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强化教育制度监督,高校“被就业”才能根除

2013年07月01日 15:03

 

 【中国梦想案例】

编者按:2013年的毕业季号称“史上最难”,近700万高校毕业生给学生和高校都带来了巨大压力。近日,西安某高校一名学生通过网络爆料,说该校为了招生效果好,逼着大四的准毕业生签各种虚假就业协议。如此给就业率“注水”,学校可能也觉得很委屈,但是这一做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极为有害。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个别高校就业率造假 教育部严防数据注水开展专项核查

针对近期一些媒体对个别高校就业率造假现象的报道,教育部5月30日重申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四不准”,并将开展专项核查。

“四不准”即各高校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6月份集中开展就业签约和统计工作专项核查,确保就业签约和就业统计数据的客观、准确。教育部还将对部分地区和高校进行抽查。

相关新闻

江西部分高校:不就业难毕业

据新华社电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高校想出用“假”就业证换取“真”毕业证的怪招。

日前,江西东华理工大学一名毕业生爆料,学院要求他们必须在就业协议上盖上用人单位的公章,否则不能通过论文审核、参加论文答辩。江西另一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大四学生李晨(化名)也告诉记者,在他们学校,这种事情很普遍。“就业协议上没有盖章,就像挂科补考没过一样,不让你毕业。”

李晨学校的一名辅导员透露,如果学生最终签不了就业协议,学校还是会把毕业证发给他们。但在这之前,学校为了就业率,会通过院系给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施压,老师则会给学生毕业设置各种“障碍”,使其尽快和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

江西省教育厅高等院校就业工作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对高校下达任何就业率指标,但会委托统计部门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上报教育部。专业就业率低的学校必须主动下调此专业的招生人数。

【媒体观点】

北京青年报发表殷国安的观点:学校为什么不惜逼迫学生造假来提高就业率?一是教育部门有这种规定,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弄个虚假的就业率才能保住这个专业。二是更要靠就业率欺骗考生。没有一定的就业率,将来没人填报这所学校、这个专业,那学校和相关专业岂不要关门?

 

湖南红网发表王俊良的观点:“真数字,假就业”的堂皇造假,企业、学校、大学生个人三方既都是参与者,也都是受害者,真正受益的是学校官员和管理学校的主管部门的官员。在大学生就业形式一年比一年严峻的情况下,他们的政绩却总是让他们享受体制优惠和官场提拔。退一万步说,就算因为就业假数字出了纰漏,倒霉的也不会是官员。

人民网观点1+1小蒋随想:这年头许多行业存在数据失真。比如,统计局的房价数据显示平稳或微涨,很多百姓都笑了。再有,每逢公布平均工资,板砖与吐沫星子横飞。数字本身没有过错,问题是某些统计过程有玄机。如果说简单的平均并不平均是算法有问题,某些数据注水则是长官意志与人为影响下的结果。教育部门明知道就业率造假繁多,却默许“无就业协议不答辩”,不是自相矛盾吗?

高校就业率造假谁之过?

一些高校就业率的造假与核查,其实压力同源。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扩招一直没有被及时调整,相关方面坚持认为中国需要更多的大学生。在这样的结构下,就业率便成为论证这种“需要”的重要参考指标。

在行政化的体制之下,有这种“需要”的部门只能向高校施压,拿招生名额来与就业协议签约率挂钩。对于大多数低级别的高校而言,收入与招生规模挂钩,减招就等于砍经费。就业协议的签约率,因此成为教育部门向高校派发的“绩效指标”。然而,滑稽之处在于,这个“绩效指标”由被评价的高校自行填写。各高校的学工系统既要采集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又要向校领导重视的就业率负责。如果站在这些基层职工的角度看问题,诸如把颁发毕业证与签约协议挂钩,或者以实习、见习证明顶替就业证明等现象,便不难解释了。

要根治就业率造假问题,从表面上看,肯定先要打破这个让高校“又当球员、又当裁判”的自我评价结构。事实上,就业率的高低或者毕业生就业去向如何,长期而言总是会有公论的,这种压力来自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高校无法回避。因此,完全可以让高校脱钩,摆脱就业协议签约率这个“绩效指标”。然而,从根源上看,就业率造假还是因为的确有太多大学生无法就业造成。如果不去触及就业市场上大学毕业生的供求失衡的根本原因,相当一部分高校面对的,仍然只是在就业率上造假与被削减招生名额这两个选项。

