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为官从政,要经得住诱惑

2013年07月03日 14:32

 

【反腐倡廉案例】

编者按:刘志军托律师给女儿带话,告诫“千万不要从政”。这样的话语不禁让人称奇。为何贪官入狱后都说同样的话?难道当官真的成了高危职业?那为何每年又有公考大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呢?在笔者看来,刘志军告诫女儿“千万不要从政”表现了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但这显然是不对的。如果刘志军的女儿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她从政也未尝不可。但是这句话对那些官场上脚跟不稳的人未尝不是一个提醒。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刘志军让律师带话给女儿:千万不要从政

“无论生死,都不上诉。”2013年6月14日,庭审五日后,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的辩护律师钱列阳和娄秋琴再次来到秦城监狱,在会见室,刘志军这样告诉自己的辩护律师。

因为受贿金额巨大——公诉方指控其收受贿赂逾6400万元,根据中国《刑法》,这位昔日的铁道部长正面临着被判死刑的可能。

在钱列阳看来,刘志军颇有点看透生死的感觉。“他认为自己‘生是组织的人,死是组织的鬼’。”

有着20多年办案经历的钱列阳有个习惯,开完庭后会抽空“回访”当事人。这一次,对刘志军的“回访”从14日下午一点半开始,一直聊到三点一刻。

这一次,刘志军气色不错,精神状态比之前任何一次会见都好。钱列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回访时,刘志军没有像之前那样,回避法律,而是见面就感谢钱列阳和娄秋琴两位律师为他做的辩护。

他对钱列阳说,“开庭时你的辩护也确实很精彩。”他甚至向两位律师表示歉意:“第一次和第二次会见时,有点失礼了。”

辩护之余,给了律师近距离观察这位落马部长另外一面的机会。

“不谈案情,不谈高铁”

虽然与刘志军已算熟悉,但两人最初的交流却并不融洽。

2012年12月6日,北京市检察院指定第二分院对刘志军进行审查起诉后。次日,检察官便告知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但刘志军主动放弃了这一法定权利。

随后,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为其指定钱列阳担任辩护律师。得知这一消息,钱列阳一位交情过硬的朋友赶忙找他,“舆论都在讨伐刘志军,很多人认为他会被判处死刑,你何必趟这个浑水?接这费力不讨好的活?”钱列阳对这位朋友说,“我何尝不知道这个情况,但处在我这个位置,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尽自己能力一搏。”

但实际情况比钱列阳想象的还坏,刘志军起初并不买这个账。第一次会见,是在2013年春节之前。会见并不愉快。“我们见面之后,我跟他介绍自己,告诉他受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指派,为他担任辩护人。”钱列阳这样回忆。

刘志军望了望他说,“审查起诉意见都对,我完全签字。” 这令身为京城资深大律师的钱列阳感到非常被动。“他的态度明显不配合。刑事辩护中,家属请的律师会好一些,刘志军这个案子,指定辩护实际上他并不接受,因为从一开始他的态度就是放弃辩护的。”

在过去的十年,钱列阳曾为多位落马高官辩护,虽然高官们都很有个性,但像刘志军这样坚决抵制辩护的情况并不多见。

被告人拒绝接受辩护,意味着律师的工作将被缚住手脚。在著名的李庄伪证案中,李庄认罪后,辩护律师仍坚持无罪辩护,一度引发法学界的辩论:律师的辩护权是否可在委托人的之外行使?

由于刘志军放弃辩护,会见之中,刘志军的态度是“不谈高铁,不谈法律”。

“刘志军告诉我,进来两年了,他从来没有接触过律师,不知道法律有什么用。”钱列阳说。

双方真正交流从历史人物开始。钱列阳说,从胡适开始,一直谈到傅斯年,两人聊得颇为投机。刘志军喜欢读历史书,读人物传记,甚至给他给推荐《南渡北归》,建议他好好读一读这套书。回来后钱列阳特意买了一套,开始用这套书尝试接近刘志军的内心世界。

 

“历史”打动了刘志军

第二次会见已是春节之后。此时,律师虽然拿到了审查起诉意见书,由于阅卷工作量巨大,直到见面时,仍未能将全部案卷看完。

“光案卷就有400多套,检察院甚至为律师单独提供了阅卷室。”钱列阳说,因为时间不够,娄秋琴干脆用相机将案卷拍下来带回办公室。两人又足足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研究。虽然还没把全部案卷看完,但这一次刘志军的态度比之前已经有所转变。据钱列阳猜测,“在我去之前,检察院办案人员可能见过他,介绍了我的情况,他对我有了一些了解。”

