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理论短视频 梦回正道

《梦回正道》第三期:身边的导师——列宁

2013年07月03日 17:11

 

今天我们准备了四句名言,先一起和大家分享一下:

题版:

1.“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2.“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了一切”

3.“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

4.“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心”

【PART 1】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主持人:这四句名言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们都出自一人之手,那就是列宁。咱们先来看看第一句——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那么请问姜老师,他是在何时何地说过这句话?  

姜老师:这句话可谓是家喻户晓。据我了解,他原来的说法是这样的: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句话大家都认为是出自列宁之口。据我了解,这是列宁在电视剧中的一句台词。

主持人:哦,这是一句台词?

姜老师:对。这个电视剧是我们国家拍的,是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一部儿童剧。这部儿童剧的名字叫《以革命的名义》。后来这部儿童剧又拍成了电影。随着电影儿童剧的播放,这句话就被广为传诵。

主持人:其实这句话是一个儿童剧里面的台词?

姜老师:对。它真正的来源和出处,在我看来今天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什么?还是这句话产生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主持人:我们看到这句话当中有一个关键词“过去”,请李老师您跟我们说一说列宁的过去,他的本名叫什么,原名叫什么?

李老师:列宁他的名字就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杨诺夫,弗拉基米尔是名字,意思是拥有整个世界的意思。后边乌里杨诺夫是姓,前面是附称。列宁是他在革命时期写文章的时候用的笔名。那么就列宁过去而言,应该说这个家庭是一个带有了民主主义革命色彩的家庭。列宁小时候也是非常爱学习,而且这方面的智能是非常之强的。

【短片】列宁以几乎每科满分的成绩中学毕业,申请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因为哥哥的罪名,喀山大学校长对于是否录取他非常犹豫,特地批示“待收到鉴定后再说”,而他的中学校长却在鉴定书上给予了他极高评价,“天份极高,一贯努力认真”,因此列宁才没被大学拒之门外。大学一年级,列宁因为领导了反对沙皇的集会遭到开除,并流放。

主持人:姜老师,列宁的家庭背景是怎样的呢?

姜老师:刚才李老师也讲了,列宁的家是一个有进步的这种民主主义思想的家庭。这个家庭可以说是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叫辛比尔斯克省的国民教育总监。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心地非常善良,他经常自己掏钱资助穷人的孩子上学,而且他还资助落后的地区建学校。据材料记载,他的一生,他帮助当地的落后地区,建了400多所学校。因此他也获得了贵族的头衔。他的母亲也是一个非常善良,对孩子教育有方的一位女士。列宁小时候深受父母的熏陶。据我了解,他的兄弟姐妹共有六人,他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值得提及的就是他的哥哥亚历山大,参加民意党青年小组,他们刺杀亚历山大三世沙皇的时候被捕,然后被沙皇政府杀害。

主持人:李老师,您认为列宁他之所以走上革命这条道路,是不是与他的兄弟被沙皇杀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呢?

李老师:我觉得列宁参加革命,应该说哥哥的死肯定有关系。但是我认为它不是最主要的关系。最主要的原因,我自己分析有三条:一条就是那个时代,当时是一个沙皇时代,跟欧洲相比,俄国在封建专制方面是非常突出的,应该说在资本主义而言,它跟欧洲比是一个黑暗的专制时代,这个时代背景之下,人民遭到蹂躏和镇压。所以人们反抗专制统治它成为一种必然。这么一个大的背景是列宁革命的一个基本动因。

【短片】1887年初春的伏尔加河畔依旧寒冷,当令人悲痛欲绝的消息传到这个普通的家庭时,与哥哥感情极深的列宁却始终没掉一滴眼泪。他安慰母亲说:“我们必须走另一条道路。”

李老师:那么哥哥的死,应该说跟哥哥之间有四岁之差,哥哥的死又是为了反对沙皇统治,当然对列宁有着强烈的影响。刚才姜老师也说了,这个家庭是一个充满了民主主义色彩突出的家庭,所以受家庭的影响,同时哥哥的死肯定给他心灵上造成一个极大的震撼。当时他还不满18岁,所以对反动统治,特别对沙皇统治这种仇恨,这种反对心理自然就形成了。

再一方面,我们也都知道这个时期和后期,列宁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他已经接触到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这两本书对于他走上革命道路是起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应该说当时他尽管理解程度还没有那么高,但是毕竟这两本书影响很大的。所以他跟哥哥走上一条不同的道路。所谓不同道路,哥哥是一种恐怖的暗杀活动。而列宁是代表了无产阶级,领导这个阶级进行革命斗争,走上一条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应该说跟哥哥之间是有不同的。

