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专题评论 正道沧桑系列评论

《正道沧桑》观后感:社会主义中国的郑重承诺

2013年07月08日 12:42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第37集《时代主题》,以极其珍贵的镜头记录下了这样一个历史片段:

1974年4月10日,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召开。一个来自中国的小个子,身穿黑色中山装,健步走上讲台。台下100多个国家代表团成员都在凝神倾听,记者席和旁听席上也挤满了不同肤色的听众。

他就是邓小平。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美尚未建交的情况下,第一位来到纽约出席联合国会议的国家领导人。

旋即,联合国会议大厅,响彻着那个坚定、明朗又带着四川口音的普通话。邓小平详细阐述了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并强调,“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

“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社会主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庄严宣示。这里,既展现了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大气度和大胸怀,又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规定了中国发展的最终走向,不仅应在经济上实现强大,更应在发展理念上得到世界认同,即在最终意义上应当是文化的崛起,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复兴。这是一种道路选择,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有着深厚的文化战略考量和现实指导意义。

世界上最大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大国生存之道。目前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39亿人,居世界第一位。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始终要面对困难和动力两个方面。从动力方面看,这是一个大优势。古代中国之所以以兴建巨大工程、设施而著称,主要得益于人多力量大,如修长城、造运河、兴水利,乃至造宫室、陵寝,动辄征调数万、十数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来兴建。人口多的现代优势同样是巨大的。2008年汶川地震,13亿中国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形成了巨大的抗抵天灾的凝聚力;举办北京奥运会、广州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规模之大、水平之高,这在其他国家同样是一个大难题。从困难方面来看,中国也必须正视人口多的巨大压力——无论看似多么小的、因而可以忽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难点,只要乘以13亿总人口,那就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甚至可能是超大规模的问题;无论绝对总量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总人口,那就会是很低的人均水平。这就决定了我们在选择发展道路上,尤其要高度警惕战略性失误、努力减少“犯错空间”,力戒四面树敌。从这个意义说,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使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过上较好的生活,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的生存之道,也将使这个世界因中国的存在而变得更和谐,这无疑是对全人类和平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尊崇儒家思想的传统理念所决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文化立国之赋。近几年国际上有些人总喜欢拿中国那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说事,臆想中国宣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在自己还不强大的状况下保持低调、隐藏企图、等待时机进行对抗。其实,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讲的这句话,主要内涵是中国要保持谦虚谨慎,不当头、不扛旗、不扩张、不称霸,这与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做超级大国”的思想是一致的。从中国历史上看,中国意识形态中长期占主流地位的是儒学,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是“仁”,强调以“仁爱之心”治国,实行“仁政”,通过“仁”而王,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历朝各代的发展崛起,一直都把文化融合战略作为立国之本。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统而不一”、“和而不同”的王道之治,是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和治国理念。因此,中国历史上的“统一”,都是在文化异质性共存下的统一,“崛起”是在文化多元下的和平相处,就像余秋雨所形容的“一个温和的老太太带出了个大家族”。这是中国人的文化秉赋和思想根脉,是中国的独门法宝。今天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势,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一重大战略判断,针对一些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心中疑窦,多次公开阐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市场。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重视文化立国的天然秉赋,是基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换句话说,中国既然选择了和平崛起,就选择了文化道路。这一道路选择本身,是中国文化历史和国家意志秉性的“内在规定”,而不是外在的。

多民族共同创造家园的发展特征所决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民族振兴之基。今天中国有56个民族,这一点,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与其他多民族国家相比较,中国最突出的特点是:不仅有一个面积很大、人口众多、力量雄厚的核心地区,而且这个核心地区一直呈现扩大散发的趋势,对周边各民族吸引力越来越大,最终出现了以核心地区为中心的统一趋势,使中华民族越来越强大。与世界上其他那些古代多民族大国多靠军事征服不同,与近代多民族大国的形成是靠对殖民地的征服、掠夺或移民的情况也不同,中国祖先留下的这片广袤辽阔的土地,是中国多民族共同繁衍于斯、共同依存于斯的大家园,这个大家园是各民族在长时间内共同缔造的,中国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这种根植于心、融入血液的民族特征和同胞情感,自然造就了中华民族和平相处、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思想基石。这是一个伟大民族振兴之基。进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迅猛进步,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俨然成了“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利益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共同利益变得越来越广,需要携手应对的问题越来越多,互利合作的愿望越来越强,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已是一种“利益共同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单打独斗,任何国家的行为不仅事关自己,也会对其他国家产生重要影响。这种互相依存的世界格局,为中国张扬融合发展、包容发展、共同发展的文明基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宽阔舞台和空间。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之路,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也是风险挑战面前保持中华民族大发展的清醒选择和智慧之举。

中华民族文化哲学的包容性特征所决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国家自强之本。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广博的包容性。历史学家陈寅恪讲“中国是文化大于种族”,就是说不同的种族之间的矛盾可以用文化来包容,和而不同,在这个层面上的不同可以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上融合。而西方的一些种族的冲突,文化则推波助澜,包容不了。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杨义所说:“西方只有用分裂的办法去解决民族之间的差异,而我们是用和合方式、互相兼容方式实现民族统一。”从历史上看,中国基本没有对外军事殖民、征服掠夺的历史事实,而是崇尚“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通过自己的核心文化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以实现自我发展和自强。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从古至今最大的一座和平丰碑。二千多年前,西汉王朝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但战略目标不是为了扩展,而恰是为了求得边境和中原和平稳定。一旦战事平定,汉武帝便通过设郡、县和治所的方式,把汉民族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向这些落后地区传播,免除赋税并给予地方高度自治权,最终结果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发展。600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28年间“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不是血与火、掠夺与殖民,而是瓷器、丝绸、工艺和茶叶。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立足当代,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之路,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不仅造福13亿中国人民,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真正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愿望所决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社会稳定之策。千百年来,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一直是中国士族社会和平民百姓的美好愿望。无论是孔子推崇的“大同世界”,还是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园”,都把社会安宁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目标和理想。但从中国的历史来看,社会稳定经常出现一个脉动性表征:当一个强大的中原王朝,顶住了北面(包括西北和东北)方向少数民族的南下浪潮,彼此进行交往、战争和融合,人民则享受太平盛世、丰衣足食;当中原王朝势微衰落、内部矛盾严重时,往往爆发农民起义和统治阶级之间的内战,结果均造成了民不聊生、游离失所。近代中国,外敌侵略、军阀混战、国家一盘散沙,人民更是长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消除战争,实现和平,建设独立富强、民生幸福的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老百姓对今天国泰民安的生活环境倍加珍惜,对和平稳定大局有着更深的感受和期望。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是中国实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硬道理、硬任务。这也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系,中国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之路的根本动力之所在。事实表明,中国的政权性质、历史传统、时代环境、发展条件所决定,决不能以资本主义的方式来发展,而只能靠对内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靠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来发展;对外靠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和互利共赢战略,在同世界各国加强合作过程中,在互利互惠中共同发展、在共同发展中“和平崛起”。而这条路,最终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有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在这种坚持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在这种坚持之中。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点击进入《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专题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08/7218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