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四大举措保障柏林百年无内涝之忧

2013年07月03日 09:06

 

突如其来的暴雨是对城市排水系统的重大考验。针对城市内涝问题,德国很早就专门制定了《城市防洪法》和《下水道法》,对城市内涝预防、规划和政府责任,以及下水道的拍摄能力和各项技术指标均有严格规定。

经过140年的发展,德国首都柏林的地下排水管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成为世界上排水系统最为复杂的城市之一。

柏林一家城市下水道博物馆的负责人迪特•朗格告诉新华社记者,回顾柏林历史,近百年来没有出现城市内涝。他认为,有序分流、蓄水调节、合理配置以及检修维护和应急措施在有效防范柏林城市内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管网发达 有序分流

雨污分流的设计,源于上世纪初德国遭遇的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由于当时柏林排水系统为雨污合流,大雨来临,下水管道不少地方被淤泥、杂物堵塞,影响了排水功能。更严重的是,污水和雨水一起排入河流,污染了自然水域。此后,柏林市政府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将污水和雨水分开排放,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排水系统。

1

(图片:近百年来柏林几乎没有发生城市内涝。)

如今,柏林除建有7000公里长的饮用水管道外,下水道总长约9500公里,相当于柏林到北京的距离,包括废水管道(长4270公里)、雨水管道(3250公里)、混合水管道(1900公里)。

柏林四分之三的下水道按可分离系统设计,剩余四分之一被设计为混合系统。在可分离系统中,雨水和污水分别被导入两个排水系统。雨水直接排入城市周边的河流和湖泊,而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则通过废水管道送至排水站,再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

混合系统与可分离系统不同,雨水和污水可同时被排入混合水管道。为了防止持续降雨增加排水系统负担,柏林市在下水道网络或排水站周围特定的地方建有堤坝和雨水溢流通道,对降水进行分流。

 

蓄水调节 加强利用

柏林下水道系统设有160多个紧急排水口和雨水溢流通道,分别设在施普雷河、哈维尔河等地。在降雨量大的情况下,紧急排水口将发挥功效。此外在一些重要的地点,柏林还建有雨水池,承接强降雨。

柏林现有100多个地上和地下蓄水池,能够容纳约90万立方米的雨水。同时建有148个排水站,通过1100公里长的压力管道彼此相连。如果暴雨达到排水系统超载标记,雨水便通过疏导渠进入蓄水池。等到地表变干,排水系统恢复正常时,蓄水池的雨水将被引入地下排水管道,以确保进入地下排水系统的水量不超负荷。在此过程中,管道中的杂物得以冲刷,水质也得到了净化。

柏林市给排水公司希望,柏林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全部排水站由一个控制中心来监测和调控的目标。

此外,为了充分利用雨水,柏林很早就实行了“雨水费”制度。无论是私人房屋还是工厂企业,直接向下水道排放雨水必须按房屋的不渗水面积,交纳每平方米1.84欧元的费用,而采取雨水处理措施的用户可获得减免优惠。柏林市中心的波茨坦广场,19栋高层办公楼的屋顶雨水都被收集起来,储存在五个地下水库,每年储水量可达2.3万立方米。

不同管道 合理配置

目前柏林街道下均建有排雨水管道,以确保道路不会因积水堵塞。为实现这一目标,柏林在排水管道建设时已考虑到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口径的管道来合理配置各条排水管线。

柏林排水管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废水和混合水管道主要采用砖石砌成;排雨水管道使用水泥管;钢筋水泥管适用于各种下水道;用水泥和砖砌成的沟渠则在特定地点使用。

柏林60%的下水道采用砖石砌成。排水管直径由居家使用的15厘米连接到城市2.8米直径的主渠道,最大的主渠道宽和高达到4.2米和3.2米。

与此同时,柏林对排入下水道的物质作了明确规定。对容易堵塞下水道或难以清洗的液态和固态物质禁止排入下水道;同样,易燃、易爆和有毒产品等危害公共安全的材料也不能排入下水道。

规定还包括,排入废水管道或混合水管道的污水不能超过35摄氏度,而排入雨水管道的水不能超过30摄氏度。排入下水道的污水,其PH值只能处在6.5至10之间。油脂含量每升水不能超过300毫克。

定期养护 保障安全

城市下水道必须定期清理沙土和淤泥,以便雨水无障碍地被排泄。柏林对较小的排水管道通常采用注水或高压冲洗。使用专业的清洗设备在卷扬机的配合下可将泥沙赶到下一个窨井,然后被吸上来运走。对高1.2米以上的下水道,如果其中的沉积物不能用清理设备来处理,就由工人用锹来铲除。

对下水管道的检修,柏林使用的是可遥控的管道电视车。在这辆车上装有摄像头和录像设备。通过地面人员遥控,这辆无人驾驶车可将下水道内的情况全部拍摄下来,供地面工作人员分析评估,以便对管道及时维护。

 

2

(图片:柏林下水道)

不过,柏林排水系统并非完美无瑕。2012年入夏,柏林雨水特别多,导致一些地方出现积水。柏林市相关部门对每个积水点进行了详细的排查,如果无法解决某处积水的问题,就在此设立显著的警示标志,提醒市民在极端天气情况下不要靠近,或者不要将车辆停放在此。必要时,政府还会在暴雨来临之前及时封闭危险区域。(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03/7211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