刘志军仍然回避高铁和案情。钱列阳说,他认为高铁很让他伤心,除了法律和高铁不谈,其他什么都可以谈。“他反复说的一条,‘犯罪指控本身,我都认,事实都是这样’。不仅放弃辩护,叫我们也放弃辩护。”

在钱列阳看来,刘志军内心非常刚强。说服他需要“以柔克刚”的技巧。

“我只好信马由缰,把话题拉宽。”钱列阳回忆,“我跟他说,我比你小11岁,抛开刑事责任,你对高铁的贡献我很尊敬。也请你理解律师的工作,我的工作就是为被告人做辩护,即便都认罪,我也要做罪轻辩护,既然我尊重你,你也要尊重我。”

刘志军听从了律师的意见,并且一直到庭审,都配合律师的工作。

对律师而言,最担心莫过于在庭审现场出现被告人与辩护人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更有甚者,庭审现场出现过被告人制止律师辩护的极端例子,令律师极为被动。此前,在一位高官的庭审现场,就曾出现过被告人阻止律师发言的状况。

慢慢地,话题进入到高铁上面来。娄秋琴说,“刘志军对高铁感情很深,他说一提到高铁就痛心。说的时候很真诚,因为他能够仔细地回忆每一个高铁车站的设计方案,最后为什么用现在的方案。每一个站都能够用四个字描述它的特色。”

刘志军开始谈到高铁技术的引进,谈到如何压低技术引进的价格,这中间很多曲折,甚至很多人认为是不可能的。“这是他很自豪的地方,他认为汽车、飞机都没有自主品牌,高铁虽然很多技术是引进来的,但最后的品牌是自己的。”

双方甚至还讨论过为什么中国要发展高铁而不是磁悬浮。刘志军说,当时对于走哪个路子有不同意见。所以专门在上海做实验,从浦东机场到市区的磁悬浮列车。刘志军的观点是,中国和日本的情况不一样,磁悬浮列车对载重量有严格需求,太重会浮不起来。中国对列车运载量的需求大,一旦乘坐的人太多,考虑到载重量的问题,最后选择发展高铁。

刘志军落马后,外界曾盛传其极为迷信,凡事喜欢占卜问神。最后一次会见时,娄秋琴决定问问这个问题。意外的是,刘志军并不回避。“他说每次开工都会找人按照黄历选一个好日子。他甚至也认为这个事情很奇怪,不信不行,先前没有选日子,开工的时候就会下雨,举行仪式还得临时搭棚子。选了日子的时候,一次都没下过,有时候明明还下着雨,仪式要举行的时候就停了。”

“人生要到六十岁才能懂事”

远离了昔日的叱咤风云,落马后的刘志军在狱中生活平凡,亲情成了他精神的寄托。刘志军的辩护律师介绍,在秦城监狱,刘志军可以看电视、报纸,对外界情况有所了解。不过羁押期间不能见家属,对亲人多有挂念。最放不下的,是自己的女儿和老母亲。

钱列阳回忆,“他跟我们说起女儿的时候,会很高兴,他说自己的女儿外语很有天赋,不怎么学,却成绩很好。”

对母亲的牵挂更甚,律师称,刘志军每次会见都会反复问“老母亲还在不在人世”。娄秋琴说,我们告诉他还在,但他好像不太相信。他说老父亲去世没有回去,灵柩在家里等了两天,最后因为工作太多没有回去。言下之意,担心再也看不到老母亲。

在很多报道的描述中,刘志军令人爱恨交加。有铁道部的老同志回忆其霸道蛮横,“想用你时你就升,不想用你时你就滚,有时三更半夜把你喊来开会骂一顿,让你摸不着北。”不过,身陷囹圄之后,刘志军似乎多了些“柔情”。在庭审的最后陈述中,刘志军感谢了所有的人,包括办案人员和秦城监狱的看守人员。

开庭当天早上,秦城监狱特地为他准备了两个鸡蛋、两个肉包子和一碗稀饭。中餐时,法院为其准备红烧肉、鱼、蔬菜和米饭。刘志军对这一切很感恩,他对律师说,“人生要到60岁才能懂事。”

刘志军说,这是20多年前,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对他说的一句话,“他说自己一直没能够明白是什么意思,现在终于理解了”。