【短片】1893年,列宁来到了当时俄国的政治中心彼得堡。他留着胡子,目光冷峻而坚定,做事十分果断。此时的列宁才23岁,可看上去像40岁,几乎所有过去认识他的人,都认不出他了。在彼得堡,列宁以做律师助理为掩护,开始整合当地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同时积极参加和领导工人运动。

主持人:提到列宁的“过去”,我们不得不说到他的婚姻家庭,那么我想请姜老师您跟我们说一说,他和他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又是如何从相识走入婚姻的殿堂呢?

姜老师:爱情是人们永恒的主题,革命伟人也不例外。但是如果说起列宁的恋爱和家庭的话,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志同道合的革命情侣。

主持人:革命情侣。

姜老师:对。他们的相识也是在一次革命小组的马克思主义小组的集会上。当时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在圣彼得堡参加一次马克思主义小组的一次秘密会议。当时列宁在会上做了演讲。会后一位女青年就喊“请等一等,听说你是从萨马拉来的一个学识渊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我也读了您的书,读了您的《什么是人民之友》,您的《市场笔记》,我觉得您写的非常好,也觉得您思想非常深刻,符合我们俄国革命斗争的实际。”于是对列宁表达了自己的钦佩之情。列宁也觉得这位女青年是非常地可亲,谈吐也非常好。然后也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家庭、自己的理想、追求、理论,就越谈两个人谈的非常好。他们在彼得堡一个街区,分在一起做革命工作,做组织、宣传,列宁经常周日的时候去找克鲁普斯卡娅谈心、谈理想、谈事业、谈家庭,日久生情。这是共同的理想。

主持人:志同道合。

姜老师:对,志同道合,事业把他们连在一起。

主持人:我们知道列宁他曾经一度流亡,请两位老师给我们说一说,他流亡中经历了哪些坎坷的故事?李老师。

李老师:列宁流亡他有两次被捕流亡,一个是1887年,一个是1895年。不管怎么样,列宁他是一个城里的孩子,这个家庭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家庭,生活相对来说是比较安逸的。那么一旦被捕以后,被流放到农村,被流放到西伯利亚,那个地方在当年应该说是非常艰苦的。我看到《列宁传》里面也写到了,当年列宁流亡的那个村庄里面,前后左右都是特别的肮脏,粪堆几乎堆满了所有村庄的周围。所以只有走出去才能够呼到点新鲜空气。所以当年我就觉得列宁一个城市家的孩子被流放也是为了革命,应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他在这里面,生活上应该说是非常艰难的。过去毕竟家庭里面还有保姆,到这儿以后完全靠自立。

主持人:落差比较大生活上。

李老师:对,差异比较大。特别是在西伯利亚的流放,冬天那个寒冷,应该说承受也是比较大的。

【短片】在狱中,列宁开始写作《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他把文字用牛奶写在书籍或杂志的每行字中间,它们被带出监狱以后,在火上一烤,就能看见字了。为了不让狱警发现,列宁把面包捏成小“墨水瓶”,倒一些牛奶在里面,蘸着写作。一有危险就马上把它吞下去,不走运的时候,曾经一天吃过六个墨水瓶。

姜老师:他流亡在西伯利亚的舒申斯克村,在那儿流亡三年,1897年2月到1900年2月。这三年,列宁后来自己说,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候。为什么呢?

主持人:为什么?

姜老师:这么艰苦的生活,他不屈不挠,乐观向上。他在里面读书、写作、研究、锻炼身体,这三年的时间是他思想走向成熟的时候,也是他一生中经历最值得难忘的时候。这个期间他写了,我们都知道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主持人:这本书就是在这个时期写的?

姜老师:对,还有《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任务》,还有《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抗议书》,《列宁选集》都是在这个期间写的。这个期间还有一个值得一说的,在流亡期间,他和克鲁普斯卡娅在这里结婚的。

主持人:他们结婚在这个城市?

