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探析“日批15斤文件”的深层次问题
2013年07月02日 10:27
【基层执政案例】
编者按:一天批10到15斤文件,哪怕早上早起,也要忙到凌晨两点才睡。日前,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日常工作的“吐槽”,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可是,“日批15斤文件”的市长就是“好市长”了吗?这值得探讨,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广州市长:我日批10至15斤文件从不过夜
6月5日,广州市“两建”工作会上,广州市市长陈建华谈到行政效率与廉洁时表示,“(我)每天10-15斤的文件,当天批完,从来不过夜”,他称遵循行政审批的标准公开化、透明化,是政府信用建设非常关键的一环,并认为“提高办事效率,是公职人员的天职”。
审批效率慢易滋生腐败
6月5日,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在谈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审批效率时说,政府部门行政审批速度一慢,就容易引起经济主体的猜疑,“是不是因为没有请(领导)吃饭啊?是不是没有送钱送东西啊?”
陈建华表示,本来企业项目上报审批,只要五个工作日即可批复的,实际上却是“泥流入海——无消息”。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吃”、“拿”、“卡”、“要”等腐败问题了。“这时候,有可能出现所谓‘中介机构’了,‘你交给我,我帮你搞定’,带你去见某个负责审批的处长、副处长。其实,这些都是不需要的,不需要请吃饭、不需要送钱”。
“为什么我们要公开承诺,政府审批办事以网上办理为原则,以不在网上办理为例外?”陈建华表示,从去年以来出现的职能部门的一些商业贿赂案件看,很明显就有效率的问题,“要是效率快,今天报上来,明天批出去,很正常、公开,人家想送礼都来不及”。
当天文件当天批完从不过夜
“我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事情,在我的工作日志里,原则上‘文件不过夜’,就是今天你送给我的文件,明天就会退回去,以前效率更高,这一点(市府)办公厅的同志可以作证”,陈建华说。
“哪怕是早上五点起来批,也要到下午7点半批完,晚上批到两点钟是常有的事”,陈建华表示,“每天10-15斤的文件,当天批完,从来没有过夜。还有哪个副市长、局长的文件比我更多呢?我相信没有”。
汪玉凯解读市长日批文件15斤:文山会海相当严重
广州市市长陈建华6月5日在广州市“两建”工作会议说,为了不拖延工作,他“一天批10到15斤文件”,批到凌晨两点多是经常的事。此言一出,引网民热议。
记者按纸张生产商所标注的常规A4(210mm×297mm)打印纸70g/m2的规格计算,10斤文件约为1145张,15斤则是1718张。
“看到一个副省级城市的市长要审批这么多文件,我觉得不可思议,这说明我国文山会海现象还相当严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告诉记者,“我对市长的敬业精神感到敬佩,既要参加场面上的活动又要批阅大量文件,而且还不过夜,不懈怠,工作精神可敬。”
他说,批阅文件在市长公务中占五分之一的时间较为合理,“现在这样的工作强度太大,不人性,更不科学。”
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一个市长为何每天有这么多待批文件?对此,汪玉凯解释说,行政审批改革已逾十年,过去多是“应付上面”,但现在的确到了拿出壮士断腕勇气的时候了。
“我们政府的改造空间还很大,如果按照简政放权思路,以后很多事项都不用市长去审批,这就是我们过去说去找市场而不找市长。”汪玉凯说,我国十年来对转变政府职能做了很多重要规定,这都是需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的方面。
一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能解决的尽量让市场解决。如在投资审批、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批、不必要的资格认定许可、改革企业注册制度等方面都应按规定减少或下放。
二是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能解决的要把权力下放给社会。譬如目前很多社会组织成立已不需找主管部门批准,行业协会商会基本实现了与政府部门在人、财、物方面的脱钩,政府也开始把服务性职能转给社会组织,并开始购买服务。
三是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如中央政府可以把很多事项下放给地方,从宏观层面进行把控和管理。
四是厘清政府内部职能分工。即按照政府职能,重新梳理政府内部的职掌权限,一件事情交给一个部门管理,简化内部繁琐的程序和环节。
“这四个方面空间目前还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信息化建设就位以后,传递手段改变了,很多东西完全可以简化。只有把这四个方面落到实处,规范我们的行政审批事项,行政改革才有了基础。”他说。
日批文件15斤勤政背后的懒政
一般人可能认为,当市长是一件很风光的事情,若不是陈建华市长亲口所说,真不敢相信做一个广州市市长每天要批阅10斤到15斤的文件,仅此一件,足见市长之劳累。难怪,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成为广州当前推进“两建”工作的重点之一。难怪,陈建华市长提醒全市公职人员,要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推进审批流程公开透明,提升审批效能,“行政效率一下降,就会引起市场主体猜测,人家会误解是不是要请客吃饭”。
疑问随之而来,市长每天批阅10斤以上的文件,该有多少字?这些文件市长是不是都一字一句都认真看过了?如果市长逐字逐句认真批阅,恐怕会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怎么可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干其它事情?如果市长不认真批阅,只是走走过场,是不是会出现决策上的疏漏,可想而知。
去年底,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各地从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接待和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厉行勤俭节约等方面,纷纷制定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对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了明确要求。从公开的报道看,各地都提出,要本着务实高效的原则,严格清理、切实减少各类会议活动,严格会议审批程序,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切实减少文件数量,全面清理各类简报。
然而,在中央文件颁布半年之久的今天,广州市市长每天依然要批阅十斤以上的文件,可见贯彻八项规定的情况不容乐观。相信广州市市长每天批阅那么多的文件并非个案,文山会海现象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长期以来,某些地方领导习惯了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套路。这种套路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对上、对下都有了交代。但是,其最大的弊端就是上面的政令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其实是懒政的表现。
懒政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必须下大力气进行治理。治理官员懒政,需要加强对干部队伍的管理、监督与问责。少数干部之所以习惯于懒政,与干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缺乏问责有很大关系。只有建立起赏罚分明、责任明确的干部管理、监督、问责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庸官懒政现象。
“日批文件15斤”,忙而有用吗?