今年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寒冬”,根源并不在于当下的经济形势较此前为差。十几年来的扩招,造成了就业市场上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并且专业错配严重。事实上,翻看大学生就业数据不难发现,1999年开始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率的影响相当明显:2001年扩招前最后一届本科生完成学业,2002年扩招后的首届专科生进入就业市场,2003年扩招后首届本科生毕业,这三年毕业时仍未就业的学生人数分别为10.4万、26.7万及56.3万,爆发之势明显。这个爆发之势在过去十年没有丝毫缓和的迹象,在2006年首次破百万大关,达123.9万,今年相信将破两百万大关。

如果不正视大学生供过于求与专业错配的问题,继续粗放式地扩招,这些造假的数据将会陆续有来。在这样的背景下,除了在扩招中得益的一些教育机构与相关从业人员外,整个社会的利益都将受损。其中受伤害最深的,仍然是倾囊而出缴纳高昂学费期望以有质量的教育改变命运的学生,以及在他们背后的千万个家庭。

“注水就业率”摸不清真实就业的底

按照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只要是缴够学费、修够年限,任何一个在读的大学生都有参加答辩的权利。可现在,江西这所大学居然以“就业三方协议书”为要挟,不交此“书”就不准许学生参加答辩。没有答辩成绩,学生们既无法毕业也无法取得学位证书,这等于学生们这四年的书算是白读了。

学校是教授知识、传递文明的地方。遵纪守法,是文明中的重要一课,可现在,许多学校却往往带头公然违法。逼迫学生签“就业三方协议书”,否则不准答辩,这种行为既违反了《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又有拿论文答辩、毕业证、学位证为要挟,变相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嫌疑。

此外,这也是在公然鼓动学生造假。据媒体报道,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99万,被誉为“最难就业季”。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找工作何其难?学校不仅不体谅,相反,威胁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不准答辩,这不等于在逼学生们注水造假吗?更有甚者,为了顺利参加答辩,不惜铤而走险,私刻公章盖在就业协议上,这也属于典型的违法造假行为。'

这种统计方法,显然遮蔽了真正的就业率。统计就业率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专业设置、学校综合实力、大学生就业整体趋势,为以后的专业设置、均衡高校资源配置起到指导性意义,可遗憾的是,注水的“就业率”里,我们除了能看到全国形势一片大好之外,其他啥也看不到吧,又怎能在日后给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

学校之所以这样做,可能也觉得很委屈,因为“就业率”是死杠杠,直接关系学校财政拨款、课题申请,没有“高就业率”,那以后高校在争取教育资源方面可能就会吃大亏,所以,这才催生了部分学校用不准学生答辩、扣留毕业证等下三滥的方式,来逼学生们“被就业”。

改善目前这种状况,必须将学校从行政化的窠臼中解放出来,让学校回归教育的本质。那些所谓的就业率、考研率、博士点数量、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等硬性数据,很有必要取消,否则,大学之大,很容易演变为就业率之高,考研率之高……而忽略了设立大学的最初目的是教书育人,是培养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公民。

对虚浮的就业率不能无动于衷

每一年毕业季,总有类似叙事:不签就业协议,不让参加毕业答辩;要想毕业,先拿就业协议,不管真假,有就可以了。每每此时,网友总是感叹:“不知又有多少大学生‘被就业’了,我们的高校就业率,不知又有多少水分了!”网友的感叹无疑切中利弊,的确,用就业协议绑架毕业生的做法,提高的不过是虚浮的就业率罢了,至于虚浮底下有多少水分,却是一个谜团。

在这样的就业率下,是看不到真实状况的,而据此对高校作出的评价,也是失真的。既然如此,为何高校还是这般热衷于高就业率呢?一切皆因利益使然。现在高校扩招不断,学校与学校之间,为了争夺更好的生源,便要一些拿得出手的成绩,而就业率一直被认为是对高校成绩的一种评价,为此,一些高校自然是使劲注水了。

这样的现状,无疑是令人心痛的。一个高校,不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师资力量,不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却在就业率上使劲注水,让学子们“被就业”,这怎么看都是一件不道德的事。可高校却乐此不疲,足见这背后的畸形价值观有多严重。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对这样的现象,不能无动于衷,而应及时出手,毕竟,这是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损害,也是在透支高校公信力、损害大学精神。

怎样才能纠正这样的一种价值取向呢?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一方面,自然是学生和家长要理性选择学校,不能被虚浮的就业率蒙蔽了双眼;另一方面,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挤掉高校就业率的水分。而要让高校回归良性循环,还必须改变以“就业率评价高校”的畸形价值观,转而以师资力量与学术水平为考核线。唯有如此,高校才会更加努力地去勤修“内功”,而不是挖空心思去追逐虚浮的就业率。