姜老师:是。刚才讲了他们的恋爱经过。

李老师:所以列宁一进监狱以后,就给自己设定一个严密的计划,学习计划、写作计划。所以正因为刚才姜老师谈到了他在监狱里写那么多文章和著作,其中跟这个监狱生活也是连接在一块的。而且像他第一个《党纲》就是在这个监狱里面完成的。所以我觉得这段生活给列宁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短片】19世纪最后3年,列宁是在西伯利亚流放地度过的,这是一个只有寒风和冰雪的荒芜世界。列宁住在舒申斯克村一间小农舍里,四周堆满了牲口粪。而他革命思想的利刃,却在磨砺之下愈见锋利。在这里,列宁除了完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部40万字的巨著,还写了30多篇理论文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这位才华横溢的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家。

 

【PART 2】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了一切

主持人:我们来看下一个题板的名言: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了一切。这句话非常好的反映了时间的珍贵,特别是在革命时期。我想请两位老师给我们讲一讲,列宁在革命时期争取时间发展革命的几个关键点。

姜老师:这个我觉得最典型的就是十月革命以前,就是武装起义的时机的确定问题上。在俄国二月革命以后实际上是两个政权并存,一个是苏维埃政权,一个是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的政府。资产阶级政府实际上它将来要背叛这种革命的成果,要建立这种资产阶级的统治,实际上要执行沙皇政府时期的一些对外政策。在列宁看来,二月革命以后,要不失时机的把这种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引向社会主义革命。临时政府在17年8月份的时候它已经显示出它要对苏维埃政府要做进攻,要先下手。

【短片】布尔什维克党中央采纳了列宁的意见。彼得格勒四万多武装工人和两万多卫戍部队开赴前线,粉碎了科尔尼科夫叛乱。此时形势大变,包括彼得格勒、莫斯科在内的156个城市的苏维埃都拥护布尔什维克党。这个时候,革命起义的条件成熟了。这是列宁在1917年10月23日所写的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此前,列宁两次致函党中央,但分歧严重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层并没有接受列宁立即举行武装起义的主张。

姜老师:列宁在芬兰,他写信给中央说临时政府它面目已经暴露了,我们要举行武装起义,时机已经成熟了,要推翻它。但是他的提议,中央委员讨论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是反对的,认为革命时机还是不成熟的,临时政府力量还很强大,如果这个时候武装起义的话,可能会导致把布尔什维克政权会遭到致命的摧毁。

主持人:他认为要赢得时间?

姜老师:对,列宁认为,在芬兰又给委员会写信说:“拖延时间就是犯罪,拖延时间就是灭亡。”而且再讨论的时候,还是有人反对,这时候列宁已经怒不可遏,他说如果这样下去的话,我就退出中央委员会。

【短片】革命时机稍纵即逝,远在芬兰的列宁无比焦急。10月20日,列宁化名“伊万诺夫”,扮成火车司炉工,秘密返回彼得格勒。29日,扩大的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会议一直开到第二天凌晨,最终以19票赞成、4票弃权、2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立即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这天凌晨,列宁终于无法支撑疲惫的身体,倒在地板上睡着了。

姜老师:是在列宁强烈的要求下,最后又讨论,终于通过了要举行武装起义这个决定。

主持人:这样就赢得了时间。

姜老师:还是不失时机的把革命的时机把握好了,取得革命胜利。

【短片】11月7日晚,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大会宣读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代表大会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大会选举产生了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主持人:据我所知,列宁他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他阅读的速度和他理解的深度异常惊人,是不是这样?两位老师

李老师:应该说列宁的阅读是非常快的,而且往往是过目不忘的。这点跟他一个学习方法我觉得是有关系的。他实际上是从大学时期开始,中学到大学期间他有一种学习方法,我到今天为止我都很推崇。比如说他要写一篇稿子,他先列一个提纲,他先把提纲放在那儿,然后写了提纲的一面,然后把纸折起来,折起来以后,这边是提纲,然后这边就去查找材料,然后就往里充实内容。等到查完了材料,按照提纲顺序,然后他再形成自己论文的细提纲。

姜老师:他读书的时候,他是在书的空白处做批注、体会,而且写的非常清楚,他把读书当作与作者的交流沟通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他批到兴处,比如说这个书写的好,他就批上:非常重要,妙不可言,他就在这本书观点很错误的时候,他就批上:一派胡言或者是莫名其妙。

 

【PART3】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

主持人: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下一个题板的名言: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那么我们知道列宁他一生当中很少有时间能够休息,那么他工作的强度到底有多大,休息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呢?姜老师。

姜老师:具体说休息时间有多少,但是据我了解,也看了一些资料,觉得列宁工作强度一生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大到什么程度?

