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探寻“挂证族”利益背后的责任风险
2013年07月02日 16:12
【百姓心声案例】
编者按:据报道,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不用上班,只需向企业“出租”个人职业资格证书,就能轻轻松松坐收数万元:一级建造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电气工程师、爆破工程师……各种证明码标价,“挂证”行业已经形成利益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市场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是人才的短缺。但是,这种“人证分离”的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工程质量安全的担忧,也折射出相关部门的监管疏漏。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80后小伙靠证书出借3年收入20万 工作仅几年
当一些应届生正为找份好工作发愁时,有些人则在为“挂证”做准备。建造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房产经纪人……考取这些资格证书后,一旦出借每年就能轻松获利少则几千多则数万元。然而,挂证带来的“人证分离”暗藏责任风险。
企业准入“看证不看人”
人证分离引发责任风险
又是一年毕业季,当一些应届生正为找份好工作发愁时,有些人则在为“挂证”做准备。建造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房产经纪人……考取这些资格证书后,一旦出借每年就能轻松获利少则几千多则数万元。然而,挂证带来的“人证分离”同时暗藏风险,业内也一直在探讨杜绝“挂证”的解决之道。
个案
“挂证族”年收入上万建筑房产业求租若渴
一级建造师证每年5万元、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证每年3万元、房产经纪人证每年6000元……这些数字并非指薪水,而是“挂证”收入。所谓“挂证”就是把执业资格证给需要的单位注册,单位给予一定的报酬,但本人并不在这个单位工作。
结构工程师证:“挂证族”3年坐收20万元
工作没几年,小彭的年收入已超过20万元,不过,他告诉记者,“高收入里除了单位的薪水,还有一份‘额外租金’。”
1987年出生的小彭毕业于沪上某知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从这个专业毕业,出路并不多,不是出国深造,就是去工地慢慢熬,或者转行找一份跟专业基本不搭边的工作。”偶然一次同学聚会让小彭找到了新目标。“我大学时成绩好又用功,同学建议我先去考几个专业证,一来算是入行‘敲门砖’,二来也能提升自身竞争力,我觉得很有道理就去报名培训考试了。”
在这之后,小彭陆续拿到了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等多张证书。当时他还不知道,凭着几张证书能够换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离考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大概过去两三个月,我在QQ收到一条加好友请求,验证一栏标注着:挂证中介,出于好奇我就通过了好友验证。”小彭回忆起第一次“挂证”经历:在QQ上,“挂证中介”称,目前深圳有家设计院需要一张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证书,证书“挂”上3年,什么都不用做,就能拿到20万元,并且可一次性付清。
毫无经验的小彭一开始并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将信将疑地与中介进行了1个多小时的聊天。“后来基本确定‘挂证’没有太大风险,决定试一试。”没多久,小彭就把证书同城交易带给了挂证中介,“对方设计院一注册完,就把款项通过中介打给了我。”
这几年,小彭的“挂证”收入高过他在建筑公司上班的薪水。他对记者说,由于现在没有太多时间复习,暂时不会再考新证,但身边有很多同学看到了“挂证”的好处,都削尖了脑袋想拿到一张高级证书,加入“挂证族”。
揭秘“挂证族”淘金链 有的年薪高达几十万
当下,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自己的职业。但,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却是来自不断考取资格证书,并出借获利。
目前,随着中国专业认证方向政策不断出台,用人单位对一些职业资格需求的大量增加,使得围绕这一群体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考前辅导到中介,再到转注册服务等等都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
行业人员通过考证公司或者培训公司取得证书,证书持有者通过挂靠建筑企业取得高额“兼职”报酬,
而企业租来证书实现资质达标,中介机构则通过资质转租收取服务费。
