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上升通道受阻 勿让“一代穷世代穷”

2013年07月09日 13:40

 

 【中国梦想案例】

    编者按:一个女孩临近高考时弃考,她认为:“上四年大学,一年得花两万多,到头来工作还是不好找,不如现在出去打工。”5月26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农村孩子为何不愿跃“龙门”》的文章,文中分析道,“农村孩子弃考传递出一个信号: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推进城镇化重点是人口城镇化,阶层固化阻碍了农民变市民,将给经济社会转型带来冲突和风险。”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人民日报:农村孩子为何不愿跃“龙门”

 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机会,才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高考临近,堂兄家的女儿突然决定放弃高考,这让堂兄急得坐卧不安,一天几个电话找人劝侄女。侄女的反应倒很平静:“上四年大学,一年得花两万多,到头来工作还是不好找,不如现在出去打工。”侄女说,在她就读的乡镇高中,升学率低,上好大学难,弃考的同学屡见不鲜,“除非你考上一线名校,否则念书的路也不平坦。”

读书改变命运,这是我们从小认定的道理,然而在侄女这代人眼中,这条路越来越难。过去10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北大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也仅占17%。不少农村学子放弃高考,其他的向上通道越来越窄。

农村孩子不愿跃“龙门”,症结在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农村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年,教育投入越来越给力,但教育嫌贫爱富的现象依然存在,越是大城市,越是名校投入越多,动辄花上亿元建设超级中学,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学校。而一些农村学校,却成了被忽略的大多数,不少孩子仍在危房里上课,农村孩子入学率、升学率和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城市。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再加上一些招生制度的影响,农村孩子难跟城里孩子比拼,失去了上更好大学的机会。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农村孩子弃考传递出一个信号: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推进城镇化重点是人口城镇化,阶层固化阻碍了农民变市民,将给经济社会转型带来冲突和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平等机会,才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城乡教育不均衡,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破除制度篱笆。首先要打破教育城乡分割格局,推进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城乡学校资源均衡化;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让教育资源从“高地”流向“洼地”,缩小教育的地区差距;加大帮困力度,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保障弱势群体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令人欣慰的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各项改革正在推进:从去年多地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到扶贫定向招生,再到今年在高考前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这些举措让人们看到中央“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心。

补齐农村教育“短板”,非一日之功。只要多走一小步,就能让农村学子重燃希望,社会就能前进一大步。

为农村孩子“打通”上升渠道

在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的《琵琶记》中有这样一句唱词:“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意思是,年轻时的书生经过进取,学有所成,年长时考取功名,朝拜天子,鼓励人们勤学进取,即使是农民的儿子,也有朝拜天子的机会。“鲤鱼跳龙门”的故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自隋唐以来,科举制度的发明,使中国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成为可能。特别是全国统一高考后,许多农家子弟凭借努力,改变了自己的身份和命运,从而实现了阶层间的流动。因此,为了读书农民是非常舍得投入的,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者有之,卖血供孩子读书者有之,甚至到城市乞讨供孩子读书者也有之。

然而,曾几何时,农村孩子对读书失去了动力,家长对供孩子读书也失去了“兴趣”,“读书无用论”正在农村抬头蔓延已经是无法否认的事实。有一段来自农村坊间的顺口溜印证了这一事实:“上学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工资也不高,还不如个打工仔。”谁都期望“鲤鱼跳龙门”,但是读书却变得越来越困难,跳“龙门”变得越来越难,读书无望,谁还对读书感兴趣呢?正如文章所言,过去10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北大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也仅占17%。不少农村学子放弃高考,因为向上通道越来越窄,谁还敢期望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读书改变命运曾经是我们的憧憬,更代表着公平公正,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不愿跃“龙门”了。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不是农村孩子的真实想法,而是农村孩子在现实面前的无奈选择,因为即使抗争也是徒劳的。一是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根本不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赛跑,城市动辄上亿元建设的优质学校农村想也别想,进高校特别是进重点高校的农村孩子必然越来越少。二是就业时“拼爹”游戏越来越严重,即使你进了高校,没有好父母好关系,你也找不到好工作,也难以向上晋升。最近发生的几起引起社会广泛热议的“破格提拔案”,究其原因,都是那个好爸爸在作祟。有个好爸爸一切就OK的社会,谁还能期望公平公正!