刘志军甚至跟律师谈起自己的出身。刘志军说因为祖上有过雇工,家里被划为富农,阶级成分不好,当初进入铁路系统很曲折。

1972年2月,初中毕业的他赶上铁路招工,机会来临时,体检却查出肺部疑有钙化点,刘志军连夜赶路到县城医院复诊,拿到心肺无异议的确诊结果赶回,据刘志军自己说,只差几分钟就到了截止的时间。

说这番话时,刘志军正好六十岁,当年勤奋进取的小伙子已经历了从部长级高官到阶下囚的人生过山车。

“我问他是什么意思,他没有过多解释。只是说,做事、做人要知止,适可而止,什么东西都不要过。我说是不是‘度’的问题,他说这方面没有把握好。”钱列阳说。

曾多次为落马高官辩护的钱列阳对此感慨良多,“他们从最底层,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和勤奋,在各自的行业中做出贡献,最终却倒在贪腐之上,令人痛惜。”

钱列阳希望,能够更有效地建立起让官员们不敢贪腐的制度,而不是单纯依靠官员们主观努力来防腐拒变。

2013年6月14日的会见,分别之时,隔着铁栅栏,刘志军双手紧握两位律师的手,再三感谢。

钱列阳问,“有没有话要带给你女儿。”

“他回答,没有什么要说的,只是叮嘱,千万不要从政。”

 

刘志军叮嘱女儿“不要从政”是肺腑之言、经验之谈

据报道,刘志军出身微寒,19岁进入武汉铁路分局当养路工,一路打拼,最终栽在了共和国铁道部长的位置。在秦城监狱,叮嘱女儿不要从政,这话不是肺腑之言,也是经验之谈。那么,从政大半辈子的刘志军,为什么要叮嘱自己的女儿不要从政呢?

莫非刘志军担心女儿从政的结果是他这种下场?显然不是。近年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一批贪腐、渎职官员相继被查处。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的工作报告,披露了过去5年查处贪污贿赂、渎职、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等情况。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五年来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13.8万件,判处罪犯14.3万人。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5年来,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165787件218639人,其中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13173人(包括厅局级官员950人、省部级以上官员30人)。这个数据虽然不小,但依然说明奉公守法、勤政为民的官员还是绝大多数。

相信刘志军叮嘱女儿不要从政,自有他的道理。前不久,有人对官员从政之路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从普通科员晋升至省部级官员要跨越8级台阶。普通科员成为正厅局级官员,大约需要25年。如果不能在35岁升到正处级、45岁升到正厅级,仕途就很有可能原地踏步。对此,也有人总结了一套“升迁要诀”:年纪要轻、学历要高、岗位要多、领导要爱、机会要巧。

刘志军官至铁道部长,在官场浸润多年,算得上见多识广,对官场的这套“要诀”应该了然于胸。特别是在这个“拼爹”的时代,老爹已经倒台了,女儿如果再硬着头皮去从政,“前途”自然就没那么光明了。或许,在刘志军看来,若是女儿老老实实为官,将来肯定当不上什么大官;若是女儿像他一样为官,依靠官场“要诀”、“潜规则”行事,最终的结局可能更惨。与其这样,还不如不从政。

刘志军究竟怎么想的,不得而知。刘志军叮嘱女儿不要从政,显然是因噎废食。如果大家都不想从政,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岂不是后继乏人?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大批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勤政为民、甘于奉献的好干部。然而,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并非那么简单。在干部队伍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把当官作为捞钱的工具,为自己、亲属、小团体谋取不正当利益。

领导干部夙兴夜寐,勤政廉政,为民生大计、群众疾苦操劳,为地方发展、造福百姓奔忙,才能赢得人民信赖和尊重。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从自身做起,带头改进作风,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务实亲民,率先垂范,与此同时,10个中央巡视组已全部进驻有关地区和单位开展新一轮巡视工作。中央改进作风、惩治腐败的决心,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在这样的官场氛围下,从政之路可能意味着吃苦、意味着奉献。当不当官,还真得慎重考虑。

刘志军告诫女儿“千万不要从政” 深意值玩味

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据说文强死前也说过类似的几句话是,“贪图功名利禄是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我死后我的孩子就不要再姓文了,改姓别的,子子孙孙以后再也不要从政,不要当官,远离功名……”尽管落马贪官说些话,众所周知乃人之常情,可其中深意却发人思考。

显然,刘志军以及文强告诫子女后代“千万不要从政”,说给谁听?名义上是说给儿女子孙听的,但作为深谙官场规则和潜规则的他们,不会不知道其后代短时间内再当官从政的希望是不大的,说了也是白说——其实他们更加多的是说给他的领导,同僚甚至全国人民听的,言外之意:当官从政是个高风险职业,我之所以落到今天这个下场完全是我当初选择了这样一条职业道路。领导们,我是冤枉的,同僚们,同病相怜吧,全国人民,不要恨我,我只是一个体制倒霉蛋和牺牲品!