在这样的背景下,“挂证族”的队伍也日益壮大起来,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将通过考试获得专业资格,然后“挂证”获利当成自己的职业,其中一些人年薪已高达几十万。然而,在这一现象背后的实际情况,却是大量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脱离的畸形现状。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挂证族”的未来并不乐观。
“提前退休”的老章
43岁在家,一年收入近15万
章风翔的年纪并不大,到年底才43周岁。不过,邻居们都叫他老章。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因为他每天“悠闲舒适”的生活状态。
10月17日10点多钟,老章终于“自然醒”,由于前一天晚上进行了半宿的“夜钓”,章风翔决定在床上再赖上半个小时。11点刚过,老章决定出门将自己那辆满身都是泥灰的本田车送去刷一刷,这辆车是他去年新换的。事实上,即使在不熬夜的日子里,章风翔也很少和许多上班族那样早早地起床。邻居们总是在大白天看到他,以至于许多人都猜测,他一定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而只有熟悉老章的人才知道,章风翔其实是一名“下岗职工”。他原来单位是黑龙江一家有着国资背景的建筑集团,但后来单位解体,老章也因此失业。
章风翔告诉记者,在失业后的七八年里,他陆续在几家建筑工程公司打工,由于专业水平不错,也能拿到四五千元的月薪。可是,工作一般又很辛苦,而且这些钱在支撑家庭生活的时候,也并不显得很充裕。
一次偶然的机会,章风翔的“贵人”出现了,这位贵人是老章的一位大学同学。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他给老章指了一条明路。“他建议我考一个一级建筑师的证,说是很值钱。”章风翔说,他听了同学意见后,马上利用全部的业余时间复习,考了两年好不容易才考取了这个一级建筑师的资格。拿到资格证后,很快那位同学就给章风翔联系了一个有需求的房地产公司。“那家公司答应给我一次性支付两年16万的费用,如果有需要我到场的时候,劳务费用另算。”这样一大笔钱,让老章第一次感到了“知识的力量”。于是,尝到甜头的老章又一鼓作气,用了一年多时间又拿到一个注册土木工程师的证书,并通过中介机构找到了用证单位,这样每年又得到4万多元的收入。
“从那以后,我很快就辞职了。”老章对记者说,他的一级建筑师现在转注册了一家新公司,两年能拿到20万的费用,这样每年的收入能达到近15万,而且并不用工作,能省出很多时间干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多负担一些家庭事务,所以干脆提前退休,有精力的话准备再拿下一个值钱的证书。
完整的产业链
上游是培训机构,下游是中介,但最火爆的是中介,利润很大,从数千到几万
老章的情况并非个案,他的网友疾风是一个名为“挂证之友”QQ群的群主,这个QQ群有187名群友,大家在一起讨论的就是如何通过考试以及挂证中所遇到的问题。记者通过QQ搜索功能搜索后,发现带有挂证、挂靠字样的讨论群有数千个之多,而且群友超过100人的群也非常多。
疾风告诉记者,由于想要考证、并且通过挂证获利的人数众多,“商机”巨大,于是许多培训、中介机构便介入进来,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在疾风指点下,记者通过百度搜索以考证培训为关键词进行查找,发现相关网页多达400多万条。有些机构,主页制作得不但非常漂亮,而且宣传语也十分诱人。“保过、不过退款、保障10万年薪”等字样让记者都感到怦然心动。
一家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在他们这里培训,一级建造师15000元,二级建造师5000元。这位工作人员反复劝记者不要嫌贵,便宜的培训机构都是骗子,如果通过了考试,上述费用一个月就收回来了。
考取专业资格证书,最基本的要求是相关专业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而这些在培训机构看来,都不是困难。在与另一家培训机构的对话中,记者表示想考二级建造师,但没有相关专业学历和工作经验时,该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保证,只要再加1万,就可以帮助拿到有效的学历证明和工作经验证明,再加上保过的费用,只要13000元就行。
对于这样的承诺,北京筑诚培训公司总经理王维告诉记者,没有一家培训机构能真的拿到考题,一些正规的、规模比较大的机构,都是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质量来保证通过率。
实际上,产业链中最为火爆的并非是上游的培训,而是在下游为持证者提供挂靠信息的中介机构。
“不怕你的证书挂靠不到好价格,就怕你没有我们需要的证书;不怕你的证书挂靠不到好的单位,就怕你没有看到我们的信息。”这是一家挂证网站的宣传语。
在一家友情链接了住建部、山东省住建厅、山东省住建厅执业资格注册中心等政府机构网站的“挂证网”上,记者看到了密密麻麻的挂证信息。如“江苏某大型上市公司需求注册动力工程师、连云港甲级单位维护资质,诚寻转注册造价师等等。”而在网站页面的另一侧,则是“本人注册岩土工程师挂靠,转注册,价位协商,有需要的单位联系我”等大量个人挂证信息。而在百度搜索中,类似的网页则多达400多万。中国建筑网的客服人员则告诉记者,该网站会负责帮助记者找到合法挂靠单位,并最大限度地保证持证人的利益,将风险控制住。而且还能作为中间人,为记者提供标准的合同。
