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江苏:加快转型升级 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2013年07月09日 13:01基本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研究
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化国家都基本遵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变、并以服务业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结构升级路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整体攀升、构建全球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是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推力。
苏南产业转型升级的现有基础
苏南经济总量已进入世界高收入国家经济体的范畴。一方面,苏南工业化水平高,2011年苏南地区重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77.3%。另一方面,苏南是省内较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以国际代工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江苏86%的外贸、64%的外资均来自苏南。
在产业格局上,2011年苏南三次产业产值比为2:54:44,还处在以工业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现代化国家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结构大相径庭、形成较大落差。2011年苏南居民消费率仅为26.9%;而日本、韩国和德国在2009年的消费率就达59.3%、54.2%和58.9%。在三驾马车中,推动苏南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是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乏力。此外,苏南是以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稀薄。2012年苏南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为24.2%,同期美国、日本分别为56.2%、54.2%。
随着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全球经济格局的重新布局,苏南在高端技术引进和直接投资引入的难度势必加大;当下又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终结,资本报酬递减,苏南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也会降低。这些内外部条件都将冲击着苏南旧有的发展格局,形成促使苏南产业转型的倒逼机制。改革开放以来苏南的高速增长,使苏南拥有投资结构转换所必需的收入来源、厚实的高科技产业基础与技术研发实力,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
苏南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
根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般规律和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在“四化同步”思想指导下,苏南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是:以服务业经济为主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面向全球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
一是倾力打造服务全球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历史经验表明,现代产业体系变迁的实质是产业的分工深化。在此过程中,服务业天然具有对其它产业的支撑属性。因此,现代服务业的有无是区分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标志。现代服务业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全球服务业占GDP比重平均超过60%,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0%和60%左右。2012年苏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6.4%,与同期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国家平均45%的水平相当。与国内的广东、浙江、上海相比,苏南现代服务业在行业布局和财税贡献上也有较大差距。苏南服务业缺乏具有领军作用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在全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浙江61家、广东52家,江苏只有45家,其中苏南45家,超1000亿元的企业仅苏宁1家。2020年苏南现代化示范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的预期目标是60%,打造现代服务业是未来苏南发展的重中之重。这需要苏南坚持多个双轮驱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开发园区配套建设——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新型业态,实现服务业的规模化、高端化与专业化发展。
二是着力培育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苏南一直是江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阵地,80%的新兴产业集中于此,规模效应激增。虽然苏南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较早,但在发展过程中严重依赖于国外先进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扮演着世界先进企业跟随者的角色,在国际竞争中话语权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苏南需要扬长避短,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由一般制造为主向高端制造为主、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竞争的转变,实现“苏南制造”向“苏南创造”跨越。苏南5市以建设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策源地为己任,协调发展,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在苏南区域内的战略布局和差异化竞争。
三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先进制造业。苏南传统制造业以国际代工为主,是制造业中消耗熟练劳动力、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最密集的部分,也是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环节,环境承载力也难以支撑传统产业继续大幅度扩张。如不改变现状,传统制造业在其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将不断累积危及自身发展的因素。先进制造业是指那些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制造业。苏南应积极运用更先进装备、先进适用技术及工艺,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绿色、低碳方向发展;通过嫁接高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等途径,改造传统产业、进而发展出先进制造业,可以缩短产业换代时间、获取产业高端价值;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周边重化工业向有环境容量的沿海地区转移,培育形成一批产值达千亿元级品牌和百亿元级品牌产品;依托主要交通通道和现有产业基础,构建沿沪宁线、沿江、沿宁杭线三大产业带。
四是高水平推进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离不开现代农业的基础。由于劳动力丰裕而土地资源相对匮乏,苏南农业在高产良种、化肥和水利灌溉调节等上做文章,以替代相对稀缺的土地资源。这种“化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虽然在增长率和产出水平上与美国的“机械化”相当,但在人均收入和劳动生产率上却乏善可陈。苏南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农业与其它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的重要手段。在集约化农业生产模式上,苏南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手段的包装,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加快建立以优质粮油、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业为主导,以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一二三产业融合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苏南产业转型升级
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在全球产业调整加速的形势下,为应对国际经济格局的新变化,苏南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处理好四方面问题。
1.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难题。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不同。到了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产业发展主要解决从低到高、从弱到强、从粗到精的问题,主要路径是依靠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对制度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产业转型升级重在制度创新,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问题,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2.以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随着苏南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贸易摩擦增生,经济纠纷与政治矛盾交织。因此,既要充分发挥进口贸易调整经济结构的作用,加强进口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互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要高效利用外资,充分发挥外资的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更要充分利用WTO的相关政策和原则,鼓励和扶持有潜力的企业、实体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赢得市场空间和成长空间。
3.以创新驱动提升产业竞争力。创新并非仅仅解决科技问题,而是系统考虑科技发明与经济产出相结合的问题,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苏南需积极争取设立苏南自主创新先导区或示范区,努力优化区域创新布局,以高新区为重点建设自主创新核心区;集聚整合高端创新资源,统筹各类创新人才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强统筹协调和协同创新,构建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
4.以合理的区域空间布局推进载体建设。苏南、苏中、苏北的区域发展差异是江苏特有的空间布局特征,日益形成“南升中稳北快”的格局。在苏南产业升级过程中,苏中、苏北需要加快承接苏南产业转移速度,既为苏南腾笼换鸟提供空间,也可促进自身工业化水平提升。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由南向北转移,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或向中西部地区投资办厂;利用区位优势,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充分挖掘外部经济、创新效益和竞争效益的集聚效应。 (作者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709/722088.shtml