然而如今当官真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吗?虽然目前有这种舆论甚嚣尘上,但非也。果然如此,当年刘志军就不会不择手段利用婚姻关系上位了,也不会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考公务员了,有网民就一针见血地批道:当官有挖煤的工人危险大吗?有下海捕鱼的渔民危险大吗?有高空作业的建筑工人危险大吗?恰恰相反,当官意味着工作稳定,有保障,福利优厚,甚至封妻荫子。

一句话,你刘志军当官从政不贪,清正廉洁,不走火入魔,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下场,难怪刘志军对辩护律师钱列阳感慨地说,“做事、做人要知止,适可而止,什么东西都不要过。”钱列阳问,是不是“度”的问题,他说,“这方面没有把握好。”

此外钱列阳接受采访时说,希望能够更有效地建立起让官员们不敢贪腐的制度,而不是单纯依靠官员们主观努力来防腐拒变。这话能不能和刘志军告诫女儿“千万不要从政” 联系起来看,我以为,完全可以。由此可见,刘志军心里可能是不服的,委屈的,但他不能说出来,也不敢说出来,只能以弦外之音表达自己的不满和郁闷,期望得到全社会包括同僚们的理解或谅解。

可一失足成千古恨,贪官们再用我国反贪腐制度的不健全和官场潜规则为自己的罪行开脱,也是枉然,毕竟罪行铁证如山,难逃其咎。并且现在后悔当官,又何必当初?刘志军告诫女儿“千万不要从政”只能是一句废话,牢骚话,笑话。

刘志军为何要女儿千万不要从政?

6月14日,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的辩护律师钱列阳和娄秋琴再次来到秦城监狱,在会见室,钱列阳问,“有没有话要带给你女儿。”“他回答,没有什么要说的,只是叮嘱,千万不要从政。”还记得当年文强临死前对儿子也说“千万不要从政”,前不久雷政富在看守所等待出庭时,他母亲也对媒体说“做啥子官嘛”。再加上刘志军入狱后对女儿的这番叮嘱,让人禁不住问:为何贪官入狱后都说“千万不要从政”?难道当官真的成了高危职业?

从政当官己经成为高危职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当官竟然与矿工一样也成了危险行业了。据人民论坛杂志 “官场十大高危岗位调查”显示,国土局长、交通厅长、县委书记、公安局长、组织部长、建委主任、安监局长、市委书记、国企老总、房管局长分列官场十大高风险岗位。如果单从伤亡人数看,矿工无庸置疑都属于最危险的职业。但是要说待遇优渥、人人羡慕的官员是“最危险职业”,恐怕就真有点匪夷所思。

几乎所有报告都认为,官员的压力主要来自“官场潜规则对个人政治前途的压力”。一方面,官员们为了获取上司的欢心,得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因为与上司的关系不行,免不了要受气,弄不好头上的乌纱不保;为了建立自己的权威,得装模作样,虚情假意。因为与下属关系搞得太僵了,明争暗斗,互相扯皮,或许就要影响工作质量,甚至会给自己的前途埋下隐患。何况要在官场混就要讲“官话就要打官腔”,身为官员而不讲官话,那几乎连一天也混不下去。但是一个人整天不能说真话,也憋得慌!

另一方面,对权力者来说,官场要收受贿赂、巴结上司、争权夺利、形象工程、案发外逃……没有一刻心灵能得到安宁。甚至不得不说,当官其实是很“累”的。比如酒桌应酬之累。不要看这些官爷们腆着个大肚子,整天喝得满面红光,似乎很惬意。但不少官员由于整天应酬,吃喝无度,营养过盛,时间一长,身体也整出了不少毛病,诸如什么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还有肝病胃病等等,接踵而来。个别人还因饮酒过度引发疾病把命都给“喝丢了”。

 

既然危险为何拼命想当官?