姜老师:比如说他一般工作每天都是十几个小时,最严重的时候每天工作20个小时,他晚年的时候他采取这种,因为他不能正常工作,采取书信口授的方式来争取工作时间。  

主持人:列宁他曾经还说过他要感谢那位刺杀他的人,正是因为他的刺杀才让列宁一生当中有了唯一的一次休息的机会。李老师请您跟我们说一说那次刺杀的经过是怎样的?

【短片】1918年8月30日傍晚,列宁在莫斯科米赫里逊工厂参加完一个群众集会,被工人们簇拥着向汽车走去。兴奋的人群涌动着,拥挤着,一个男人突然高喊道:“大家不要挤,让列宁同志先走!”就在人们把注意力转向这个男子的时候,突然响起了三声枪响,列宁应声倒地。第一枪射中了列宁的左肩,第二枪射中左胸并穿颈而过。

李老师:刺杀是这样的。实际上列宁一生遭到刺杀有三次。第一次就是在列宁被刺杀那年的年初,那次刺杀是没有成功。第二次刺杀,咱们讲列宁被刺杀就是第二次,1918年的8月,列宁在一家工厂去做演讲的时候,从会场出来,结果遭到社会革命党人卡普兰的枪击。但是这个刺杀,就目前来说,我也搜了一下网上,我也搜了一下传记里面,可能有一点点的争论。争论是什么?是说卡普兰这个人眼睛非常近视,近视程度非常之高,几乎等于半瞎。说卡普兰连开三枪,两枪都打中了列宁,说不太现实,这是一种说法。但是事实上,今天俄罗斯官方,当年的官方认定还是卡普兰刺杀。但是刺杀以后,很快地,三天之后就把卡普兰给枪毙了。这当时是一个遗憾,就是没有来得及查证更多。

主持人:现在就无从考证了。

李老师:无从考证。但是基本上我们就认定是卡普兰对列宁枪击。所以这次枪击事件对列宁而言,应该说乃至到列宁的死,肯定这次枪击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列宁所谓感谢他,是因为终于有个时间躺下来,一个是休息一下,再一个能够认真地看点书。因为他当年刚刚取得胜利,各项工作都在开展之中,他没有时间,他停不下来。现在停下来,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这句话。

主持人:那么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初期,肯定是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就像刚才李老师说的肯定有很多工作要完成。但是列宁他强调休息的重要性,但是他自己的休息时间却又非常地少,这种矛盾的思想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呢?两位老师。

李老师:我自己根据我对我们党历史人物的了解程度,我觉得毛泽东跟列宁这点上很像,他一生一辈子除了工作就是读书,列宁也一样。他当时读书,应该说一个是涉猎的范围广,而且列宁的哲学思维能力非常之强。那么他这块晚年,他其实也还是比较注意劳逸结合的。他劳逸结合,他年轻的时代,我查了他年轻的时候,年轻的时候是什么呢?习惯在家里面,在院子里面弄两个杠子,弄一单杠自己锻炼。实际上到晚年,特别到后来,他最大的休息就是散步,一般情况之下,他没有太多的剧烈活动,就是散步。那么他注意散步,注意休息,同时他讲了,为了更好的去工作。那么他讲这句话的时候,他也是想力求什么呢?征得给无产阶级一个正当的权益,工作权益,他是从这个角度去讲的,他反映了这方面的想法。

姜老师:刚才李老师讲的非常好。列宁是个辩证法大师,他非常懂得休息和工作的关系。有个干部疗养院,当初是被取消了,列宁知道以后,好像很生气,他就致信给负责人,一定要把这个疗养院给恢复了,让干部们得到充分地休息才能工作。在列宁的指示下,这个疗养院就恢复了。刚才李老师讲了,年轻的时候,流放的时候,监狱的时候,他都非常注意锻炼身体。

主持人:注重劳逸结合。

姜老师:他对探监的家属说,身体就是革命的本钱,如果没有好的身体就不能从事这种艰苦的革命工作,他锻炼,在监狱里做俯卧撑,洗冷水澡,就是非常非常地知道注重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但是到了晚年,由于革命的需要,他还是把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这种工作中。据记载,当他中风以后,就是口授的时候,口授工作的时候,跟中央委员商量,每次口授一般是5到10分钟,不能超过10分钟,但列宁口授基本上每次都超过10分钟,而且他晚年的时候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据资料记载,他在17天的时候,口授了29封函电,写了两篇文章,工作强度是非常大的。