要让一个国家有希望,就得让公民看到或切身感受到希望之光。比如,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平等的教育,让有好爸爸的孩子和弱势群体的孩子一样实现平等的竞争。我们不能鼓励孩子做“人上人”,但一定要让农村孩子对读书有“鲤鱼跳龙门”的诱惑,不能有“读书无用论”那样的尴尬。麦子的一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曾经引起了共鸣,但是如今“即使我奋斗了18年也无法与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现实却让人心寒。在一年一度的高考日即将来临之际,补齐农村教育“短板”、打通一切有违公平晋升渠道的社会反思,不仅能燃起农村学子的希望,也会推动社会进步。

 

“上升通道受阻”源于“下沉渠道不畅”

过去10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北大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也仅占17%。不少农村学子放弃高考,其他的向上通道越来越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农村孩子弃考传递出一个信号: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

其实,“底层上升通道受阻”,它的另外一面就是“上层下沉渠道不畅”。一个流动正常、公平竞争的社会,其上下阶层间必然是有升有降,底层的优秀人士有充足的机会往上走,而出身上层的人若是不思进取或者能力不行,那也将自然下沉,这样才能给底层上升腾出位置、疏通管道,也才能体现整个社会都是公平竞争,人们不论出身差异,都处于同样的起跑线上,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才能赢得机会,整个社会也才会因此展露出蓬勃活力。

但就当前而言,“上层下沉渠道不畅”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相对上层的人凭借自己掌握到的权力和财富等,千方百计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阻挠改革,甚至不惜枉法徇私。他们不仅帮助自己的子女后代攫取了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也在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各方面抢占优质资源,利用各种手段让自己的子女后代能够从事最好的职业、占据最好的位置,防止向下沉淀。哪怕他们的子女后代品德存在严重缺陷、能力素质明显不足,也能轻松赚钱、火箭提拔、抢占要津,堵塞了底层优秀人才的上升通道。

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需要尽可能多地给底层更多扶助,如在教育方面加大对农村基层的投入,等等。但与此同时,还必须着力解决“上层下沉渠道不畅”的问题。比如,应该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征收遗产税等手段,促使富裕阶层把他们掌握的更多财富资源让出来,他们的子女也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才能创建事业,从而给底层优秀人才以更多机会。应进一步改革完善人事制度,让公务员群体有进有出;要使企事业单位招聘、公务员录用、官员选拔等程序更加公开透明、公正公平,防止有人凭借父辈关系搞不正当竞争。对于那些敢于枉法徇私、破坏社会公平正义的人,不论他是官员还是富豪,都应该严格依法惩处,让他们“沉下去”。

要坚决破除既得利益者的不当干扰阻挠,深化各领域的改革,促进社会资源的公正公平分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止阶层固化和贫困的代际传递,使整个社会因公平竞争而形成能上能下、整体向上的良性机制,从而更加稳定和谐、更加充满活力。

农村学生弃考,症结还在就业不公

随着高校的普遍升格和扩招,中学的“升学率”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一些生源不足的高职院校、民办高校,近乎“零门槛”进入。在农村,一些高考成绩不佳的学生同时被众多高校“录取”,已经不是稀奇事。

至于让大部分农村孩子考上“好大学”,这还是一个需要漫长时间才能实现的梦。我国大学毕竟还是精英教育,名校资源还非常有限。以笔者所在省份为例,今年高考报名人数为37万,而一本录取数量仅有两万多人,绝大多数考生不能进入“好大学”。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能够进入常青藤大学读书并顺利毕业,也是一件非常艰难和奢侈的事情。