不切实际的“就业率”不如不要

虽然说时至今天,就业率考核有些荒唐,但学校方面的确不能对就业率考核掉以轻心。高校就业率考核工作给各高校施加了很大压力,根据相关规定,学校招生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就业率偏低的高校和专业的规模要受到控制。其次,就业率是一个学校的脸面,万千家长在填报志愿时,特别关心就业率问题。最后,就业率是学校好坏的一个衡量指标,其作用如此之大,使得各高校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完成这项工作。

 

一项单纯的数据被社会赋予了太多的功能,这就无怪乎考核出现怪现象了。一些大学可能会沿袭惯性,剑走偏锋,片面追求提升捷径而玩弄一些数字游戏。此前,媒体就曾经报道一些大学为了虚假的就业率,迫使学生们用就业协议书换毕业证的荒唐事,至于这纸协议书真实情形如何,学校并不关心。而这次的事件,则有些变本加厉,荒唐到不签就业协议就不能答辩的地步。

就业率考核的确有些显得不合时宜了,在当下市场经济体下,企业减员增效,政府机构精简,事业单位下岗分流,社会上给大学生提供就业的岗位,很可能远远小于毕业生人数。学校要想实现就业率的直线上升,不造假,恐怕本身就不实际。

为了完成就业率指标,大学生们开始了各种方式的自我推销:零工资就业;寻求挂靠单位,签署空头就业协议;向单位寄托档案,缴纳保管费等等。如此一来,就业率非但没有提高学生的就业,反而适得其反。

目前,学生的就业方式十分灵活,很多刚就业的学生,由于单位、岗位、薪金待遇、心态等各方面的原因,频繁“跳槽”,并且,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谋职业或从事自由职业。想要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考核学生的就业情况,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既然就业率考核是一项既使学校为难,又使学生受到伤害的统计,不如废除它,不仅免除了造假的尴尬,也让学生们获得了解放。教育本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让其回归本义并非坏事。

【启示与思考】

事实上,高校就业率注水、造假其实早已经不是新闻。高校如此提升就业率,无非是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保证专业招生、设置以及教育经费划拨不受就业率影响。同时还能宣传办学成绩,以利于招生。而处于弱势的大学毕业生为了顺利毕业,不得不向学校出台的种种违法、不合理土政策低头,采取虚假就业手段,满足学校要求。

高校如此提升就业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极为有害。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大学毕业生个人的生活和前途,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大量大学毕业生被就业,被迫以造假的方式实现“就业”,在内心深处很容易对学校产生不满心理和负面看法,只要这种不满心理和负面看法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宣泄,可能会将这种不满心理和负面看法带进工作和社会之中,加上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不顺心的事的刺激,将会激化大学毕业生的不满情绪,甚至采取报复社会的举动,制造社会惨剧,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大量没有就业的大学生被就业,让高校就业率注水,会让决策层误判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从而直接影响政府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决策。

学校是教授知识、传递文明的地方。遵纪守法,是文明中的重要一课,可现在,许多学校却往往带头公然违法。逼迫学生签“就业三方协议书”,否则不准答辩,这种行为既违反了《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又有拿论文答辩、毕业证、学位证为要挟,变相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嫌疑。这是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损害,也是在透支高校公信力、损害大学精神。

因此,在“史上最难就业季”,尤其要防范高校就业率注水、造假,避免“最难就业季”沦为就业率造假季。如何保证高校就业率不注水、不造假,笔者以为关键是要强化制度监督,约束高校就业率造假的冲动。一方面,在政策操作层面,教育主管部门不能简单地以就业率作为高校办学成效的唯一或主要指标,更不能以此来决定高校专业设置与否,应该鼓励高校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同时,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也不能以考评或招生需要来推卸社会责任,应该反思办学理念、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以及和市场对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对于高校就业率注水、造假的必须严惩,采取“一票否决”。主要高校出台了将学生就业状况与毕业证、学位证发放以及论文答辩等无关环节挂钩政策的,既惩处高校以及院校领导,也要求立即纠正错误。而对于高校就业率直接注水、造假的,追究高校以及院系领导的责任,同时对就业率存在造假、注水的专业一律给予停止招生的处罚。

当然,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出台政策刺激大学生就业,让广大大学生顺利就业,只有大学生真的就业了,就业率造假的现象也就随之降低乃至消除。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01/7208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