一位市长能批这么多文件?这一般群众可能不会相信,但许多体制内的公务人员是深有感触的,因为,我们是一个靠文件治国的国度。
这么多的文件,不全是事关民生,一些文件纯粹是长官意志的代表!这是一种典型的人治表现,领导批转的15斤文件,有几斤能够得到落实?恐怕无人称量过!
社会进入转型期,改革进入攻艰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增多,行政管理人员责任大,事情多。但社会管理不能靠滥发文件去治理,得靠为民行动。习近平总书记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有多少斤文件纯粹是空谈,有布置,没检查,有安排,没落实,有批示,没督办!
日前,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会上提到一个调查数据:企业新上一个项目,要经过27个部门、50多个环节,时间长达6-10个月;各级政府部门颁发的资质资格证书有229种。这些具体的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行政审批文件过多过滥。群众和领导均不堪重负。
如何抑制这种靠过多文件治国的状况?
首先,全体公务人员得牢牢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摈弃人治思维。长期的落后行政管理模式,导致官场只知用文件安排工作,不知”实干兴邦”之道,这既是一个政治和管理问题,也是一个历史惰性问题。思想不解放,效率就提不高,为民宗旨就落不实。
其次,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行政效率、优化政务流程,让人们能够快办事、多办事。否则,拖拖拉拉、旷日持久,就会误事坏事,给百姓心里添堵。我们要多进行反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文件要批?有没有政府不该管的审批事项?哪些文件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文件只是应付上边检查,纯属作秀,没有实际执行意义?用法治的尺子衡量一下,哪些可能与有关法律法规重叠或违背?然后,取掉那些没用的,留下有用的,加强检查和督办,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依法行政,人民必会满意!
最后,要明白为市长减负,实质是为群众减负,因为每一个文件都应是事关人民根本利益的。文件泛滥,其根本原因可能是政府越俎代庖,是部门权力争夺,是权力寻租,其间接后果是,管得越多,腐败越多,廉政风险越大,轻则吃拿卡要,重则权钱交易,牟取巨大非法利益,害民害官,毫无益处。
勤政简政,才能达到廉政和文明。转变政府职能,就是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只有这样,政府部门和各级干部才能从大量琐碎的微观事务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精力管宏观、惠民生,管好那些最该管的事。这才是真正提高效率、为民惠民的治本之策。
【启示与思考】
初看新闻,陈市长敬业精神和责任态度着实令人感动。可是仔细想想,15斤文件该有多少?有网友大概算了一下,15斤A4纸大约1700多页。即使什么事情都不做,单是每天翻阅这1700多页的文件,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何况,市长日理万机,还要抽出时间和精力出席会议,调研视察,因此批文到凌晨绝非戏言。
古有秦始皇“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也有唐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无案牍之劳形”的描述,道出了从政者希望摆脱公文负担的心声。而在今天,转型期的社会,改革发展的攻坚期,较之古人,各级干部所面临的治理环境复杂得多,所肩负的职责繁重得多,于是一直就有“五加二”“白加黑”等说法。日批十多斤文件,也是干部普遍面临的“权力重负”的一个真实写照。
面对此则新闻,我们不禁要问:市长为何每天要批如此之多的文件?市长岂不是成立签字盖章的机器?广州市长自曝“1天批10至15斤文件”,其本意是勉励领导干部勤于政务,提高效率。然而,市长1天批复如此多的文件,这本身就是提升行政效率的羁绊。市场经济讲求“小政府、大社会”,政府所要做的就是营造公平的市场和社会环境,减少对微观经济和具体事务的直接干预,缘何还有这么多的事项需要市长亲自批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许多权力并未真正下放,审批机制改革有待提速。
从另一方面上讲,这样的市长就是好市长吗?在笔者看来,“日批15斤文件”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政绩,而这样的市长也未必就是好市长。政坛“黑马”陆昊,华西“三不倒”吴仁宝,他们的成功都不是来源于每天的“文山”式办公,而是在于他们不做改革的旁观者,能够真正俯下身子,放低姿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老百姓的声音、了解老百姓的诉求,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这些文件是走马观花还是认真批阅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位广州市市长整日埋头于文件批改,他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迈开腿走出办公室那道“围墙”,走到老百姓中间,去了解真正的民声吗?
一个爱岗敬业、勤于政务的市长固然令人感动,但为了处理文件起早贪黑、披星戴月,这绝非公众想要看到的结果。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政府职能转变放置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李克强总理就不止一次强调“政府要做该做的事,放该放的权”。重新定位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的关系。只有这样,政府部门和各级干部才能从大量琐碎的微观事务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精力管宏观、惠民生,管好那些该管的事。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02/7209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