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大数据,我该如何看懂你?
2013年07月04日 13:47
“大数据”是当下的一个时髦术语,是技术界用来解决世界上最难处理问题的全能办法,一般用来描述对海量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规律、收集感悟和预言复杂问题答案的艺术与科学。
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大数据”将如何改变人类生活,将如何改变世界,一直是全球学界热议的话题。有人说这是一场“革命”,将对各行各业带来深刻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有人说大数据技术的前景“既美好又可怕”。就像上世纪的互联网技术一样,人们对可能发生的技术大变革总会感到纠结。
大数据存在偏见和盲目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5月9日发表微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麻省理工学院公民媒体中心客座教授凯特•克劳福德的一篇文章,题为《对大数据的再思考——为什么机器的兴起并不完全像人们吹嘘的那样》,文章阐述了克劳福德对对所谓大数据理论的思索。
克劳福德指出,数字无法自己说话,而数据集仍然是人类设计的产物。大数据的工具并不能使我们摆脱曲解、隔阂和错误的成见。当大数据试图反映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化世界时,这些因素变得尤其重要,而我们却常常傻乎乎地认为这些结果总是要比人为的意见来得客观些。
文章说,偏见和盲区存在于大数据中,就像它们存在于个人的感觉和经验中一样。不过存在一种值得怀疑的信条,即认为数据总是越大越好,而相关性也等同于因果关系。
文章举例指出,社交媒体是大数据分析的一个普遍的信息源,那里无疑有许多信息可以挖掘。我们被告知,推特网的数据显示人们在离家越远的时候越快乐,而且在周四晚上最为沮丧。但是存在许多理由对这些数据的含义提出质疑。就算我们想要踏入有关如何评估推特网用户情绪的方法论“雷区”之前,我们该先问一下这些情绪究竟是来自真人,还是来自自动化算法系统。
大数据“出卖”个人隐私防不胜防
美国《彭博商业周刊》6月17日—23日一期刊登题为《在大数据时代兼顾安全与自由》的文章提出,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在全世界数据库里有一个新的统计学上的自我。商家和企业盯上的正是这些自我。文章对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进行了讨论。
文章认为,关于在全球恐怖主义和大数据的时代如何兼顾安全与自由的问题早就该展开一场公开讨论了。众所周知,谷歌发端于判断出网络上一个页面与另一个页面连接起来的途径。“脸谱”有其彼此相连的人员和组织的“社交图”。A与B连接,并通过推断与B的朋友们也连接起来。这种能力实在太强大、太吸引人了,要想不把事物链接起来难之又难。
围绕近期曝光的“棱镜门”事件,文章指出,就我们的统计学自我而言,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脸谱”、谷歌、亚马逊等私人公司之间的区别在于政府能对它搜集的数据做些什么。国家安全局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越过你的统计学自我与真实的肉身自我之间的界限。
文章认为,民众暂时别无选择。给所有数据加密使之不那么容易被打探到是可以做到的,但非常麻烦。从民意调查结果来看,美国人根本不那么在乎这种隐私。只要没有人越过统计学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界限,有什么好担忧的呢?有人会说,全面参与现代文化需要我们不断留下这些数据轨迹来打造这些另外的自我,而一切都必然会被编入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索引。
大数据技术前景“既美好又可怕”
英国《金融时报》6月12日刊登题为《大数据须显示其不是像“老大哥”一样》文章认为,人们还不清楚大数据技术意味着什么。大数据时代才刚刚开始。它有许多值得我们惊叹的地方,但要爱上它,尚需时日。
文章说,大数据公司之所以非常强大,是因为它们能够将客户的个人信息与他们的行为特征结合起来,从他们购买了哪些商品,到他们身在何处。这可以生成一系列关于客户可能需求的“推测数据”。这引发的担忧之一是,拥有这类软件的大数据公司,将是很难打败的竞争对手。用户提供给它们的数据越多,它们就越能预测用户想要什么。计算机的“大脑”在使用中会越来越聪明。
除此以外,文章还提出了人们普遍质疑大数据技术的两个问题。
一是信任问题。文章说,社交网络在保护用户数据方面一直不力,用户行为、习惯和意图方面的信息,只有很小一部分免于被这种新一代网络服务公诸于众。
二是所有权问题。文章认为,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信息拥有权利,但如果个人信息与其他人的信息混在一起,进入了一个关于用户意图的庞大数据库,会发生什么?如果我改变主意,我如何能把我的信息消除?
“大数据给人类呈现出一幅既美好又可怕的未来图景。一方面大数据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变革;另一方面,大数据可能像一个无所不知、盯着监控摄像头的“老大哥”,窥探个人隐私,”文章总结道。(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04/7213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