高在上的权力惰性,因此,如果官员不转变作风,不重新审视权力伦理,就无法真正做到不说官话套话。

征集最反感的官话套话,有意思;如果官员都不说官话套话了,就不仅有意思,还很有意义。

 

官话套话“源远流长”,被“有关部门”用得“坚定不移”

反官话套话已有“多次”,但不少官员使用官话时仍“情绪稳定”

官话套话肆意蔓延早不在一天两天,仅在最近几年,针对“反对官话套话”的新闻就热过几次。在2012年两会期间,“官话套话”成了众矢之的。王岐山在参加山东团小组讨论就表达了对官话和废话的不满,烟台市委书记张江汀的开场白:“王岐山副总理来听取小组讨论,与我们共商国是,我们感到非常高兴,非常温暖,备受鼓舞,深感振奋,我提议以热烈的掌声……”就被王岐山打断,并直言 “这些话全是浪费时间的”。

时间继续往前追溯,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党建重大问题决定》,提出“从领导机关做起,大力整治文风会风”。而在2010年9月的中央党校春季学员开学典礼上,习近平也强调了反对长、空、假,提倡短、实、新的文风。…[详细]

不过,虽然“反官话套话”已有多次,但今天还在被不少官员和机构使用。这点在《人民日报》的“令人反感官话”的调查中就有所反映,这条微博截至14日17时就被转发12266次,评论达到4380条,可见网友“共鸣”之深。而《中国青年报》引用的一项对5163人进行的题为“你身边爱讲官话的官员多吗”的调查显示,有91.7%的受访者坦言,自己身边普遍存在爱讲官话的官员;69.8%的受访者表示身边这样的官员“非常多”。

个别官员和机构在官话套话的使用水准上“屡创新高”

《人民日报》刊载了一段来自普通民众吴俊平的感受,很好的描述了民众对官话的感觉。对吴俊平来说最令人反感的官话和套话是:“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必须把此项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提高认识、端正态度”、“高屋建瓴”等。而一“强调”就是一个多小时,一“必须”就把工作扔到了脑后,一“提高”就想出了对付政策的对策,一“高屋建瓴”就讨好领导拍马屁已经成了模式。

不少官员们在这样的语境中变得麻木、保守和封闭,越发不做实事。2012年12月,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出了要求切实解决准生证办证难的通知,但随后记者采访时却发现,问题根本没有解决。记者遇到的公务人员要么是以“不清楚,去问我们的上级部门”搪塞,要么更直接,“你是看新闻看到的,那是新闻,要到我们这儿,那就得等。”在此事中,上级的通知沦为官话和空话,而下级同样以官话和套话应付民众。

官话和套话甚至蔓延至政府网络,在2010年12月,中国宜昌网站的互动平台上的一则编号为1291956235的办件就让人啼笑皆非。一条留言中称:“我2002年得的小孩,现在某事业单位工作,同年将独生子女证交单位人事部门,次年春节后经询问证件被遗失,我个人已为孩子补办了独生子女证,但是到现在我还未在单位拿到每月5元的独生子女费,说了吧怕被单位穿小鞋,不说嘛又实在是怄不过这口气,我能怎么办?”而当地计生委的回答只有两个字:“说吧”,生硬和所答非所问的口吻尽显。

而今年初,河南商报也爆出沈丘政府网的《来信选登》栏目中来信编号从389到1027号600多封来信,无论内容是什么,回复全部是“您好,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的”这样的套话。

让“广大群众”耳朵起茧的官话为何成了官员的“统一思想”

原因一:为了所谓“政治高度”,放弃真话而说官话套话

《深圳晶报》在一篇社论中这样总结了官话套话的共性:“总是那么平稳,总是强调不出错,而且话语看似面面俱到,实质毫无温度。很多官话套话让人乍听感到振奋,但仔细思考却味同嚼蜡。面对一位满嘴套话的官员,民众挑不出毛病,心中感到憋气窝火,但就是说不出来。”

当然,对此这些官员也是心知肚明。在他们看来,官话虽然晦涩无物,但绝不会犯错。而这也解释了一个“中国官员圈”的独特现象:即不少官员任上平平淡淡,一旦退休卸任却会对公共事务接连开炮,变成了“大明白”。

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汪恕诚,他是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1998年至2007年间任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任上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但他卸任后的言论显然较任上更出位。“如果地下水位恢复了,就表扬、提拔他;如果地下水位下降了,你就批评他,免了他。”、“提醒大家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能认为国家现在有大投入就忙着修建大工程。”和“我们现在用行政手段、宏观调控手段在控制物价的做法是欠妥的。”,这些都是他卸任后的表态,绝少模糊,立场清楚。

 

原因二:对所辖业务没能“提高认识”,说不出实话才说官话套话

“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一种,而有些官员是真糊涂。这些官员爱说官话套话,就是因为业务不精,思考不深,语言逻辑能力欠缺,除了官话套话,说不出别的什么像样的话。对于这些人来说,官话套话更像是遮羞布,按套路来,才可以蒙混过关。