“这里面的利润很大。”一位从事该行业的人士告诉记者,中介机构对出借人不收取任何费用,而利润完全来自于用证的单位,费用从数千到几万不等,主要是看用证单位所需要的证书品类和数量而定。
2012年挂证费一览(部分)
专业 “兼职”报酬
一级注册建筑师 (20万~22万)/两年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18万~20万)/三年
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变电) 45万左右/三年
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 35万左右/三年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 40万左右/三年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排水) 33万左右/三年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24万以上/三年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 31万左右/三年
注册造价工程师 (1.8万~2.3万)/年
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铁道) (5万~6万)/年
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5万~6万)/年
注册安全工程师 (5万~6万)/年
看涨的行情
涨幅最大的当属注册电气工程师,两年最高涨了12万元
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一行业的重要原因,是近些年证书价格不断看涨的事实。从2010年和2012年两份职业证书价目表可以看出,两年以来不少职业证书的挂靠价格出现上涨。
比如,一级注册建筑师在2010年的市场挂靠价格为10万/年,而到了2012年则已经上涨到11~12万的水平。还有一级注册结构师在2010年时的市场挂靠价格是5万/年,而到了2012年这一价格已经达到8万以上/年。
其中,涨幅最大的当属注册电气工程师,这一证书在2010年的挂靠价格是3~4万元/年,而在2012年,(发输变电)注册电气工程师的挂靠价格是15万元/年,(供配电)注册电气工程师的挂靠价格是12万元/年。
“市场价格越来越高,我再努努力就能真正达到小康了。”对于自己的未来,章风翔很有信心。
据了解,目前有挂靠行情的证书约35种,其中包括各级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师、注册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安全工程师、城市规划师、爆破工程师、执业药师/医师等等。
涨价的背后
一方面是市场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是人才的短缺
令价格上涨的最终原因,自然是供不应求所致。“一方面是市场的巨大需求,而另一方面是人才的短缺。”中山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程力对记者表示,一级房建、水利水电、市政、公路、机电等都是市场热门的证书,与强大的市场需求相比,目前的证书还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程力说,随着中国对个人职业资格和企业专业资质认证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得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目前挂证最为普遍的建筑行业为例,建设部2007年3月下发的《工程设计资质标准》,就对包括21个行业的不同序列设计资质,分别规定了需要配备的注册专业数量和注册人员数量。其中,最高等级的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需要注册专业不少于5个,5个专业的注册人员总数不低于40个等等规定。
“这是个前提。”程力说,没有具备监理资格的人就开不了监理公司,没有药师资格就不能开药店、没有电气工程师就接不了电气工程。
但是,在另一方面,通过资格考试的人数却远远不能满足行业需要。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为4160.44万人,而取得执业资格证书人员不足1%。
“全国持一级建筑师证的也就3万多人,可你看看现在的房地产公司就有多少?”一位房地产公司老总对记者坦言,相当多的建筑企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住建部一年注册的一级建筑师都不到1000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不得不选择“租证”来解决问题。一家监理公司负责人透露,由于需要资质升级,所以今年对“挂证”的需求很大。“资质升级,就意味着我们能接更大的项目,也意味着更多的利润。”这位负责人说。
监管的难度
因为程序并不违规,所以监管部门很难确认“挂证”