 

【PART4】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心

主持人:那么我们来看最后一个题板的名言: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心。那么这个地方有一个关键词“最大的困难”,我们先从几个阶段来看一看革命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姜老师:整个的革命我觉得都充满了这种艰辛和困难的过程。但是列宁总是以一种革命家的胆略,这种智慧来领导党克服这个困难。在中期的时候,在前期的时候,党的分裂就是一个很大的困难。大家都知道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为两派,一派是列宁的布尔什维克,还有一派是孟什维克派。这两派围绕着争夺中央领导权进行了多次激烈的反复较量,党的分裂是最大的困难。

李老师:到后期其实列宁想的更多的问题之一,跟这个问题也是连接在一块的,就是党内的不团结的问题。

主持人:党内的问题。

李老师:如果说党内团结的话,后来的结局可能也许会不是这个样子。在列宁的政治遗嘱里也写到了对每一位领袖人物评价问题,特别是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他觉得斯大林的态度是太粗暴的。其实认为斯大林不太适合做党的一把手。所以当年列宁这方面,困难里面面临最大的困难,党内问题是一个。当然也有另外一个问题,因为列宁他面临的这是刚刚胜利,刚胜利以后,当然外国的干涉。所以他为什么要跟德国签订一个《布列斯特条约》呢?其中之一就是为了缓解这条,不然的话他面临那么多敌人,他怎么解决国内的问题。国内还有反对势力,就是国内的反动派的进攻,为了这一条。那么到后来要解决农村的粮食问题。所以新经济政策,他面对的就是因为因困难,因处理困难而提出新的政策,乃至到后来他还有什么文化问题、其他问题等等。

主持人:因为处在一个内忧外患的环境之中。姜老师您认为后期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姜老师:刚才李老师讲的是很好的。我觉得主要是两个,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两大困难,一个就是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武装干涉。还有一大困难,就是刚才讲的,饥荒。饥荒比武装的敌人更可怕,它使工厂停工、机关停止运转、前线生产供应不上。这是最大的困难。  

【短片】列宁首先要面对的严酷事实是粮食危机。苏维埃政权失去了乌克兰、伏尔加河流域等主要产粮区,前线厮杀的红军战士和后方的群众都面临着断粮的危险。俄国在持续数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经民穷财尽。国内战争爆发之后,原首都彼得格勒当时每人每天只有50克面包的口粮,诗人奥西普充满悲伤地写道:“彼得堡在光荣的贫困中奄奄一息。”

主持人:据我所知,列宁的晚年又开始了另外的一场斗争,那么这个时候他在跟谁做斗争呢?李老师。

李老师:更多的是跟病体。后来不对列宁遗体解剖的时候,对脑血管,就认为它已经非常僵化了,就像石头一样那么僵硬。所以他那个年代里面,跟身体斗争的成分是最多的。这是一个方面。再一方面,我们刚才也说到了,还是面对的内外忧患问题,国内有反对势力,国外也有反对势力,再加上这个饥荒。到后来这方面是缓冲了,但是党内问题又跟着来了。    

主持人:那么就是在这种环境之下,据我所知,列宁他还在坚持口述写作,是不是这样的姜老师?

姜老师:是这样的。他口授了许多,由秘书做记录,公开发表的有8篇,比如说《给委员会的信》,就是如何讲党内民主的问题。还有《论合作社》,就讲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有像我们知道的《日记在录》,宁肯少些,但是好些等等。

主持人:都是在那个时期写的。

姜老师:都是在那个时期口授来形成的。

【短片】列宁预感到自己生命危在旦夕。他迫切地希望用不多的时日,对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于是,他向政治局提出请求,每天给无法执笔的他一定的口授时间,以便把思考的意见记录下来。经过和医生商量,政治局决定每天给列宁5-10分钟的口授时间。

李老师:其实就是咱们自己而言,咱们后来建国之后,走合作化道路来实现农业合作化的时候,那基本上我们就是从列宁这儿来的。因为列宁说通过合作化走向社会主义,那我们实际上也是通过合作化实现了农业集体化,那么同时完成了资本主义和手工业,我们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所以这一切跟列宁都是连接在一块的。

主持人:在列宁去世之后,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用“国友人师”的挽词来称赞列宁为革命中之圣人。列宁他之所以为我们身边伟大的导师,是因为他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将永远造福于后人。好了,感谢两位老师作客我们的演播室,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03/7213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