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理论研究

高新民:提升群众工作力为党建科学化破题

2013年07月09日 10:19

 

提升群众工作力为党建科学化破题

——访著名党建专家、中央党校博士生导师高新民教授

钻进书本学习知识,走出书本收获学问。(作者/薛飞)

钻进书本学习知识,走出书本收获学问。(作者/薛飞)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目标要求,明确提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部署。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只有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才能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破题,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各方力量。近日,就党的建设科学化与群众工作的相关问题,记者专访了著名党建专家、中央党校博士生导师高新民教授。

群众路线是党的建设最深刻的规律

辽宁日报:党的十八大鲜明地把“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为党的建设主题提出并加以阐述,并在这个总主题下要求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一个重要特色和重大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自身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新高度。这里的“科学化”应该怎样理解?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建党这样一个命题?走群众路线、做群众工作、为群众服务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什么关系?

高新民: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把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主题和带全局性、统揽性的重大要求,反映了我们党不断探索和把握执政党建设规律的高度自觉,进一步凸显了“科学管党治党”的价值取向,明确了党的建设的前进方向和路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之前,特意加上“全面”两字,表明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与过去相比有着更高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即不是单项提高、局部发展,而是全面提高、整体跃升。这标志着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般来说,“科学”就其本来含义而言是指对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而客观规律系指客观事物内部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科学的任务,就在于揭示客观规律,借以指导实践。党的建设是政治领域的事物,从根本上讲,同样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按照对“科学”的理解,党的建设科学化当指对党建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并按照这种客观规律确立党建目标、任务,促成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按照本来规律运转的过程。

对党的建设规律的研究,实际上可以从政党政治规律、执政党建设规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建设规律等几个层面把握。而政党政治最根本、最深刻的规律,就是政党的兴衰取决于人心向背。虽然政党政治有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规律,但所有的规律,也都服务并服从于这一最基本的规律。恰恰是这一点,决定了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是顺应这一规律的体现,是党建科学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贯穿于十八大报告党建部分的灵魂,就是强调党的生存基础在于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在人民群众中具有牢固的基础,是党建科学化的本质所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党建科学化的衡量标准,最终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标准。因此,尊重群众,充分反映民意,获得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支持,是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为民务实清廉在内涵上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

辽宁日报: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一方面它是一种传统优势,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积累的,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可持续优势,不仅以前有,而且现在有、未来还有,是不断发展、创新的优势。应该怎么理解今天重申坚持群众路线的意义?在当前形势下走群众路线、做群众工作需要在哪些方面特别用力?

 

高新民:在新的形势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申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目标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现阶段发展的要求。群众路线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党对群众路线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群众路线首先是一种价值观,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主体;群众路线又是一种领导方式和决策方式,原本是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分散的个体的意见转化为集中统一的意志,再分散到群众中贯彻下去。在新的形势下,中央强调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内涵上已经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

当下坚持群众路线,要找准着力点。一是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因为人民群众首先看到的是身边领导者的行为表现,所以,以此为切入点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是易于见效的做法。当前大量脱离群众的现象,主要就表现在学风、文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以及组织生活作风等方面。要清扫“四风”,唤回清风,就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重视教育的功能,弘扬廉政文化。二是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不断发展的态势下,建立民主决策机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在实践中,群众利益诉求表达,不是为表达而表达,应该蕴含在党的决策机制之中。通过民主决策,让群众把不同意见说出来。比如近些年比较典型的因环境安全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决策过程中都缺少一个环节,就是群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让群众参与,这就是民主决策。只有在决策过程中让群众表达自己的意见,才能够进行沟通,才能够进行深入的思想工作。说到底,这是一种制度和机制的变化,让群众把自己的诉求表达出来,不是口号式地倡导联系群众,而是约法式地迫使其联系群众。就是你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必须联系群众。这就是体制和机制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制度建设,善用制度功能,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把制度建设融入工作流程中。三是建立执政党、政府、人民群众协商对话机制,以公正的分配和社会保障机制为基础,增强公权力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互信。群众路线应该与民主参与互动结合,做群众工作要贯穿协商民主精神。四是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内容,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以服务行为践行为民务实清廉。从宏观层面讲,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从微观的操作层面讲,就是为群众做实事,着眼群众的利益诉求,反映群众疾苦,解决群众之间的矛盾。党的基层组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具有强大组织优势,要不断完善基层大调解机制。

 

党员领导干部应自觉成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

辽宁日报:当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感慨“群众工作越来越难做了”,不仅在于群众基础发生了变化,而且在于作为群众工作的施行者——党(员)自身,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变化了的“党”、“群”概念中,如何保持“党群”鱼水关系不变,给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您认为党员领导干部通过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应该怎样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高新民:在新形势下,有的党员领导干部的群众工作方式能够与形势的变化相适应,有的则明显不能适应,习惯于用传统的强制性手段对待群众。少数地方甚至出现过领导一句话就决定一条街道、一个村庄是否拆迁的行为;出现过仅因上访就把群众抓起来的行为;出现过仅因在互联网发表批评政绩工程就导致牢狱之灾的现象,等等。这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的民主诉求日渐强烈。群众首先关注的是利益,但利益能否得到公正协调,需要特定的制度、法律保障,这与公共事务的民主决策、权力制约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转变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正确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要提升干部素养,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做好群众工作。一是直接联系群众,在联系群众中培养群众感情和群众立场。二是同一事情,站在不同立场上可以得出不同结论。因此,换位思考、多视角思考是必要的。三是关心群众,主动沟通,把说服、引导作为群众工作的重要手段。领导干部要认识到党内领导方式与领导群众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做群众工作时,要根据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工作方式,坚持以说服为主。要做到周恩来同志所说的“领导群众,结交朋友”,特别是要结交社会最底层的群众为朋友。四是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调节群众关系的能力。五是与时俱进,学习各种新知识,通过新媒体等各种方式主动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解决社会问题。领导方式、工作方式的创新,要以民主、法制的手段为主解决群众问题,同时充分运用高科技时代提供的一切手段、渠道,如互联网留言板、热线电话等,及时了解群众意见,解决群众困难。但要注意,一切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最终还得依赖各级领导机构的重视。因此,关键在领导,关键在领导能否自觉成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 (本报记者/谭 怡/史冬柏)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09/7220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