当前农村中学学生弃考,关键是“读书无用”现状使然。所谓“无用”,就是就业困难,即使勉强能够就业,工资水平低,还不如不上大学直接去打工来得实惠。升学考学生、就业考家长的现实,已经令那些无背景、少关系的家庭望而却步,继而影响这些家庭孩子读书升学的热情。加之大学期间不菲的学费和生活费,更让经济拮据的农村家庭学生感觉上大学“不划算”。

笔者并非否定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笔者要强调的是,把农村学生弃考的症结归于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其思路还停留在“让更多农村孩子考上名校”的模式上。而以“名校升学率”的标准来考评教育,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当前,即使同在一个城市,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极度失衡,原因正在于此。所以,为让更多农村考上“好大学”而追求城乡教育资源均衡的思路,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能够考上“好大学”的学生终究是少数,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何况“好”的标准总是在随着竞争激烈程度而变化。要让农村学生积极上进并考入适合自己的大学,当务之急是要祛除在农村盛行的“读书无用”认识,也就是要让没有背景的贫寒家庭学子能够顺利就业,并且就业后在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方面都能够“物有所值”,以此确保弱势群体有一个能够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实现阶层上移的通道。随着高等教育的越来越大众化,以公平就业和劳动权利的保障来打破阶层固化显得尤为重要。

 

【启示与思考】

“读书改变命运”,这是国人普遍遵循的道理。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以来,千千万万的读书人就以读书来改变命运。也的确让众多的寒门学子因为读书而跃进了“龙门”。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许许多多的农村孩子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唯一的机会还是读书,通过走读书,考上大学之路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至少可以通过读书来跳出“农门”。

但随着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孩子争着跃“龙门”的激情在减少,不少农村学子都主动放弃了高考。更有甚者,很多农村孩子只要初中一毕业,不管成绩好坏,他们都会直接外出打工。跃“龙门”对他们而言,已不具有太多的吸引力。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农村孩子不愿意跃“龙门”呢?

农村孩子不愿跃“龙门”,症结在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农村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年,教育投入越来越给力,但教育嫌贫爱富的现象依然存在,越是大城市,越是名校投入越多,动辄花上亿元建设超级中学,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学校。而一些农村学校,却成了被忽略的大多数,不少孩子仍在危房里上课,农村孩子入学率、升学率和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城市。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再加上一些招生制度的影响,农村孩子难跟城里孩子比拼,失去了上更好大学的机会。

其二,“龙门”的“门槛”太高,农村孩子有道跨不过去的“坎”。一是太高的录取分数线,把本就输在起跑线上的农村孩子拒绝在了“龙门”之外,农村孩子即使想进“龙门”,顶多在二流、三流、四流大学深造。二是“龙门”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让农村孩子难以进入。一些学校的学费动辙上万元,四年的“龙门”生活有可能让农村孩子们债台高筑,不仅不能通过读书改善生活,反而会因为读书而走上更加贫穷之路。在“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下,大多数农村孩子便直接走上了外出的打工之路。

其三,“龙门”投入与产出极不对称。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压力,大多数“龙门”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而且大多数“农门”孩子是不能“拼爹”、“拼关系”、“拼金钱”和“拼后台”的,对农村孩子而言,四年的“龙门”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不但不能改变命,反而会让自己的命运更糟糕。

因为“龙门”有着太多的难以逾越的坎,选择放弃应该是农村孩子的无赖之举。如果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进一步加大农村的教育投入,及时完善农村孩子的救助和帮扶制度,让农村孩子上学没有后顾之忧,并且努力缓解就业形式和压力,让大学毕业生毕业后能够找到工作,“农门”命运能够真正改变之时,试问,此时的“龙门”会没有人去跳吗?

当动辄数十万的农村孩子放弃高考时,这其实也就为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而最应受到这警钟震撼的,当属教育的均衡与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解决好这些环节,弃考,就不会再让农村孩子伤不起。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09/7220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