“这一定是违规的。”吉林吉大律师事务所孟伟一律师表示,首先是许多职业资格认证管理条例中,都明确规定不得人证分离。而且,对企业资质的认定中,也均有这样的规定。对此类违规人员,有撤销注册、罚款等处罚措施。
对此,挂证一族早已为规避自己可能承受的风险总结了10大行规。这其中,就包括“挂证不挂章”只愿挂证,不愿挂章,证章由持证人保管,以及不参与投标,即证书仅用于企业升级资质或保级,不用于招投标或挂项目,不参与审图等工作。在孟伟一看来,人证分离最大的风险是企业如何保证质量。他觉得,近年来桥倒楼塌,越来越多的事故都在拷问“挂证”这样的行为。
目前,各级有关部门对这样的行为,已经开始采取越来越严厉的审核和处罚。住建、卫生等各级部门每年都会查处大批违规挂证的企业和个人。
一位有关部门的官员坦言,全面杜绝这类违规行为的难度非常大,因为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协议都是私下的,因为程序并不违规,所以监管部门很难确认哪些专业人员属于挂证。但是,他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通过考试,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少。
解决的办法
与全国社保联网;将注册考试类别进一步细化
孟伟一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很多办法,比如与全国社保联网,这就使得挂证无处遁形。
而程力则认为,这并非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人才缺口和实际需求确实有差距,一味地堵会引发更大的问题。他更强调各种注册考试的实际操作部分,而且将注册考试类别进一步细化,这样能让更多的从业人员有精力和可能通过考试,并且有利于让企业人力更加规范和优化。
不管怎样,大多数受访人士对挂证这一行为都不抱乐观。上述从事挂证中介服务的人员就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一方面是国家监管的日益严厉,另一方面是供需的不断平衡,这可能会使得这个市场会逐渐消亡。也许10年后就不会再有如此浩大的挂证一族存在了。
挂证族年薪数万元 “挂证”潜规则钻了谁的空子
一提起吃空饷很多人第一时间便想到政府、国企与事业单位,事实上吃空饷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依靠关系吃空饷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罢了。社会上近期关注的“挂证族”也是吃空饷的一个代表,所谓的“挂证族”指的是具有一些行业技术证书的人,他们将自己的各种证书挂靠在一些企业,不同上班依然可以获取年薪数万的回报,这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吃空饷。
证书仅是代表他们学识与技术的一个证明,证书本身是不具备任何价值的,具有价值的是拥有证书的人。挂证书看似也是一种交换,但这种交易应该被禁止的理由是,这些人员不在场的情况下,缺乏真的的技术引发工程风险。目前挂证族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而质量对于建筑行业而言,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石。目前导致挂证“蔚然成风”的主要原因是,法律并没有命令禁止挂证,挂证族们也是钻了法律的漏洞。
从社会公平发展的角度讲,挂证族应该被禁止,劳动监管部门也应该强化对证件的监察力度。鼓励证件持有者通过正常劳动获取收入,杜绝“人证分离”确保工程质量,在第一时间得到保障,拒绝检查监督的形式主义,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出发,拒绝挂证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挂证”潜规则是个“安全隐患”
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忧虑。
“行政部门有要求,市场有需求,考证挂证有奔头”,这是长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路桥高级工程师对“挂证”潜规则的高度概括。据业内人士介绍,按照建设部门规定,建筑施工企业要升级资质或保级,须配备专业注册人员,但人才缺口和实际需求有差距,企业只好“租证”,即企业与一级建造师等签订协议,其人和人事关系不用转到企业,只需将证挂在公司,由企业向“挂证”人支付报酬。一般的价码是:一级注册建筑师20万元2年,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20万元3年,注册电气工程师45万元3年……事实上,从考前培训,考后中介介绍,完成在企业的“假注册”,“挂证”行业已形成完整利益链。
“挂证”潜规则盛行,在让许多专业人员获得可观利益的同时,却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对于道路、桥梁、房产等施工企业来说,“证到人不到”,其承包的工程质量不能不让人担忧。本来,建设部门规定施工企业配备高级专业人员的目的,是让他们在施工过程中发挥专业特长,以确保工程质量。“挂证”,则完全是一种造假行为,目的是为了骗取企业资质,蒙骗相关政府部门。而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承担工程建设任务,工程质量就无法保证,一旦出问题,带来的将是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后果十分可怕。
