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经验启示

群众工作三题

2013年07月09日 17:34

 

群众工作曾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生命线”,在建设时期,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了社会转型期,群众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受教育程度都有较大变化,传统的群众工作越来越受到新形势的挑战:在利益多元、价值多元的现实情况下,执政党的决策很难获得所有群众的一致拥护,而群众往往又会对决策抱有理想主义要求,这使党群关系面临新的课题。 新的形势下,群众不应是被动的被代表者,而应该做政治生活的实际参与者。能否通过有效的群众工作,构建起新型的互动的党群关系,无疑对党的执政提出了考验。那么,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要怎么做?《支部生活》大讲堂就有关群众工作的三个方面问题做了梳理与思考,希望对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工作有所启示。

群众生态大不同

群众工作的对象是群众,要提高工作针对性、有效性,对群众生态进行分析很有必要。 都说,今天的群众不再是原来的群众,那么,今天的群众到底是怎样的群众呢?一贯的分析认为:现在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与革命战争时期相比较、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但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人民群众自身和其利益要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方面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具体利益要求,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思想独立性、民主政治意识都比过去大大增强了,如何统筹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当家作主,是群众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群众在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过程中,自身也在发生变化。如今,在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和人们思想行为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群众生态已大不相同。

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群众工作永远是“直击一线”的实践性工作。直接面对活生生的群众,绝不能“纸上谈兵”。唯有对当时当地的群众生态有具体而真切的了解和掌握,才能让群众工作对上路子。不妨又回到这个问题:今天的群众到底是怎样的群众呢?宏观的理论分析当然必要,但更要意识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具体的、“贴肉”的实际认知更具现实意义。

一个时代的群众有一个时代群众的特点,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以及农村、郊区、城区的群众构成也各不相同。以上海为例,农村、城郊接合部、中心城区的群众就不能一概而论。近年来,笔者“混迹”于基层,对上海基层党建的采访、调研、思考越深入,就越发觉得基层的党建工作实际上与群众工作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我们党的工作,越到基层就越凸显为群众工作;群众工作,也越来越成为广大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和主要工作。 在上海农村,群众呈现一种怎样的状态?一个普遍而突出的特点是:“人口倒挂”,即是外来流动人口超过、甚至几倍于当地村民。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当地的村民中,往往还有超过半数的村民摇身一变成了城镇居民,要么在市区买了房子,要么住到了郊区城镇上,真正留在村里生活的,大部分是一些上了年纪的长辈和小孩。越来越多的外来流动人口住到了村里,农村的社会管理越来越凸显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

试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工作对象包不包括外来流动人口呢?这样类似的问题,同样还出现在中心城区。在中心城区,有的社区已经国际化了,如此一来,辖区里的群众工作对象包不包括外国人呢?显然,群众概念的外延需要得到“扩张”: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群众工作的对象不能只是局限于本地居民。

在上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外来流动人口建设宜居的生活环境。当“村民”主体事实上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群众工作也就有一个“全覆盖”问题,即要覆盖到“新村民”。同样的,中心城区的党建工作、群众工作也需要覆盖到国际友人,要覆盖到所有“新上海人”。

群众生态的变化,当然不仅仅表现在群众构成的变化上。同一群众个体,同一群体,其诉求也大不相同了。群众生态不仅在外延上有了新的改变,实际上群众生态的内涵也有了许多新鲜元素和特点。

应该说,现在党群关系总的来说是好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党群关系新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群众中的意见和不满也越来越值得警醒,突出表现为群体性事件增多,有的有明显的组织性,有的还从经济性要求向政治性要求发展。更要引起关注的是,群众表达不满的方式日趋激烈,选择非正常渠道和制度外途径表达不满的增多。劳资矛盾加剧,贫富差距扩大,干群矛盾凸显……这些问题,对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十分不利。我们必须认识其利害,分析原因,切实“因材施教”,提升做群众工作的水平。

服务群众转方式

群众生态大不同,党的群众工作如何积极应对?换言之,今天,我们靠什么来凝聚群众?基层的群众工作靠什么来推进?靠行政命令,不行;靠组织“权威”,也走不通了。

以前有种说法,叫“手中有粮好办事”,大意是指,基层组织要掌握一定的“资源”,才能调得动群众,才能“一呼百应”。然而,客观上来说,现在基层组织手中的“资源”似乎越来越少了。