以兰考火灾为例,7名儿童的死亡非但没有引起当地官员的忏悔,反而一再强调领导对“抢险救火”的“高度重视”,相比于孩子的声明,地方上的官员更在意这一事件可能对自己权力产生的负面影响。

还有山西苯胺污染迟报事件,明明已经对下游城市的民众生活产生了影响,可长治市的媒体却仍然刊发“数千军民冒严寒,热火朝天刨冰掘苯”。类似这种坏事变好事,丧事变喜事的政绩思维,正是一些能力不足的官员“惟上”心态的表象。

原因三:“重要讲话”的格式成了官员习惯,好话也说成了官话套话

有些官员爱说官话套话,是为了向上级看齐。为了显示同上级的一致,一些官员讲话的语气语调、遣词造句都同领导雷同;还有些官员爱说官话套话,则是因为长期耳濡目染。经过各级领导不断的打磨,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错中不断强化自我审查,直至丧失对正常语言的把控能力。

特别讽刺的是,就在《人民日报》征集最令人反感官话套话的第二天,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和中国广播电视年鉴联合发布“2012媒体关注度10大榜单”,其中一份名为《新闻联播》10大成语的榜单赫然在目,而在这份榜单中的成语:继往开来、坚持不懈、坚定不移、一如既往、前所未有、长治久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来之不易和丰富多彩,其中不少就是让民众反感的官话。

征集官话容易,反对官话套话“任重道远”

只要“端正态度”,也不是所有官话套话都应被一刀切

需要补充的是,反对官话并不是反对严谨,反对套话也不是让官员们去玩弄辞藻,关键就是要给民众个实在。这方面,新加坡官员使用“官话”和“套话”的方式,就有不少就值得借鉴。

新加坡官员所说的频率最高的一句官话套话就是:新加坡地小人少,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

“新加坡没有什么资源,就连土地也缺乏。全国面积只有六百多平方公里,国防、公共设施、企业、居民都要用地,我们只能把所有空出的土地全部绿化。”新加坡国家公园局的官员这样介绍。然而就在这寸土寸金之地,新加坡的绿色覆盖率在2007年时就接近47%。“新加坡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要实现居者有其屋,我们不得不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这是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官员的开场白。可是由新加坡政府为中低收入者提供的公共组屋,占全国住宅量的85%左右。

可见,即便是官话和套话,只要结局是实在的,是为民所用,就仍然有其作用。

反对官话还需“求真务实”,别只是“重视”和“强调”

在欧美有句名言:“语言可以败坏政治,政治也可以败坏语言。”可见,官话和套话的泛滥,远不只让人反感那么简单。中青报的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71.3%的人认为官话泛滥会降低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76.7%的人期待官员说话能直面问题,不回避、不闪躲;84.1%的人期待不说官话能成官场新风气。

杂文作者刘洪波在微博上也说到:官话是“处处用心”与“无动于衷”的结合体,是一种装饰性的语言,而不是一种真实表达的语言。但民众是实在的,向来只看疗效不看广告。所以,这次反官话,如果期望得到民众的赞许,就要“实干”,而不只是“重视和强调要实干”。

官话少了,大众近了

《中国青年报》一项对5163人进行的题为“你身边爱讲官话的官员多吗”的考察显示,91.7%的受访者坦言,本人身边广泛存在爱讲官话的官员;69.8%的受访 者表现身边这样的官员“十分多”;71.3%的人以为官话泛滥会下降大众对政府的信赖度;76.7%的人期待官员谈话能直面问题,不躲避、不闪 躲;84.1%的人等待不说官话能成官场新风尚。

官话本是官员说的话,但缓缓演化,已经成了一个特定代指,指出自引导干部之口、由官腔官调官气凝集起来的谎话、废话、套话、空话,是一种装潢性的语言,而不是一种实在表白的语言。干部是切实的,向来只看疗效不看广告。实际是意识的起源,官话泛滥的本源,名义上看是政治文明环境的问题,本质却是政治实践的问题。官话之所以引起人民不满,倒不在于官话自身,而是官话背地只见“官事”,少 见“民事”。

固然实践与实践偶有分别,但抒发实质上却是跟举动严密相连的,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的话。如果一个领导干部,每天沉迷在基层,想的是民之所想,急的是民之所急,做的是民之所需所愿,估量要让他满口“官话”也很难。相反,假如一个领导干部,做自己的事,讲别人的话,照本宣科,或者一半这样想,另一半心里自有“小算盘”,既要表面上大言炎炎、堂而皇之,又忘不了暗里蝇营狗苟,要让官员不讲“官话”,那他可能就无话可讲了,由于不敢讲。

“官话”毫不仅仅是官话,准确的废话背后是信奉的迷失,“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当面是价值观的错位,“假大空”的背后是虚假、守旧、跋扈与特权。大众期待领导干部说话能直面问题,潜含的意思是要真正解决问题;期待不说官话能成官场新风气,实在质恰是“空口说误国,实干兴邦”。