破除“挂证“潜规则,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建设部门强化监管无疑是其中之一。这需要对企业聘用的具有高级专业证书的人员进行核查,证明其确属企业人员,而非”挂证族”。可是,因为建设部门人员和精力有限,建筑企业多如牛毛,加之他们对应对监管部门检查都有一套办法,核查起来难度很大。最便捷的办法是通过社保联网系统查询,因为凡是企业人员均须参加社保并拥有个人账户,而“挂证族”不可能参加企业社保。但目前社保系统还未实现全国联网,实现社保全国联网,才能堵住“挂证族”在企业“假注册”的漏洞。当然,对“挂证”问题一经发现,须对相关企业和人员严肃处理,以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确保建设质量,是百年大计,需要包括建设部门、建筑商、施工企业及与建筑有的人员共同做出努力。其中,破除“挂证”潜规则,使其失去操作的空间,就是建设领域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对“挂证族”宜疏不宜堵
“挂证族”靠出租自己手中的职业资格证书“不劳而获”,坐收钱财;相关企业靠租来的证书进行资质升级或保级,承揽相关工程,获取利润,可谓实现了“双赢”。但这种行为却危害无穷,因为企业虽然靠重金租来了一纸证书,却没有真正拥有相关技术的人才,这无疑为工程质量埋下了隐患,极易造成恶果。因此,对于“挂证族”,公众无不希望能痛下杀手进行封堵。
然而在笔者看来,对“挂证”现象堵不如疏。这是因为,一方面,考证族一般都聚集在政府机关、科研机构或大型企业,他们在历尽千辛万苦考得一纸资格证书后,却因为本单位拥有这类资格证书的人员严重饱和而失去用武之地,但这些人又不愿离开本单位,如果不允许他们寻找另外的使用渠道,这些宝贵的“技术资源”最终只能白白浪费,实在可惜。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大发展时期,各类企业基数庞大,他们对拥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才需求十分旺盛,但市场上这类人员却不是很多,供需严重失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只能不按常规出牌。如果只是一味地对“挂证族”进行围剿,就会把企业逼进死胡同,这更是大家所不愿看到的。
那怎样进行疏通呢?其一,可明确规定,允许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包括公职人员,在确保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可利用业余时间、节假日进行“走穴”,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其二,凡进行技术兼职的人员,要到相关部门进行登记,接受审核和监管,以确保有足够时间去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兼职工作;其三,要建立质量跟踪制度,凡兼职者所服务单位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的,要反追兼职者的个人责任,直至注销其资格证书;其四,要建立严厉的惩罚措施,凡不按规定进行申报,接受监管,私下继续进行“挂证”的,一旦查实,立刻注销其资格证书。如此一来,既能把闲置的“技术资源”盘活,又能确保工程质量不受影响,何乐而不为?
当然,等到各类职业资格人员达到相当的数量后,这种“证书兼职”现象就会逐渐减少。
【启示与思考】
一张证在手,休闲乐悠悠。证件被企业借用,抬高加了企业的身价,瘦子可以充起胖子。在承接工程中,企业便能达到资质方面的要求,进而顺利地承揽到工程。而“挂证族”靠出租自己手中的职业资格证书“不劳而获”,坐收一笔不菲的钱财,此可谓实现了“双赢”。但这种行为,忽悠公众、欺骗监督,必然导致质量问题和工程隐患。因此,对于“挂证族”,公众无不希望能痛下杀手进行封堵。
要想铲除挂证族,当务之急是铲除挂证族的培养者。破除“挂证”潜规则,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杜绝监督形式主义。不少监督部门在检查公司资质的时候,只看证件不看人,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如果能够用抽查到人的方式进行资质监督,那么,挂证族就难以生存。二是建立证件审核积分机制。应该对证件进行积分评价:负责了什么工程,出现了质量问题,就积累负分,质量优秀就奖励分。建立证件网络档案,提高持证人对证件的责任意识,也让公众一目了然。其三,对“挂证”问题一经发现,须对相关企业和人员严肃处理,以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可以说,“挂证族”挂起的是资质证书拥有者的铜臭心,挂起的是公司管理者的诈骗心,挂起是的工程质量的危机心。
挂证族,当亡!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02/7210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