平心而论,若从“一旦出事便身败名裂”这一巨大风险来衡量,贪官落马后身陷囹圄的前车之鉴虽然也令不少腐败分子兔死狐悲,心惊胆战,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想的吓阻效果,相反还有更多的人“前腐后继”削尖了脑袋拼命往官场里钻,大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气概。他们大概是是看准了“风险与利益同在”这一官场铁律,风险越大,获利越多,如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深刻揭示的那样:“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

为什么大部分中国人都想做官?因为做官不仅是当今中国最荣耀、最显赫的职业,更因为当官能享受一定的特权。据说有一种完美的人生就是:拿沙特工资,住英国房子,戴瑞士手表,娶韩国女人,包日本二奶,做泰国按摩,开德国轿车,坐美国飞机,喝法国红酒,吃澳洲海鲜,抽古巴雪茄,穿意大利皮鞋,玩西班牙女郎,看奥地利歌剧,买俄罗斯别墅,雇菲律宾女佣,配以色列保镖,洗土耳其桑拿,当中国干部......做到最后一点,前面皆可实现!

如今特权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是无孔不入:卖票的,会给熟人特意留出好位置;值班的大夫,优先诊治熟人介绍的患者;开车的司机,借机给自家办点私事;无公务警车在路上大肆鸣笛、违规驾驶;公务人员以工作考察之名行公费旅游之实;公费医疗“一人享有、全家公用”……我们的官员们有数不清的特供系统,从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到食品等都存在着特供,官员俨然生活在城堡里面。这些优待让谁不跃跃欲试?

让制度来保障从政者的平安

如今,官员之所以成为一些人眼中的“高风险职业”,关键在于相关制度的缺位。一些地方的“一把手”大搞一言堂,权力不受约束,上级机关也缺乏对他必要的监督;一些官员搞“一朝天子一朝臣”,在选人用人问题上,不按程序办,用自己的人,用对自己有利的人,随意性很大。致使选出的干部经不起“历史的考验”,上边查处一个,下边呼啦啦倒掉一大片。其实,那些官员早该想到这样得来的职业存在“高风险”。 

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干不了坏事,不好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通常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跤,他会被人们笑为“笨蛋”。按照“修路原则”,人们正确的反应应该是:是谁修了一条让人这么容易摔跤的路?如何修正这条路,才不至于再让人在这里摔跤?如果有人出错,可能是个人的原因;如果有人在同一地方重复出错,那肯定是路有问题。

在一个完善良好的廉政制度下,官员和别的职业并无太大的不同,只能在限定的职责范围内使用有限的权力,没有“伸手的机会”——即使有也因代价太大,不敢轻易尝试;同时受到制度的保护,只须“对下负责没有迎合上级的习惯”,根本没有产生官场潜规则的土壤,只要是本身廉洁自律,努力为辖区选民服务,又哪里会觉得当官太可怕?

【启示与思考】

“千万不要从政”?这样的话语不禁让人称奇。为何贪官入狱后都说同样的话?难道当官真的成了高危职业?那为何每年又有公考大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呢?

刘志军官场打拼这么久,深谙官场之道。此话道出了官府的魔力,那是个升官发财的地方,也是个一朝不“慎”一脚踏“空”的不堪后果,这是个人生分水岭的地方。某种程度上讲,官场如战场,各种诱惑,考验着官员的定力,如果意志不坚,则变质,腐败由此开始滋生。贪心一生,欲望如火,星火燎原。

刘志军的倒下,是由于他对权力缺乏自控力,对金钱缺少免疫力,对女人缺少意志力。尤其是他玩权力达到登峰造极之地步,卖官、官商勾结、一言堂等等,将铁道部门变成了家天下,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其实,刘志军的从政风险主要还是来自于他本身。他抛却了正确的权力观,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变兑为谋利的工具,胆大妄为、无所不为!

“‘权’之初,性本善”,权力与罪恶不是与生俱来的。问题是不少官员在手握重权时忘本变质了,张狂得不可一世,仿佛自己的权力无边,毫无约束。“欲其灭亡必先其疯狂”,某些官员倒在贪腐的不归路上,就是因为疯玩了权力。

由此,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今,官员之所以成为一些人眼中的“高风险职业”,无不与权力把控能力有关。而权利的把握失控,其关键在于相关制度的缺位。正如,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干不了坏事,不好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如果我们有一个完善良好的廉政制度,官员只能在限定的职责范围内使用有限的权利,没有“伸手的机会”。或者即使有也因代价太大,不敢轻易尝试。如此一来,官场潜规则就没有滋生的土壤,当官也就不会显得那么“可怕”了。

刘志军告诫女儿“千万不要从政”表现了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但这显然是不对的。如果刘志军的女儿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她从政也未尝不可。但是这句话对那些官场上脚跟不稳的人未尝不是一个提醒。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03/7211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