 

所以,要攻破领导干部说“官话”的问题,基本的仍是要领导干部,不做“官事”,而做“民事”。但如何保障官员必需做“民事”呢? 在法治的时空里,还得靠制度,一靠行动标准轨制,二靠监视制约制度,三靠问责制度。领导干部说“官话”少了,群众也就近了

不说“官话”的实质是多做“民事”

一项对5163人进行的题为“你身边爱讲官话的官员多吗”的调查显示,91.7%的受访者坦言,自己身边普遍存在爱讲官话的官员;69.8%的受访者表示身边这样的官员“非常多”;71.3%的人认为官话泛滥会降低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76.7%的人期待官员说话能直面问题,不回避、不闪躲;84.1%的人期待不说官话能成官场新风气。

官话本是官员说的话,但慢慢演变,已经成了一个特定代指,指出自官员之口、由官腔官调官气凝聚起来的假话、空话、套话、废话。杂文家刘洪波说,官话是“处处用心”与“无动于衷”的结合体,是一种装饰性的语言,而不是一种真实表达的语言。群众是实在的,向来只看疗效不看广告。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官话泛滥的根源,表面上看是政治文化环境的问题,实质却是政治实践的问题。官话之所以引起群众不满,倒不在于官话本身,而是官话背后只见“官事”,少见“民事”、“人事”。

虽然理论与实践偶有分离,但表达本质上却是和行动紧密相连的,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的话。如果一个官员,天天沉浸在基层,想的是民之所想,急的是民之所急,做的是民之所需所愿,估计要让他满口“官话”也很难。相反,如果一个官员,做自己的事,讲别人的话,照本宣科,或者一半这样想,另一半心里自有“小算盘”,既要表面上大言炎炎、冠冕堂皇,又忘不了私下蝇营狗苟,要让官员不讲“官话”,那他可能就无话可讲了,因为不敢讲。

官话连篇白费舌,一事无成百不堪。台面上讲“官话”,私下里做“官事”,这种现象不仅不少,而且还在四处蔓延。近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出了要求切实解决办证难问题的通知,但记者采访时却发现,要么是“不清楚,去问我们的上级部门”,更有甚者说了大实话,“你是看新闻看到的,那是新闻,要到我们这儿,那就得等。”台面上讲信访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背后却是拦访、截访,甚至给予劳教;台面上讲要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却是野蛮拆迁,甚至闹出人命;台面上讲立即解决,实际上却是各部门相互“踢皮球”;台面上讲反腐败,私下里却受贿索贿、包养情妇,最终锒铛入狱……

“官话”绝不仅仅是官话,正确的废话背后是信仰的迷失,“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背后是价值观的错位,“假大空”的背后是虚伪、保守、专横与特权。公众期待官员说话能直面问题,潜含的意思是要真正解决问题;期待不说官话能成官场新风气,其实质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官员习惯于成为会议和讲话“道具”的当下,硬要避免官话,苦的是准备讲稿的秘书和下级。

所以,要打破官员说“官话”的问题,根本的还是要官员不做“官事”,而做“民事”、“人事”。但如何保证官员必须做“民事”、“人事”呢?在法治的时空里,还得靠制度,一靠行为规范制度,二靠监督制约制度,三靠问责制度。官员只是人民的公仆,如果公仆反而成了真正的主人,即使有了制度,恐怕也不顶用。说“官话”的官员最在乎的是“乌纱帽”,如果群众有权决定将“乌纱帽”戴在谁的头上,官员就自然会说“民话”做“民事”了。

【启示与思考】

随着新闻媒体等传播媒介的发展,人民不仅能通过报纸电视得到国家大事也可以通过电脑互联网看天下,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有关部门”无穷无尽的官话套话,一篇文章,一次讲话重点不多官话套话却铺天盖地,使得人民对这种华而不实的官话倍加反感。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有关部门”在此反官话大潮中依然保持“坚挺”如此“淡定”呢?

其一在于官话平稳,不必担心有疏忽遗漏之处,纵使你怎么去说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从而放弃了很多应该说的真话而选择说官话套话。其二在于一件事情并未做到位,通过语言来表达做到位例如:高度重视认真贯彻等,是一种心中有鬼的行为。其三就是说官员日积月累的习惯,加之高傲不食人间烟火的官僚主义态度,使得官话的“出口成章”变得顺其自然了。

笔者认为要想彻底改变这情况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其一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使他们改变传统观念,少一点官派多一点亲民。对工作做到认真负责,敢于直言进谏,做到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从内心不去说那些华而不实的官话。其二在于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使得使得人民群众参与到政府部门的决策中来,监督和参与政府做的每一件事情,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与工作效率,让政府的权力行驶在群众的阳光监督之下。

这样双管齐下才是解决问题关键所在,才能彻底解决官话泛滥的现状。使得政府官员更加的亲民做出的决策更加的惠民。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28/7206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