社区居委会,没有经济职能,“只能靠一张嘴、一双腿”做工作,群众“无利可图”“不听话”怎么办?在农村基层,因为有村级集体经济做支撑,群众工作好像有些抓手,但是也越来越不管用了,且不说当前基层农村都在搞集体资产量化、明晰化,“利益导向”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出路在哪里?基层的干部自己找到了答案:服务。

我们党历来以“为人民服务” 为宗旨,时下,我们的政府也在积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服务群众”,已成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最终就是要通过服务来对接群众需求,以到位、优质的服务获取群众的认同、赢得民心。 关键还在于,时代在发展,群众在“进步”,党的群众工作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发展要转方式,服务群众也要转方式。

社会转型期,带来了社会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社会运行机制的深刻转变、人们价值观念的再度定位、社会心理的重大调适。同时,它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体制不断建立和完善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是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并存在着多种发展趋势的特殊时期,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对我们党联系群众的传统方式提出挑战,更对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基层的干部经常“叹苦经”:现在的群众工作越来越难做了。基层的“官”难当,这就对了!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们的群众工作迫切需要提升能级。

服务群众怎么转方式?首要一条,服务要“行销对路”,要对接群众的“急、难、愁”问题。比如,在上海城郊接合部,城市化进程客观上造就了一大批“失地农民”,这部分群众的利益如何得到补偿?他们如何得到可持续性的保障?这就需要群众工作来做文章,要想法设法为他们的“后顾之忧”奔走。

再比如,在中心城区的老式洋房里,“一个马桶对应18个马桶圈”,“72家房客”居住在一起,群众对改善居住环境的呼声很高,但客观条件有限,怎么办?那就要小处着眼,要“不厌其烦”,要善于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群众大多都是明事理的,只要工作做到了尽心、尽力、尽责,就能得到群众真心的谅解。

在成熟的社区,各种配套设施都已到位,服务门类也比较齐全了,群众工作是不是可以省心了?不能,服务群众永无止境。在上海许多基础条件好的社区,服务群众的工作已经走向了精细化、科学化,许多细节问题“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

要说,今天的群众不再是原来的群众,那么,今天的干部也不再是原来的干部。随着群众诉求的日趋多样和复杂,干部的应对能力和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当前,人们的思想极为活跃,人们开始以独立思考和理性眼光评判社会经济政治现实,而不再盲目追求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主流意识形态对人民群众思想的影响正在淡化。群众对党的认识,不是根据其宣扬的理论、主张,而是根据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表现加以判断的。因此,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党在群众中的形象,进而影响党执政的合法性认同、影响党的执政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党的群众工作水平能否顺势而为上层次、上水平,实际上意味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能否得到提升。

 

群众路线是根本

回望我们党波澜壮阔的苦难与辉煌,一个重要法宝,即是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之一,是党的科学的领导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90年实践更是生动地启示我们党:群众路线是根本。

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站在怎样的立场?用什么工作方法?都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与实践中,都具有同一指向:群众。

我们做群众生态分析,是为了有的放矢地做好群众工作;而做好群众工作,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更应该看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本质,因此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就是为了更好地“为民”,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这一根本点上,我们党的执政和群众利益是同呼吸、同命运的,群众路线恰恰为这种一致性提供了保证。

一方面,“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它要求我们党要以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还要善于在工作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

另一方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仅是工作方法,实质上还设计、指明了党的工作尤其是群众工作内容。它要求我们党虚心向群众学习、向群众做调查工作,同时还要将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领导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使群众认识到这些意见是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的,号召群众实行起来、化作他们自觉的行动,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

掌权不忘责任重,位高不失公仆心。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们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根本的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一个人、某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在根本意义上决定了人心向背、事业成败。

不少领导干部曾简单地以为:经济上去了,人民生活改善了,党群关系自然就和谐了。事实并非如此。近些年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很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得到很多实惠,但离人民满意仍有距离,为什么?明显的一点,人民群众预期心理提高了:不但要吃得饱,穿得暖,还要过得幸福!

“要求”过不过头,就看你代表谁的利益,站在什么立场说话。无论如何,要清醒认知到:人民群众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面对群众诉求,是主动向前一步,还是推诿退后;是被群众的呼吁推着走,还是引领群众朝前走,最终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群众工作,是执政党的永恒主题。发展的终极关怀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群众工作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要让老百姓明白,自己为什么不应该被动地等待“恩赐”,而是要为自身的利益自觉地去奋斗。在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培养起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群众工作若是做到了这样一种境界,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党迎来90华诞的当口,我们强调群众工作、群众路线,意义隽永。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09/7219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